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陸地上的太空人

2015-10-21 05:57:07

當聚會結束時,希望我們都能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當年《老友記》不接拍續集,導演(或編劇,記不清了)曾解釋說,《老友記》拍的是人們走出校園,尚未成家這一階段的故事。《生活大爆炸》也是這樣,因為這一階段人們活動最多,不確定性更多,因而更有故事。在前面的故事中,謝爾頓之所以惹人發笑,實際上正是由於其本身的脫離生活,使得他的很多行為顯得不合時宜。換句話說,實際上我們喜歡的,是一個尚未回到生活的人物。在故事中,謝爾頓尋求將自己變成機器人,讓自己的生活完全條理化與一成不變,實際上都是為了儘可能壓縮生活,使之成為科研工作的佐餐。謝爾頓所尋求的,實際上是對於生活的脫離。這在第九季當中也有體現,那就是謝爾頓謀求通過將擺設恢復原狀來讓自己重新脫離生活。這部劇最大的特點,就是謝爾頓對於生活的脫離,使之成為一種由於「不合時宜」的搞笑的怪人生活。(從事科研工作的人群,實際上都有這種傾向,平時說話的話題離不開自己的專業,生活儘可能簡單壓縮,科研就是生活,或者說沒有生活。)
但是,隨著AMY的出現,加上劇情的推進,我們的謝爾頓「動情了」,開始從一個保持「理性」的科研怪人變成了一個除了科研之外、對於生活也有著需求的「普通人」。他開始喪失自己為了保持「理性」而尋求的獨立地位,變得對別人有所依靠。科研無法像過去那樣填滿自己的生活了,他開始有了新的需要。可以說,這是謝爾頓開始由一個科研的、獨立的怪人變成了一個需要與外界環境進行交流的「普通人」。由於Lenarde成家了,謝爾頓必須重新找到穩定的生活環境(在第九季中,他甚至希望作為panny夫婦的狗,以此保持一種穩定的外部環境)。因為外部環境終將變化,朋友們終將長大,作為科學天才的謝爾頓,將由於朋友們都進入了家庭生活而逐漸陷入孤獨(就像是第九季中他說的那樣:「你們會逐漸就不來了,最後只有Howard離婚你們才來」),這才是他為什麼那麼恐懼周圍朋友們搬走的原因。
天才與怪人,就像是硬幣的兩面,實際上是一對同義詞。在最新的電影《福爾摩斯先生》當中,我們看到了華生因為結婚搬走之後福爾摩斯的生活。同樣是天才,因為需要保持獨立而無法獲得穩定的關係,因而當朋友們的聚會結束之後,其他人都走向了各自的生活,只有他留了下來。生活大爆炸第九季前面的故事,也許是謝爾頓這樣的天才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因為朋友們都還年輕,能夠天天泡在一起無話不談,能夠對於各自的情感互相擔待,因而能夠為這樣的天才提供穩定的情感依託。但是,當朋友們都各奔前程之後,留下的,將是冰冷的理性與孤獨,他將學會去一個人面對,除非他選擇妻子的陪伴,因為只有妻子才能陪你走一生,朋友很難時時都在(更多的時候,往往是一個人孤獨終老,科學史上例子頻頻)。
在和朋友們交流中得知,有些朋友們覺得《生活大爆炸》第九季不好看了,有些做作、不自然了。想想也是,當自己已經有了家庭、面對更多不能馬虎、不能任性的問題時,還去做一些孩子氣的事情,自己會不會也會覺得「不合時宜」呢?就像Howard需要承擔起家庭的角色,成為一家之主時所感受到的那樣。Howard媽媽還在時,他可以說自己是孩子,但是當媽媽不在了,他還是孩子嗎?
Panny和Lenarde結婚了,成為夫婦了,需要私人空間了,需要面對不時會迸發的夫妻爭吵了,發現婚後生活沒有之前那麼有意思了,發現婚姻生活需要小心經營了,這些都是問題,促使他們從自己過去的生活中長大。
當朋友們都走了之後,謝爾頓是選擇保持自己的獨立而回到那種孤獨的生活,還是選擇和Amy在一起進而成為一個有感情的普通人,成為了他人生最重要的十字路口。如果選擇前者,當《生活大爆炸》劇終之後,謝爾頓會獲得科學上的重要成就,會逐漸習慣盛名之下自己一個人的平淡生活,會去享受自己生活中的小幸福(就像他的偶像霍金一樣,每天享受著在劍橋的「散步」,卻始終無法獲得穩定的家庭一樣),最後就會成為一個像《福爾摩斯先生》那樣的平淡的養蜂人。(但是,如果選擇後者,我們將看到一個更普通的謝爾頓,甚至都會說,這還是他嗎?)
所以說,《老友記》的結尾好在,當朋友們相聚結束各奔前程之後,對一同經歷的美好回憶,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留下一句「That's it」(「就是這樣」)。希望《生活大爆炸》也能有一個乾乾淨淨,瀟瀟灑灑的結尾。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