電影訊息
聖母峰--Everest

绝命海拔/圣母峰(台)/珠峰浩劫(港)

7.1 / 232,854人    121分鐘

導演: 巴塔薩科馬庫
編劇: 賽門鮑弗伊
演員: 傑克葛倫霍 綺拉奈特莉 羅蘋萊特 傑森克拉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Favillae

2015-11-06 09:10:25

Everest


這是我看的第一部在大螢幕上且以IMAX3D形式呈現出來的攀登珠峰題材電影,作為一個馬洛里粉,不去捧場簡直對不起牆頭。儘管96山難跟作為珠峰先驅的馬洛里並無直接關係,然而每一縷留在珠峰上的幽魂,都是馬洛裡的同儕。

電影從登山前的準備起拍,從國內告別家人到加德滿都繁忙擁擠的街巷,隊員之間的相識和次第出場,走過崇山峻嶺間的索橋,氂牛,寺廟的祈福儀式,終於來到熱鬧的大本營。在這裡Rob Hall帶隊的Adventure Consultants和Scott Fischer帶隊的Mountain Madness兩支隊伍會合。他們都打算在5月10日這天(Rob說是他的幸運日)發起攻頂,誰也不準備退讓,於是Rob建議合作而非競爭,Fischer答應了。Rob似乎有不好的預感,但在1996年的此時此刻,一切災難的徵兆尚未現出端倪,他倆誰也沒能預料到,在這個春季登山季里他們將雙雙殞命。

Rob Hall自然是電影的主角,但在我閱讀96山難的相關資料時,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卻是那位被隊友兩度放棄、兩度整夜暴露於暴風雪中卻都熬過來,求生意志堅強無比的德州好漢Beck Weathers,他讓我想起了最後以懸掛的身姿定格在艾格峰北壁的Toni Kurz,Touching the Void裡的Joe 辛普森,絕境之中自救,無論成敗,他們都是大寫的人。

故而,當影片一開始Beck Weathers即出場,並且主角之像明顯時,我是既意外又驚喜的。除了Beck,AC隊裡罹難的兩名客戶之一、那位由學生募資贊助來攀登珠峰、受到Rob打折照顧的Doug Hansan也刻畫得比較詳細,他說自己登山的原因之一,是想讓大家看到,像他這樣的一個普通人也是可以的。實際上95年他已經有過一次在登頂在望之前被迫下撤的經驗,無論如何他不願這一次再失之交臂。而47歲日本女登山家難波康子,已攀登過世界七峰中六峰,正嘗試成為登頂珠峰的最年長女性。

由於花了這麼多時間做鋪墊和人物介紹,真正從四號營發起攻頂時,已經接近電影中段了。影片多次向小馬哥致敬,包括問大家為何要登山時回答的那句「Because it's there!感謝馬洛里先生!」也「還原」了Rob、Doug、Harold(Andy 哈里斯,AC三名嚮導之一)具體怎麼死的一種猜想。Beck確實是主角,他的故事相對完整,雖然實際的情況要比電影裡呈現出來的令人震撼得多,比如電影裡他靠個人的力量走回四號營後,第二次死裡逃生的過程被刪掉了,而第一次死裡逃生,也略去了提前折返的Stuart Hutchison來搜救他和康子,因為發現他倆已喪失意識、嚴重凍傷和無法移動,考慮到即便將他倆救回四號營,隊友也沒能力施以救治,也不可能及時將之撤離往山下,於是Hutchison作出決定放棄了他和康子,將他倆留在原地等死這樣一個過程。如果說當時Hutchison作這樣的決定是合理的,無可厚非,那麼當甦醒過來的Beck堅持著自己走回四號營後,隊友卻依然認為他必死,從而將他一個人單獨扔在一個帳篷里等死(導致暴風雪刮壞他的帳篷後,他又暴露了一個夜晚,沒死簡直是神蹟),就多少有些讓人覺得悲涼了。這可能也是商業登山的一個弊病之一,隊員們彼此之間並沒有多深厚的私人情誼,危難關頭先求自保,而非生死相依、守望相助,一個感嘆……電影裡略去這些細節經過,不知是別有用意,避免與Rob怎麼也不願意放棄Doug獨自下撤作對比,或是其他原因,不得而知……

