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史帝夫賈伯斯 Steve Jobs

史蒂夫乔布斯/时代教主乔布斯(港)/史帝夫贾伯斯(台)

7.2 / 178,392人    122分鐘

導演: 丹尼鮑伊
編劇: 艾倫索肯
原著: 沃爾特艾薩克森
演員: 麥克法斯賓達 凱特溫絲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玄兒

2015-11-05 17:40:14

第39條鯊魚,就是跟前38條不一樣!——北美新片《史蒂芬.賈伯斯》漫談


相信我,從一個廣告人的角度,從《飢餓遊戲2》開始,你就會覺得,這個故事從原著作者開始,對傳媒和廣告行業就是不友善的,坦白的說,是極具諷刺性的。那麼對於賈伯斯,從用戶的角度,當然都被他的產品徹底改變了生活,例如:此時此刻,小玄兒正在MacBook上敲擊鍵盤,為了寫文不被打斷iPhone6被束之高閣。然而,從前廣告代理公司的客戶部人員來講,我們可不希望客戶張口閉口就提賈伯斯同志的豐功偉業和行為方式。因為,這意味跟你合作的將不是一個「正常人」。



前兩天跟人談起這部影片,前同事說有句話叫:「原諒天才!」,不過從某種角度來講,我覺得更貼切的應該是:「原諒偏執狂!」。影片中,由去年《採訪》一片,調侃了金三胖,而導致東家SONY被駭客攻擊,一時間提高了關注度的喜劇演員:塞斯·羅根,出演了史蒂芬.賈伯斯的早期共同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奇。經由《社交網路》編劇:阿倫·索爾金改變的劇本,充滿了大量的點睛台詞。其中一段兩人對峙,史蒂夫·沃茲尼亞奇提到:「你不是工程師,你看不懂代碼,你也不是設計師,你到底做了什麼?」,而鯊法飾演的史蒂芬.賈伯斯回答:「我是一名指揮者,如果你是專業人才,那麼你的座位就在那裡,你是可能是最好的音樂家,而我指揮演奏整個樂章。」,這是兩個人在即將舉行發佈會的歌劇院舞台下,空無一人的樂池裡,完成一段的對話。

由此可窺見一斑,影片就是靠著這樣的對話,建立起對於史蒂芬.賈伯斯的整個人物肖像和性格描繪的。該片公映不久,就被業界評價為「後台三幕劇。」,真的是再貼切不過。相信去年看過《鳥人》的朋友們,應該對本片的接受程度更大。演員們兩兩一雙的,在雜而不亂的後台、七拐八彎的樓梯、簡易卻明亮的化妝間裡,不厭其煩的對話、爭執、哀求、嚎叫、退讓,全片看下來,主要演員只有7名,一個賈伯斯,加上三男、三女。

圍繞在史蒂芬.賈伯斯身邊打轉的三位女性,分別是:他女兒的母親,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們一直沒有結婚。還有他開始並不承認的,自己的女兒麗莎。當然少不了與他形影不離的戰友:主管市場宣傳的喬安娜·霍夫曼,由凱特·溫絲萊特飾演。賈伯斯與蘋果廣宣人員的親密性,隨時更改和調整的宣傳策略,從來都是業界出了名的。

另外,還有三位男性,是專門負責跟他吵架的:共同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奇。前百事老闆,後開除了賈伯斯的蘋果老闆:約翰·斯卡利,當然眾所周知,後來他自己也被蘋果開除了。還有一位,名叫安迪的倒霉工程師。

一部電影:一位男主角,六位配角,三段故事。聚焦賈伯斯三款關鍵性產品,發佈會前夕的後台瑣事,解開他人生的私密故事和個人回憶。
1984年,蘋果第一台個人電腦Macintosh發佈會。
1988年,賈伯斯創立的NeXT發佈Black Cube。
1998年,賈伯斯回歸蘋果再次推出iMac個人電腦。


