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肥羅大電影

2015-10-10 20:45:55

世界很冷,《小王子》很暖


  一位「功夫熊貓之父」,拍攝一部閱讀率「僅次於聖經」的法國經典,然後感動了整個世界的大人——這就是關於《小王子》最近發生的一切。
  電影《小王子》的奇特之處在於:它明明在原書的基礎上加了那麼完整的一條新故事線,但電影裡那種隱晦的憂傷與泛黃繪本的感覺,卻能讓所有人感到,自己就是在看《小王子》,甚至有種第一次翻書時候的感覺。
  童話般的《小王子》原著其實是一個躲避戰爭中的故事——正是對法國二戰戰敗中的恥辱與憂懼,促使聖埃克蘇佩里1942年寫下了這樣一個最憂傷又最動人的童話。
  而馬克奧斯朋把它拍成一部電影的時候,卻把《小王子》拍成了一部獻給所有大人們的童話。當我們這些成年人在殘酷成人世界裡掙扎求存,《小王子》便成為所有人回不去的童年時代。它打動我們,是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再也無法成為小王子。
  去看電影的時候,不要驚訝為什麼孩子們一臉鎮定,大人們卻都哭成了狗,因為電影裡明媚的憂傷感動,不是給孩子們,而是給大人的。
  天氣漸冷,這可真是看《小王子》的好時節。
  因為世界越冷,《小王子》越顯得暖。
  
                   馬克•奧斯朋
  在聽說一個好萊塢導演要拍攝《小王子》的時候,我想所有法國人的心情一定是崩潰的,他們的擔心和中國觀眾關於改編西遊記的擔心是一樣的:毀童年!更何況拍攝《小王子》這樣的經典,本來就是極不討好的,通常都會被評論虐成狗。
  結果卻是:所有觀眾都被電影感動到哭成狗。這應該是今年收穫全世界最多淚水的動畫電影了。
  在坎城國際電影節電影放映結束時,近兩千名觀眾和媒體不約而同地站了起來,長時間鼓掌向影片主創致敬,在坎城為影片鼓掌已經成為衡量一部電影成功與否的最經典標誌,你可以出錢買任何東西,但是買不到坎城的掌聲,經久不息的掌聲讓到場的導演馬克•奧斯朋等人也情不自禁落淚。 
  故事其實很簡單,甚至是很老套,也絕對不是原書的電影版,而是由一老一少的友誼帶出了小王子的故事。當電影開始的時候,原書中那個飛行員已經老了,有一天,鄰居家那個「學霸」小女孩收到了一架有小王子插畫原稿的紙飛機,老人對女孩說起年輕時在撒哈拉見到過小王子的故事。童話就似如歌行板般地鋪展開來。
  很多人把電影中原創的故事看作改編, 而在我看來這與其說是改編,不如說是電影導演為原著書寫了一段續篇,然後再把原著和續篇一起拍出來,於是原著與續篇之中就產生了一種類似緣起緣滅一樣的互文關係,從而將觀眾帶入老飛行員的視野里,在看電影的這一刻,我們就是那個回到平庸世界裡的老人,哪怕拼盡最後的力氣,也想回到小王子的沙漠裡,再看一眼小王子。
  在將這個透著法式哲思的雋永童話進行改編時,馬克奧斯朋最聰明之處在於,把書本來的故事作為戲中戲,以摺紙靜態動畫表現出來,並且最大限度地克制了美式煽情的簡單粗暴,同時又很好地將夢工廠和皮克斯的視覺風格和敘事方式放進了故事。
  我們不難在這部法國動畫中看到經典的皮克斯動畫風格——在一部電影中講兩個故事:一個給孩子,一個給大人。給孩子的那個一目瞭然,是一個講述一老一少尋找小王子的故事。而給大人的那個則充滿無奈、心酸和感動的交雜,那是講給已經多多少少明白什麼是庸庸碌碌什麼是絕望人生的大人們聽的。在小女孩的故事線里,色調溫暖故事討喜,充滿對白與詼諧;而在小王子的部份,色調偏冷,故事溫暖中帶有感傷,色調充滿原著繪本版的感覺,分明是饋贈給大人們的童話。
  從電影改編上來說,馬克奧斯朋已經近乎完美地完成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拍攝小王子最難的從來不是講完這個簡單的故事,而是拍出原著如此溫暖明媚卻又如此憂傷的感覺,從這個意義上說,只要電影能夠把原著的這份感覺拍出一半,也必定是全世界最感人的電影。
  《小王子》做到了。

                     小王子
  過去70年里,《小王子》已經被翻譯成250多種語言,聖埃克蘇佩里與小王子的肖像甚至被印在50法郎的票面上。但是,即使70年後的今天,許多人其實依然無法理解:小王子到底是個什麼故事?一個用小學四五年級的法文程度寫出的繪本故事,為什麼隱藏著這麼多的哲理?
  一個飛行員在沙漠墜機,卻遇到一個奇怪的男孩,他說自己原本住在一個遙遠的星球,與一朵玫瑰相伴,最後來到地球,馴服了一隻狐狸,與一條蛇達成了死亡協議。
  這麼簡單的故事,卻引得人們今天都還在爭論:小王子到底是死了,還是回到了自己的星球?
  在電影中,導演找來了皮克斯與夢工廠團隊組成夢幻陣容,用3D、手繪以及定格技巧,把小王子的形象分別用摺紙靜態動畫和三維動畫都表現了一遍,片中只要拍到小王子的部份,就會有大量段落沒有對白,僅有畫面和漢斯基默柔腸百轉的配樂。這種類似默片的方式為觀眾還原了一個如此逼真的小王子,也讓有對白的部份顯得如此乏味。
  當垃圾場星星滿天飛的那一刻,我想我終於懂得了為什麼人人都愛小王子:因為他永遠活在小孩子的世界裡,他討厭大人的世界,善良相信每一個人,即使冒著被蛇咬死的危險,也願意相信世界的美好。當星星被放飛,垃圾場中光芒四射,漢斯基默的配樂溫馨而又悲愴,宛若童年。
  雖然我明知道導演是在煽情,但是還是不忍心不被打動,人終究要長大,即使歲月讓人不勝唏噓:會長大的人,會被拋棄的夢想,一切都是會變的,但是電影不會,小王子不會。
  故事的結局其實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它本質上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無論在怎樣的世界裡,小王子依然記住了那朵玫瑰,依然不被這個世界改變,他永遠都保持了小王子最初的樣子。

