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寂寞公路--The End of the Tour

旅行终点/当旅程结束时(港)/寂寞公路(台)

7.3 / 24,318人    106分鐘

導演: 詹姆士龐索德
編劇: 唐納德馬古利斯
原著: 大衛利普斯基
演員: 安娜克倫斯基 傑西艾森柏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石板栽花

2015-10-27 08:09:19

成也孤獨,敗也孤獨


成也孤獨,敗也孤獨

如果說《旅程終點》(The End of the Tour 2015)是一部話嘮電影,那它也是一部值得深入思考的話嘮電影。在我看來,本片更像是介紹作家戴維(David Foster Wallace)的傳記片,它引導我們思考這樣的問題:戴維以自己的孤獨排解了我們的孤獨,為何終究他又選擇了死亡?我們不妨依據滾石記者與作家戴維之間的對話來對一問題稍作分析。

如果說一個人選擇死亡是因為痛苦,那麼,戴維可能是因什麼樣的痛苦,才走上輕生的道路呢?戴維當年憑他那本暢銷書《無盡的玩笑》雖已聲名鵲起,但名利並非他寫作的主要目的,甚至,巨大名利讓他更感到孤獨。他把寫作比作撫養小孩,必須非常小心,他說:「可以為自己的作品自豪,但期望從中得利就不好了。」利用聲名獲得利益似乎是一種潛規則,戴維在跟記者初次談話中就嘲笑了這一點,他開玩笑地說,他很想利用新書巡迴宣傳吸引女性的投懷送抱,然而,他真實的想法卻是「還好,我沒這麼幹,那只會令我感到寂寞」,因為在他看來,別人只是看上了他的聲名,而非他的作品和他本人。他不僅不想從自己書籍的成功當中獲利,甚至他無法跟任何人分享成功的喜悅,這可能是聲名帶給他的更大痛苦。

他向記者解釋了他想利用聲名吸引女性的真實意圖:「我只是覺得如果可以跟人分享這些美好的事情會很棒。」然而,他卻無法做到這一點,首先,他無法跟普通朋友分享這一切,因為來找他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要操心,都是帶著目的而來的;其次,他的工作特點讓他身邊無法留住親近的人,他的工作特點是寫作時需要獨處,在他看來,一旦「全情投入」便會有非常強的「自我意識」,這種意識會讓任何身邊的人成為「被利用的對象」,這不僅讓身邊的人不能忍受,也是他不願意去做的。因此,他只能感嘆:「如果有個人可以跟你共同生活,分擔一切該有多好,無論是開心還是困惑,面對著她你都可以放得開。」可見,有成功卻無法與人分享喜悅,應當是他痛苦的一個來源,否則他不會跟記者著重解釋這件事。當然,既然喜悅都找不到人分享,那痛苦就更找不到人來分擔了。

「成功」無法給他帶來快樂,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可能本質上就是個悲觀的人。他向記者解釋他曾完全迷失在寫作當中,因而酗酒、亂性,甚至想到死,然而,當他小說暢銷,記者都認為他的新書備受讚譽,非常不賴時,他卻說「這是很好,可這是虛幻的。」試想,昔日的齷齪都不足以讓他為今天的成功感到喜悅,他那裡還能找到幸福呢?

如果說他寫作並非為了名利,那他真實目的是什麼呢?他跟記者說起他那本暢銷書的主題,就是探討人性的孤獨。從這場對話中,我們能夠看出,他的痛苦源自他的人文情懷,他那種想為人性孤獨提供解決方案的高尚情懷。對於人性孤獨,他說「我拿不出一個診斷方案或一套藥方來解決」,然而,他又非常擔憂技術對人生幸福的不利影響,他認為技術手段如同「打手槍」,偶爾為之會帶來歡愉,但決不能長期依賴,技術的進步也絕不是解決人性孤獨的良方。可見,人性孤獨的問題他已無法解決,如果他是個以解決人類的前途和命運為己任的人,他就註定是孤獨而痛苦的。

此外,他的痛苦還來自他註定的「與眾不同」。因為他的才華、成就,的確讓他顯得比別人聰明,在記者看來,他的「交際策略」都利用了他的「聰明」,然而,他不僅不認可這一點,反而說「那讓我感到有點孤單」。他這樣講應當是發自內心的,因為他從小就因父母是搞學術的,而使他感到自己與其他同學「格格不入」。他痛恨這種與眾不同所帶來的孤獨感,因為他的信念告訴他,一位優秀的作家必須「珍惜普通人的一面」。他辯駁道:「如果我只掃上一眼,就預設人家沒什麼見識,或者人家的內在不如我豐富、複雜、嗅覺敏銳,我就不會是這麼個好作家。」所以,他認為自己說「只是個普通人」,絕不是一種「惺惺作態」。然而,他又怎麼可能成為一個「普通人」呢?正如記者所反駁的,別人啃你一本長達千頁的書怎麼可能是因為「作者是個普通人」呢?

現實與幻像的反差也是加重他孤獨感的一個淵源。雖然他自己有著很強的幻滅感,覺得萬事皆空,甚至認為這種幻滅感根植於人性,但他還是在意那些他所批判的幻像,比如影像宣傳,他認為這類東西很容易讓我們「拐離有意義的人生」,既然一切皆虛幻,又何必太在意呢?一旦在意了,孤獨必會如影隨形。從他和記者最後的對話中,我們分明能看出這一點:「我必須從這些關注中抽離出來,因為那些關注就像是給你的大腦皮層來了針海洛因,我真正需要勇氣的地方是得靜坐在那裡,承受住這種抽離,並且努力提醒自己什麼才是現實。現實就是:我,34歲,獨自待在房間裡,面對著一張紙頭。」他無法在形形色色的幻象世界中體會快樂,又不願在冰冷的現實中忍受孤獨,這種性格特點就註定了他痛苦人生。

從以上分析可知,他成功無人分享,痛苦無人分擔,孤獨終究是無法排解的,當他二十來歲時發生過「心靈危機」再次發生時,而恰好此時根深蒂固的幻滅感又佔據他整個的心靈時,死亡必然讓他感受到是一種解脫。顯然,如果說是孤獨成就了戴維,也是孤獨感最後毀了他,那麼,用「成也孤獨,敗也孤獨」來概括戴維的一生應當是恰當的。(文/石板栽花 2015年10月26日)

PS.本文引文源自「酷炫禿頂富二代字幕組」 koala676所翻譯的字幕,特此志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