邪惡的導演:煽動情緒,拒絕高潮

影片這樣的處理方式,固然會讓來看傳記片的觀眾有些摸不著頭腦,不過2013年已經有了一部常規意義上的故事片,由《蝴蝶效應》的男主角出演。而這一次在導演:丹尼·鮑爾的指導下,這位被譽為:希區柯克、庫布里克和昆汀·塔倫蒂諾混合體的人物,以《猜火車》《驚變28天》《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而聞名,後者還讓他捧回了第81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他擅長的後現代視聽風格,放在這部《史蒂芬.賈伯斯》里,確實是再合適不過。創新本來就是個意識形態的東西,更何況,賈伯斯先生不只是在創新,而是在創造未來。賈伯斯的產品是看得到,而他眼中的未來卻是眾人都看不到的。如何讓影片帶領觀眾,一起感受賈伯斯腦子裡想法,他的固執,他的信心,他的未來,都在從哪裡出發,又去向哪裡,這是導演的難題。

而導演:丹尼·鮑爾嘗試了一種方式,就是在現實的場景下,把賈伯斯心裡徘徊的回憶、流淌的未來,跟當下交織在一起。在不斷的人物對話中,一切爭吵的來源,都有過去的溯源,但是對於回憶,點到為止。更多的是,當下人物的不同觀點,以凸顯賈伯斯的自我,偏執的性格。關於過去的閃回,導演在《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中,就已經輕車熟路了。

而影片的妙筆,要算是對未來的欲言又止。每一次,同六位配角中,至少五位吵過架之後,(前兩次少一位是因為女兒的年紀還小,不能跟他對罵),賈伯斯會來到,發佈會現場的巨大螢幕背後。畫面里呈現的發佈會現場,無論是人浪的此起彼伏,雙腳跺地的歡呼,還是聲光電的造勢,以及巨幕投影下,在雲端的NeXT、蘋果LOGO下的Think different,無不令人感覺,看到了未來的方向,再加上三款產品的發佈宣傳片,那些人類的創舉和偉人的影像重現,無不帶領人們憧憬著無限的未來。每當賈伯斯,在這樣的烘托下,走上舞台,這個段落就會被跳轉結束。

這就如同電視機里,撩人的脫衣舞女郎剛剛丟下最後一件衫,家裡就停電了一樣。之後你能再次從頭開始,跟隨賈伯斯一起,再同五個人,甚至六個人,依次過招吵架闖關成功之後,才好不容易又迎來了登上舞台的制高點,面向觀眾,宣佈即將改變世界的時刻來臨,而突然間,又被打回原形,一切再一次重頭來過。

導演就這樣不斷的折磨著觀眾,而觀眾們也都賤賤的跟著一次又一次的期待。原因很簡單,每一次賈伯斯發佈的產品和他堅持的理念,都會深深的吸引你。而他突破的重重阻礙,無論是親人之間的問題,還是技術上的難題,還是同事間的爭執。你都能被他危機下的巧言善辯吸引,想看他如何同全世界戰鬥,只為了讓個人電腦成為藝術,成為個人服務的智能終端。影片唯一令觀眾嘗到一點點甜頭的,就是第三幕開篇的發佈會預演,讓大家重回了1998年,看到賈伯斯是如何讓最新的iMac say hello again的,之後又進入到了逐一爭吵的無窮迴圈。

而影片最後,他終於跟長大的女兒吵了最後一架,從樓梯間到天台停車場,這一次,當他的個人電腦,可以第一次成功的推向市場,贏得了最後的勝利,他更關心的,轉為了與女兒多年間的心結。這位當別人跟他說,放鬆一下,他還要反問別人為什麼的男人。第一次發現,一直在追趕未來的人,也需要同過去和解。這一次,當他走上舞台,無數的閃光燈亮起,映射在玻璃材質的天花板裝飾上,面對無數滿心期待的觀眾,面對這條通向未來的道路,他選擇回頭,看向他的女兒:麗莎。

此時在麗莎的眼裡,也閃動著同樣的光輝,這一刻,她的眼裡除了未來,還有她的父親,那個會帶領自己走向未來的人。而此刻的觀眾,也被從一再追逐未來的思路上,迫切追求輝煌一刻的慾望中解脫,回歸了溫和的親情。

