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科利奧蘭納斯(英國國家劇院現場) Coriolanus(National Theatre Live)

科利奥兰纳斯/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科里奥兰纳斯/大将军寇流兰

8.8 / 1,252人    192分鐘

導演: 喬西洛克
編劇: William Shakespeare
演員: 湯姆希德斯頓 馬克加蒂斯 海德利弗瑞斯 Jacqueline Boatswain Peter De Jersey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阿之

2015-10-07 07:18:25

另類的莎翁絕筆


「抖森」版《科利奧蘭納斯》無疑是一次管中窺豹的劇場實驗——逼仄的小劇場裡,塗鴉斑駁的灰牆並未再經過劇組的其它裝潢,幾把椅子三面環繞在舞台上,除此之外,就只有幾把梯子零星地點綴著。而群眾演員,亦一人分飾多角。比起《人鼠之間》和《弗蘭肯斯坦》等「NT Live」劇目的精巧與大手筆,《科利奧蘭納斯》貴為莎翁絕筆,故事取材的又是氣勢恢宏的羅馬史詩,顯得格外的節省成本和原生態。
  
但這無關緊要。看過這部劇的人,無不被「抖森」湯姆·希德勒斯頓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對抖森有所了解的觀眾不會不知道,他有很深的莎翁情結。早在此劇前,他便已經出演過《辛白林》和《奧賽羅》等多部莎翁劇作,而在這部《科利奧蘭納斯》中,他將那個為羅馬立下赫赫戰功最終卻敗給自己性格弱點的大將軍塑造得惟妙惟肖。
  
在古希臘時期,悲劇誕生伊始總是有股濃濃的宿命論,主人公們無論貢獻多偉大、性格多完美,最終總是因為和外界矛盾不可調和而讓命運走向悲劇,從俄狄浦斯王到普羅米修斯皆是如此。而到了莎士比亞時期,「命運悲劇」逐漸向「性格悲劇」轉型,而莎翁更狠的是,他總是讓這些性格有著致命缺陷的人掌握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於是主人公的性格悲劇,還常常導致國家的衰敗、民族的滅亡。這些人有丹麥王子、有埃及女王,當然,還有這位為羅馬立下赫赫戰功的大將軍。

主人公馬歇斯因協助羅馬攻下科利奧里城,成了羅馬共和國的英雄,因此被尊稱為「科利奧蘭納斯」。馬歇斯好勝、嚴苛的母親,迫使他背負光宗耀祖的使命,他也因此成了滿足母親無窮虛榮心的工具。而他從小受母親的耳濡目染,好勝心極強,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個人英雄主義者。為了不辜負母親對他賦予的崇高期望以及妻兒對他的崇拜,他用始終用一種盛氣凌人的姿態來掩飾自己內心的脆弱,並且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後來他因不得民心在執政官的選舉中落選,並被羅馬人民驅逐出境後投靠敵國的安息城,從羅馬的功臣淪為了羅馬的叛徒,但在安息國和羅馬的戰爭中,因為母親與妻子的勸誡而沒有絞殺羅馬,自己卻因為背叛了安息城而被殺。
  
除了舞檯布景的簡單,這部戲還有一個不走尋常路的地方,是演員幾乎沒有按照古羅馬時期的要求來著裝,而是便裝上陣演繹這段古老的故事。即便如此,演員們還是將這個故事演繹得讓人十分信服。導演似乎是追求一種風格化,一開場的時候,演員們集體出場,用一種類似於行軍的步伐整齊劃一地進入劇場。他們的每一次前進、邁步、轉身,都是有力量、有稜角的,讓人相信這真的是一群隨時準備好為國捐軀的勇士。
  
隨後,那些和第一場戲無關的演員,落座到了舞台兩旁的椅子上。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即便沒有他們的戲份,這些坐在椅子上的演員也沒有東張西望,始終一副枕戈待旦的樣子,正襟危坐、目視前方。無論戲份多少,這些演員們,對於塑造整部劇的肅穆氛圍都功不可沒。而導演對於馬歇斯如何為羅馬立下戰功以及戰爭的慘烈程度的表現手法,則頗為有趣和具有象徵意義——身材高大的抖森赤膊站在舞台中心,一桶「血」從他頭上澆下來,而他則一邊淋雨一邊被血水衝得睜不開眼睛。
  
主創淡化了時代,突出了戰爭的永恆主旨和真諦。回想2013年,北京人藝也曾將林兆華導演、濮存昕主演的《大將軍寇流蘭》送往「愛丁堡戲劇節」展演,大張旗鼓地去,鴉雀無聲地回。那個版本的佈景,其實和這版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只是沒做的那麼極致。但是力求逼真的服化效果,卻有物極必反之嫌疑,戰士們的一套套盔甲成了演員們的面具,掩蓋了演員的能量和對異國文化的不熟悉去企圖去接近她。可似乎也不能苛求,就像我們不能要求英國大劇院排出一部媲美北京人藝的《茶館》一樣。
  
  
  刊登於2015年9月18日《澎湃新聞》「有戲」欄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