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楊遲遲

2015-10-20 05:56:42

原來,我們一直都生活在「1984」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1942年,法國飛行員聖埃克蘇佩里,在紐約寫下他的童話名作《小王子》,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成人。

1949年,英國左翼作家喬治·歐威爾,出版了反烏托邦名作《1984》,震動全球。

一本是寫給忘了自己曾是小孩的大人的童話,一本是有口皆碑的政治諷刺名作,兩本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書,在10月16日上映的《小王子》里卻產生了奇妙的交匯。

小王子離開後,飛行員也離開了沙漠,並且隨著歲月逝去而一天天老去。可年老的他並不甘於就此孤獨終老,而是如老頑童一般,四處鼓搗。他將在沙漠中經歷的一切寫成故事畫成漫畫,收藏在身邊;他將小王子、小狐狸、玫瑰花的形象都製成玩偶,供自己緬懷;他曾開著車連闖四個紅燈,最終被吊銷駕照;他一次又一次地企圖再次啟動飛機,卻在一次又一次失敗中,用飛機螺旋槳把鄰居的牆壁撞出大洞。

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可愛的飛行員老頭,看到隔壁新搬來的母女倆,一個天天忙於工作疲累不堪,一個困頓在學業里全然沒了小孩子的笑臉,便起了逗弄的心思。他爬上自己老舊樓房的高台,將和《小王子》有關的畫作折成紙飛機,送到專心學習的小女孩面前。小女孩起初雖然非常不屑,甚至氣得將紙飛機揉成一團扔進垃圾堆,但小孩好奇的天性,最終還是推動她走到老飛行員的老屋裡,開始探索另一個魔法般神奇的世界。

她了解了和小王子的一切,在被媽媽發現未按時完成課業而禁止和老飛行員來往時,她甚至收拾行李,要飛行員帶她去找小王子。飛行員告訴她小王子「死亡」的結局(在小孩看來,那確實是死亡),小女孩傷心得對飛行員說了氣話,並且打算就此絕交。

可當老飛行員病危,小女孩為了實現老飛行員再見小王子的願望(當然,只是她以為的,老飛行員一直都知道,等到自己死了,就能見到小王子了),在開學前的晚上偷偷駕駛著老飛行員的飛機飛上了外太空。

美妙童話和諷刺寓言的交匯就由此開始。

小女孩開著飛機來到一座樓層比地球還高還密集的星球。這個星球裡的人們,步伐比地球人更匆忙,表情比地球人更僵硬冷漠,動作比地球人更機械如行屍走肉。更關鍵的是,這裡的人面對小孩如同面對傳染病源一樣避之唯恐不及;這裡一有小孩出現,就會被送進一台機器的流水線里,改造成同其他大人一模一樣的人。

小女孩驚奇地發現,她在故事裡看到的國王變成了電梯員;虛榮的人變成了警察;有著收藏星星癖的商人,則變成幕後最大boss,掌握著這個星球的一切生殺大權,他將其他星球都收藏在一個大罐子裡,企圖將「沒用」的星星轉變成諸如回形針、電力這樣的「有用」之物。而那個純潔的小王子,變成了處處倒霉碰壁、丟過310份工作的保潔員,並且為了保住第311份工作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他忘記了過往一切,為了生活蠅營狗苟。

這是多麼沉重,又多麼悲哀殘酷!

成人的遺忘,只是讓純潔的小王子顯得有點孤單而已,至少這個世界還是有純潔和美好的;小王子的蛻變,則徹底宣告了成人世界最後一點防線崩潰,無藥可救,無險可守。

如果說原著只是對成人遺忘了自己曾是小孩時的種種,進行了隱晦而夢幻式的提示;那麼電影不只明目張胆地揭露了人們遺忘初心的事實,更赤裸裸地告誡我們,我們已經徹底被商業世界綁架,進入到商業掌控一切的「1984」里。

難道不是嗎?看到那些燈光一亮就如機器人一樣加快速度死命工作的人,你難道不會覺得很像自己,很像《1984》里受老大哥及各種神秘指令行動的人?看到那些圍在痴肥商人身邊,擺上虛假笑容、隨時準備鼓掌、恭維的人們,你難道不會想到取悅老闆時的自己或者身邊人?

現實社會裡,權力的淫威沒有使我們屈從異化,但商業做到了。這是因為,我們或多或少對保持著戒懼之心,並設想出種種把權力關進籠子的均衡方案,卻忽略了,金錢在潛移默化中更吞食人心。

其實,我們一直都生活在「1984」里而不自知。

只是,電影裡有小女孩來幫忙喚醒小王子,破壞商人的醜惡計劃,那麼現實生活中,誰來幫忙?誰來告訴我們,究竟什麼是有用什麼是沒用?誰來告訴我們,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誰又來告訴我們,我們最初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