Rob與他的AC隊既是主角,吉倫哈爾扮演的Scott Fischer和他的MM隊的戲份就被壓縮,電影關於Fischer的死因解釋大概是一天之內多次上下體力透支:前面他從二號營下來護送好友Dale Kruse回大本營,然後又繼續追趕Rob的隊伍。Into Thin Air的著者、《戶外》記者Jon Krakauer戲份反而較醬油,基本只有被挖牆腳的調侃功能了。在準備階段也提到了來自戰鬥種族的Anatoli Boukreev(MM三名嚮導之一、職業登山家)不帶氧氣的爭議(他是MM的嚮導,雖然不帶氧氣不影響他自己登頂,但爭議是他不帶氧氣會導致他作為嚮導幫助客戶,特別是在下撤時的作用被限制)。他是5月10日當日首個登頂者,13:00初登頂後14:30才開始下撤,花了接近一個半鐘頭幫助客戶登頂,當下撤中的隊員們被暴風雪困住,也是早已撤回四號營的他再次出發救回了倖存的Pittman、Fox、Madsen三人,後來他又出去搜救Fischer,遺憾只發現了Fischer的遺體,影片裡有他將背包翻過來蓋住Fischer暴露的面部的鏡頭。

關於要命的fixed ropes沒有事先搭建好的問題,電影裡切掉了Balcony的那一小時,只剩了Hillary Step那裡的拖延,這兩處接近兩小時的延誤是未能及時在安全時點14:00前回撤往四號營的關鍵,再加上當日AC和MM兩隊20人(本來是每隊3名嚮導8名客戶各11人,但MM那隊裡Dale Kruse突發疑似腦水腫在一號營就已退出,68歲的Pete Schoening則在大本營時就決定不參與這次攻頂)加一支台灣隊共33人都要登頂,導致Hillary Step處太擁堵,延緩了通過時間。過於倚賴氧氣瓶也是個問題。總之影片告訴我們,即便是商業登山,有嚮導有雪巴幫著,也是要看天看運氣啊,並沒所謂百分百保障,在珠峰這樣的極端環境裡,任何一個失誤都會放大成性命攸關的大事。

總體而言,Everest挺符合我的預期,細節到位,可能有觀眾覺得拍得比較平鋪直敘,平淡,缺乏高潮和驚險,也沒有什麼悲壯之感……我承認它跟《北壁》給人以強烈的悲劇感大不相同,也不像Touching the Void那樣是一個人的史詩。這只是一場被較為細緻和完整呈現的災難。鏡頭下的珠峰宏偉然而並沒有那種至為可怖至為美麗令人充滿恐懼又瘋狂渴望的感覺。也是good but not great的類型。然而比起拍得各種戲劇化、煽情、驚險高潮迭起(這並不難做到),我更願意要一部冷靜、忠實、詳細地還原了故事的電影,畢竟我想看的只是那個真實的故事被以影像化的形式呈現在大螢幕上,哪怕拍的是個記錄片,我一樣會去看。

ITA著者說從統計學上看96山難算尋常事件,12人死亡數隻占春季登山季里上到大本營以上的398名登山者總數的3%,略低於當時的歷史平均死亡率,而整個登山季有84人登頂,1:7的比率也低於此前的1:4,所以96年算safer-than-average year。這樣算,小馬哥的22年應該是全年/單日死亡率最高的了(7人),因為22年基數太低,就他們英國國家隊一支在爬……

96年全年(包括秋季)死15人,春季死12人,單日8人,其中AC死了領隊(Rob Hall)、一名嚮導(Andy 哈里斯)與兩名客戶(Doug Hansen和難波康子),MM死了領攀Scott Fischer。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