賈伯斯作為一個人,他是苛刻的,但他終歸不是神,所以導演最後的處理,也只是把他人格化了。雖然前三幕的爭吵中,已經把他黑的不行了,但是最後,還是給了他一個找回父親身份的完美結局。你永遠不可能另所有人都滿意,讓所有人都喜歡你。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事實,但也是讓所有人都糾結的問題。而賈伯斯早就作出了自己的選擇,要做好產品,就放棄做好人。這也是大自然的守恆定律:有得就有失,有失才有得。


尖銳的編劇:有鋪墊,才有效果

科技改變生活,是一條事實,而科技如何改變生活,是影片需要呈現給觀眾的感受。開篇:黑白的素材中,還在介紹著也許這個黑色螢幕上,閃著光標和英文字母的機器,將來會進入每一個人的生活,而具體如何關聯社交生活,人們還無法形容出來。這樣的對話,放在現今,對如果沒了電腦,幾乎要無聊致死的人類來說,真的是無比唏噓。這是影片放在開篇的鋪墊。

編劇在劇情的設置,人物對白的設計之間,冗長的對話,讓觀眾不覺疲倦的,是他每隔一段時間的,神來之筆。例如:賈伯斯面對耍賴的女兒,講出:有些人總是嚷嚷著自己要什麼,卻從來聽不進去別人的話。這樣的「批評」之詞,放在影片的第二幕,讓剛剛領略了第一幕中,為了讓電腦:Say 哈囉 的賈伯斯,面對工程師一頓咆哮和怒吼的鋪墊之後,另觀眾都感受到了他這句對白的戲劇性,大多無奈的苦笑。還有早期合夥人最後那句:你明明可以在是一個天才的同時,又做一個好人,可惜你的產品,永遠比你的人要好。而賈伯斯聽後,第一反應回答,沒錯,這就是我們之間的不同。就這樣,再一次諷刺了自己的創業夥伴。

這樣的話從賈伯斯的嘴裡說出來,如同利劍一樣,不斷的砍在對手身上,讓爭吵不乏味,對話不空泛,每一句都有著力點,圍繞著賈伯斯的產品理念,未來目標,親情聯繫。最後,通過賈伯斯對自己的成長回憶,而鋪墊了他後來更加看重女兒跟自己關係的結尾。這樣的處理不禁令人遐想,這個被人收養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親生父母的關愛,所以他更渴望一個機器,可以儘可能的友善,貼心,甚至還要有感情說你好,來幫助人類做事情。他就像個沒長大的孩子,希望機器人可以方便美觀,功能強大,還要有感情,對人有關愛,背後的深意令人心痛。

而他就是這樣看不慣醜陋的機器,為人類添麻煩的設備,看著女兒從9歲起,掛到19歲的隨身聽,他必需要做點什麼了,最後他說是為了女兒,要創造一款隨身聽,可以在她的口袋裡,放幾百首歌,後來人們就有了iPod。這些都是編劇一點點鋪墊的效果,還有那句一直在強調的:我們是電腦公司,我們從不延緩開始。一直到第三幕,他的女兒問他,你要遲到了,你必須走了。而他說出那句,那個不重要,我現在更在意你。

編劇將賈伯斯的事業階段,都有效跟生活串聯在一起,讓一切不可分割,相互推進,邏輯暗藏其中,即便是不了解賈伯斯生平的人,也不會覺得跳脫。總之,每一次吵架,他都會贏就對了。就像他看著工程師給他找到的,第39張放在筆記本螢幕上的壁紙,一條跟前38條沒有太大區別的鯊魚一樣,在賈伯斯的眼中,這隻就是不一樣!你還拿他沒辦法!看得觀眾的感同身受。


流暢的攝影:光影下的氣氛烘托

影片與《鳥人》的拍攝方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很多片段也是一鏡到底,或者同一個場景下,切分剪輯。快節奏的跳切畫面和流暢的鏡頭運動相互穿插,中間還不時閃動著賈伯斯的特寫,並夾雜著宣傳片宏大的幕布背景,整部影片都在營造氣氛,讓觀眾跟著賈伯斯披荊斬棘,始終感覺,走進未來的那一刻,就在下一秒。