                       我們
  我們每個都曾經是小王子,但最後都變成了大人,我想這就是小說打動世界的根本原因。當電影把小說中的情緒拍了出來,它無法不又一次打動世界。
  從少年到白頭,在平淡落寞的現實和柴米油鹽中山路十八彎。事業永遠在路上,愛人永遠是一天天變老。誰誰股票賺到了,誰誰提早退休環遊世界去了,甚至新聞里黃教主婚禮菜單的風光,都可能成為現實中讓我們鬱悶的理由。至於少年時的夢想,也就是同學會的時候喝醉酒拿來緬懷一下而已,平時誰會去想,誰又有空去想?
  可是小王子不會忘記。
  作為讀者和觀眾,我們長大以後都知道,小王子踏上地球那一刻,他就再也回不去了,甚至,小王子可能真的死了。可是在故事裡,小王子從星星到沙漠,一路遭遇形形色色的人,國王、酒鬼、學者、商人、可憐的點燈人,他們市儈平凡,如同我們,相比星星與花朵,他們更關心錢財與利益。可是小王子拒絕被這個世界改變,他永遠相信自己能夠回家,永遠記得玫瑰,永遠相信狐狸,永遠信任和蛇的約定,即使經歷了地球上那麼多的人和事,小王子依然是,而且永遠是小王子。
  所以當影片中小王子獨自從沙漠中走來,他的臉上見不到夢想不能實現的悲傷,即使疲憊依然滿懷希望。他走進這座囚禁他的地球牢籠,迎接他的是永遠回不去的命運。可是他從未接受過這種命運——在那一刻,我們無法不被打動。
  《小王子》正是以我們的童心為引子,最後擊中的卻是大人們童年之後無數的庸碌歲月。當我看完片子本以為自己抓住了些什麼時,其實有些東西,走出電影院就不在了。可是在那一刻,它真的打動了我們。
  這就是《小王子》的魔法吧。我們走進電影院,本來只是想短暫地忘記現實,對不起,《小王子》不負責這些——它不負責讓我們忘記現實,可是它幫我們溫暖了現實。

                     聖埃克蘇佩里
  最令人唏噓的,是安托萬•德•聖埃克蘇佩里。恐怕沒有多少中國人對這位《小王子》的原作者感興趣。
  可是如果沒有讀懂他,就不算讀懂《小王子》,也無法真正看懂《小王子》。
  許多人直到現在還在猜測《紅樓夢》和曹雪芹之間的關係,在聖埃克蘇佩里這裡沒這麼複雜,他就是在借《小王子》寫自己的故事。
  故事裡的玫瑰是聖埃克蘇佩裡的妻子康素羅•桑星,一位狂野的南美美人,聖埃克蘇佩里30歲那年在阿根廷遇到她,為了討她歡心,他必須證明白己比她失去的前夫名記者、冒險家高曼•加利略更有才華,因此經常一個人鎖在房間裡寫作幾天幾夜以討得美人歡心。就像小王子說的:「如果有一個人愛上浩瀚星辰中獨一無二的一朵花,那麼這個人仰望天空的繁星時,就會感到無比幸福」。可是他們1931年成婚那天,新娘在婚禮上卻穿了一件黑色的喪服。
  狐狸告訴小王子:「正因為你在玫瑰身上耗費了太多時間,所以顯得玫瑰非常重要。男人往往忘了這個道理。征服之後,你得花一輩子的時間負責。你對玫瑰有責任。」句子背後的傷感恐怕每個經歷過失戀的男人都曾有過,但在這個世界上,只有聖埃克蘇佩里把它寫了出來。
  沙漠裡那隻被馴養的小狐狸可能是他在紐約的情人西爾維亞•賴因哈德(Silvia Reinhardt)。沙漠的故事則可能來自於他早期駕駛飛機開拓非洲-拉丁美洲航線時看過的風景。
  故事裡的沙漠與繁星也許來自摩洛哥的尤比島的夜空——聖埃克蘇佩里曾獨自一人住在荒棄要塞的一間小木屋裡,那裡半是海水,半是沙漠,也許正是在這個「世界上最孤獨的地方」, 聖埃克蘇佩里幻想過一位小王子,然後把它寫了出來。
  小王子的故事與聖埃克蘇佩裡的故事難分彼此,彷彿聖埃克蘇佩裡的一生經歷,都在為《小王子》做準備,當聖埃克蘇佩里將所有的人生寫進了故事,他的人生使命似乎就此完成,可以放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在歷史中,1944年7月31日上午8點45分,那個美麗的夏日裡,聖埃克蘇佩里駕駛P38型偵察機從科西嘉島北邊的巴斯蒂亞啟程,飛往里昂以東。但他再也沒有返航。
  在電影中,小女孩最後駕著飛機去尋找小王子,遠方星光燦爛,彷彿等待著下一場冒險。
  在現實中,我們總要走出電影院,一番朋友圈點讚之後,繼續「做無聊的大人」,與現實來日方長。
  我們誰都無法成為小王子,所以我們深愛《小王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