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

依然爱丽丝/永远的爱丽丝(港)/我想念我自己(台)

7.5 / 143,564人    101分鐘

導演: 理查葛拉薩 瓦希魏斯特摩蘭
編劇: 麗莎潔諾娃
演員: 克莉絲汀史都華 茱莉安摩爾 亞歷鮑德溫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十八爺

2015-10-11 23:31:19

《依然愛麗絲》:Living in a moment


1 同樣是關注阿爾茲海默症,《我腦中的橡皮擦》是典型的韓劇有三寶套路,車禍、癌症、醫不好,《Still Alice》則一直既往地拷問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抗擊打能力。以Memory為主題,很容易講出吸引人的故事,尤其是科幻片,比如Totally Recall,Edge of Tomorrow,Source Code這一系列。記憶在不同的時空之中穿梭,於細微之處尋找痕跡。記憶如果錯亂倒置人格分裂,則是數量更加龐大的精分片系列。

看過一篇叫《逆行的鐘》的短篇,講一個倒退人生的故事,人的降生是從墓地開始的,倒著活回去。  
「他們變得相愛,變得彼此信任,變得默契而心照不宣。然而殘酷的時間隨著逆行的鐘漸漸吞噬著他們的美好回憶,他們每共同做一件事情,就會共同遺忘一件事情,感情也會隨之減溫。於是他們漸漸開始有隔閡,變得陌生而拘束,不過他們之間也回歸了幾分激情與新鮮感,言談間多了幾分羞澀和矜持,這些都是足以令人臉紅心跳的瞬間,他們雖然不再親密,卻開始像朋友一樣相敬如賓,他們忘卻了所有彼此的缺點與不快,儘管每一天的對方都會顯得更為陌生而神秘,但這種青澀的感覺卻無端讓自己的心跳一天天地在加速。
終於有一天,他們坐在一起,共同分享最後一杯咖啡,將對方的電話從自己的手機里永遠地消去,然後開心地交談,彼此寒暄。當他起身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遠遠望著她時,腦海里僅剩下對於她的好感與好奇心在燃燒蒸騰。
最後,他起身倒著走出了咖啡店,而那個姑娘,從來都沒有在他的回憶裡存在過。」
故事講的非常浪漫,就像是《班傑明巴頓奇事》裡面皮特和凱特布蘭切特在恰好的那一刻裡的所有心動。但阿爾茲海默症的遺忘是完全不一樣的,是殘酷的。因此也是這一類片子存在的意義。

2 Alice的身份設定是知名語言學家,或許是為了加深入生無常之感。作為一個高級知識分子,我們看到了她對抗遺忘的方式的邏輯性,文件夾分門別類,記憶練習,用筆劃字以避免重複。由此就比別人忘得少些嗎?並沒有。
分享會上的演講盡顯一個女性知識分子病中的悲愴,去忘記曾經付出數倍於人的努力才建立起來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那一刻她是格外清醒的,格外痛苦的。

3 跟韓劇的為愛痴狂完全不同,看病有醫院和醫生,在家有護理,影片所塑造的丈夫對Alice的實質性關懷幾乎是缺席的。從得知病情的焦躁,到看著Alice半夜找手機的無語,再到最後的離開,他是誠實的,難以接受這一切。丈夫預設的垂垂老去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而不是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這與韓劇裡面痴情男子的設置截然不同。Alice曾經自己去看過療養院,但最後她已經喪失了主導自己的能力。

4 子女關係的佈置上中規中矩。三個孩子,一個學醫一個學法一個拒絕上大學。在這裡可以關注兩點,一是基本反應了美國的親子關係,雙方都是獨立的人格,好處是一般不會出現『父母皆禍害』所描述的種種父母對子女的控制欲(儘管Alice非常希望小女兒上學找份穩定工作,當終究也只是止於念叨),弊端則是親子之間似乎也沒有那麼親密(《八月奧色治郡》),涉及到的是東西之間的家庭倫理。二是三個孩子,最終來陪伴Alice的是看起來最『失敗』的小女兒。注意父親和大女兒、兒子討論如何『處理』Alice的那場戲,三個人圍坐在飯桌,表明仍然維持著家庭的溫馨,Alice獨自坐在客廳對著他們,跟傢俱混為一體。三個人相互肯定對方的付出,但沒有一個人真正關心她在想什麼。只有家庭會議上缺席的小女兒Lydia,第一次說她看出來媽媽有病了(被大姐打斷),第二次耐心回應媽媽的反覆提問(被大姐打斷),第三次問媽媽這個病到底是種什麼感覺,媽媽說完之後她說那真是挺慘的,兩人對視而笑,第四次把自己的日記放在媽媽床上,寫著No Secrets(對Alice來說已經不記得發生了什麼,對她來說是對母親徹底敞開胸懷),第五次給她念劇本,問她你覺得這個講的是什麼,媽媽說,It’s love,兩人一起笑了。
大姐作為典型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形象,Lydia作為『浪蕩的真誠者』的形象,可以繼續分析。

5 假如人生的最後,只能活在一個moment裡面,你猜最後會記得的那個是什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