點睛的配樂:三個層次的遞進

影片的第一幕,相對安靜,重點是人聲。從賈伯斯、喬安娜、工程師安迪,三個人圍在幕布前,背對著觀眾,窸窸窣窣的爭執問題開始。一直到後面的為難喬安娜、恐嚇安迪、跟妻子吵翻、連女兒的詢問也要否定、外加被老闆約翰皮笑肉不笑的恭維之後,一切才剛剛拉開序幕。而進入第二幕,上來就是歌劇開場,一切都在賈伯斯這個指揮家的把握之中。來到第三幕,再次回到蘋果的賈伯斯,這一次更加釋然了,徹底放開,影片中的配樂開始變得像《星際穿越》一樣,如詩般的講述父女情與無限的未來,還有充滿科技感的電子樂,配合鏡頭裡的光影閃動,似乎預示著觸屏點擊的未來。


鯊法式的賈伯斯與最佳女配角凱特·溫絲萊特

影片在因為高片酬問題,而與大衛.芬奇失之交臂以後,也是在幾經更換男演員的情況下,最後落到了麥可·法斯賓德的頭上,而他毫不猶豫的就答應了。也許是出於自信,我相信他與賈伯斯氣質最相似的,和最能說服人的部份,就是他演繹的高度自信感。那種張嘴就可以跟任何人罵架的盛氣凌人,令觀眾立馬乖乖就範了,這個傢伙就是賈伯斯附體。他只是在演繹一個,不斷提出要求,不斷跟人爭辯,不斷完善產品,並自我完善的人,恰好談論是科技、是電腦、是蘋果、是未來,又穿著黑T恤、牛仔褲、旅遊鞋,所以令人們自然而然的,就把他和賈伯斯畫上了等號。

而凱特·溫絲萊特這一次飾演的賈伯斯左右手,這個最佳女配角的提名,幾乎是坐實了的。英文中對配角的原詞是Best supporting actor/actress,這裡面支持和輔助的含義更多,相對於配角的意義更重一些。而凱特·溫絲萊特飾演的喬安娜,就是一直支持著賈伯斯,理解他,包容他,照顧他的人。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上,事無鉅細。她這次沒有飾演女強人,也不是女反派,而是一個輔助著,有時還被賈伯斯耍的團團轉,被敷衍。而影片的三幕劇,跨越了十幾年,她從幹練的短髮,貼身的職業裝,到最後婦人般的波浪,寬鬆的毛線長袍,令她自然的流露出,三個階段不同的氣質。她對於賈伯斯,更像一個無形的制衡,讓他在事業和家庭上不脫軌,又儘可能的去滿足他的任性。隨著賈伯斯最後化解了父女關係,喬安娜就默默的從鏡頭裡消失了,但是你不會忘記這個有些古板,有些溫情,也會蠻橫撒潑的女性市場總監。

無論是否為蘋果粉,無論是否了解賈伯斯,這部電影都會給你驚喜。無論是敘事方式,犀利對白,還是角色表演,都會帶領你感受一種特別的體驗。同樣作為蘋果用戶,經歷了iPod和iPhone兩個巔峰時代(小時候買不起iMac),不可否認,賈伯斯不惜一切代價,用科技,推進了人們生活的變革。而作為一個前廣告人,喜歡這部電影的同時,也很喜歡蘋果發佈會上的廣告宣傳片,無論是素材還是文案,都是蠱惑人心的典範,特此拿來跟大家共賞。

1984年,蘋果 Macintosh 宣傳片:
你將看到,為什麼1984年不再是1984年。
http://v.qq.com/boke/page/j/0/d/j0167bzeppd.html

1998年,蘋果 Think Different 廣告:
向那些瘋狂的人們致敬。
http://v.qq.com/boke/page/t/0/2/t0129xuoue2.html

豆瓣限制,先把連結放這裡吧。

2015年11月4日 多倫多 小玄兒記

部落格:小玄兒的電影漫談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微信搜索
訂閱我的:小玄兒的電影推薦與漫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