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聖母峰--Everest

绝命海拔/圣母峰(台)/珠峰浩劫(港)

7.1 / 232,854人    121分鐘

導演: 巴塔薩科馬庫
編劇: 賽門鮑弗伊
演員: 傑克葛倫霍 綺拉奈特莉 羅蘋萊特 傑森克拉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方聿南

2015-10-30 20:03:36

一群人,爬


這部傳記冒險大片,用前幾年很火的那個一句話劇透來概括,就是:一群人,爬。越來越多的紀錄片拍得跟劇情片似的,反倒是劇情片時不時向紀錄片靠攏,《絕命海拔》就是其中之一。我們都看過不少登山題材電影,故事中除了登山,總要加點其他吸引眼球的私貨,這些私貨往往跟體育精神、野外求生關係不大,屬於常規的好萊塢快餐料,而且總會宣兵奪主,比如《絕嶺雄風》,是恐怖份子搶錢,《垂直極限》是壞人搞破壞和雜七雜八的情感關係,《眩暈》的登山者遇到殺人狂,成了個恐怖片。

而《絕命海拔》不玩這些虛頭巴腦的。說好了拍登山,就是登山,別的滾蛋。觀眾看到的是準備工具、籌劃日期,攀登前的體能訓練和祈福儀式,攀登的動機探討、背景知識講解、身體素質測試,攀登時突發的眼疾困擾、體力不支、氧氣耗盡、氣候驟變、生死抉擇,等等。緊緊扣住人與自然的矛盾層面。而人與人之間即便有衝突,無非就是何時登山、怎麼登山、設備為啥沒準備好、撐不下去要不要回頭等等與登山這個大方向緊緊焊在一起的成份。

如果前述那些片是《鐵達尼號》,將災難讓位於一個更有觀眾緣的商業元素的背景板,那麼《絕命海拔》就是1958版的《冰海沉船》,將船難放在首位,每一個細節都以忠實還原事實為最高任務。片中的情感成份也像峰頂的空氣一樣稀薄,隊員與家屬的通話,寥寥幾筆,最可煽情之處卻毫不慷慨戲份;登山隊之間的較量與合作,本可搞出惺惺相惜、氣壯山河,導演硬是輕描淡寫將之帶過去,絕不干擾人與自然的對抗。

片中不乏有著同舟共濟的精神,向驚天險情的宣戰,對人類意志的謳歌,遼闊壯美的聖母峰,被幾個航拍抓下,令人目眩神迷。處處是災難大片的氣勢。但情節與情感的薄弱,令它在很多人眼裡,是一部不夠好看成功的商業片。太多人被爆米花寵壞了,要三分鐘一個小高潮,五分鐘一個大包袱,否則就打瞌睡。《絕命海拔》無法提供這樣緊湊的曲折起伏。但它是一部真正的大自然冒險片,浮華遍地、追名逐利的好萊塢,很少電影人有足夠的膽量炮製一部商業元素如此單一的作品,這也使它尤為可貴。

影片探討了一個看似被說濫的命題:登上山頂,等於戰勝了自然嗎?當然不。那只是自然對你網開一面而已。試想螞蟻爬上了你的頭頂,它征服了你嗎?只要你願意,隨時可以碾死它,但也許是欽佩於它的勇氣、毅力和敏捷,你沒有下手。自然對我們做了同樣的事,並且它很快也讓登山者見識了它的強大。登山者什麼也沒有戰勝,除了他們自己內心懷疑此行的那部份人格。有幾段戲訴說登山者們的動機,有的說,既然爬了六座,就該試試第七座,有的說,就當給孩子做個榜樣吧,有的則說,爬山讓他從抑鬱中解脫出來,重獲新生。他們帶著不同的動機而來,尋一個自我的成全,不論成敗,都已圓滿。

導演巴塔薩•科馬庫堅持實地拍攝,為的多半不是場景逼真。如今在攝影棚和虛擬攝影機的輔助下憑空炮製一個潘多拉星球已不是難題。親臨實地,只為取得演員逼真的表演。疾風似刀,雪渣飛揚,氣喘如牛,胸痛似絞,視線模糊,週身僵硬冰冷喪失知覺,賦予這樣真切體驗的環境,只能模擬,尚無法完美複製,只有身臨峻崖雪坡,才能催生演員最可信的反應。很多人習慣了電影的虛構,對其罔顧現實的寬容度越來越高,主創也越來越以「電影本就是假的」來為不認真做功課開脫。但《絕命海拔》讓我們意識到,藝術效果和客觀現實並不總是敵人,最真實的東西,也可以成為最好的藝術的基石。尤其當你拍攝一部根據事實改編的電影,若不對真實抱有足夠的敬意,就無法打造叩動人心的藝術。(文/方聿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