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竹西

2015-09-30 00:35:36

少女之死


      托馬斯是好萊塢的一個導演。作為導演,他的事業遇到了瓶頸,四年沒有拿出一部作品;相反,妻子的表演事業卻如日中天,剛剛獲得艾美獎。糟糕的是,在這種情況下,妻子出軌導致婚姻破裂,托馬斯不得不離開心愛的女兒,恢復單身。有一次,托馬斯在夜航飛機上睡不著覺,讀完了他原本不感興趣的現實犯罪題材作品——羅馬女記者賽門妮寫的關於一起女學生之死的書《天使的面龐》,並產生了將之拍成電影的興趣。於是托馬斯趕往案件發生地義大利錫耶納大學城實地考察,並在這裡約見了賽門妮,電影從這裡開始。

       《天使的面龐》是需要仔細觀賞才能明白的電影,影院裡一遍過的觀影模式對它來說,並不是最佳方式。但是一部電影要是不能在影院裡得到觀眾的認可,它還能叫電影嗎?這不是一部電影的問題,是整個電影產業所面臨的二難問題。一方面,電影是工業,是高投入的工業,需要快速地得到高回報;另一方面,很多電影導演以藝術家自居,儘可能多的往電影裡夾帶私貨,讓電影的表達更隱晦,電影表現的內容更深刻。本片導演麥可·溫特伯頓的電影我看過的有《心中的殺手(2010)》,《堅強的心(2007) 》,《九歌(2004)》 ,《激情意外(1998)》,《絕戀(1996)》,我也是夠拼的。光看看這些作品你就知道,他是怎樣的一個不甘於工業的導演了。

       《天使的面龐》就是這樣的電影,是一個不甘於工業的導演的作品。

       首先,電影裡人物太多,人物關係又比較複雜,是商業片的大忌;其次,回憶和臆想的部份往往先於人稱視點出現,顯得非常突兀,給觀眾對劇情的理解帶來很大的難度。(熟悉早期香港電影的同學都記得,為了清晰地表現一個的回憶或者臆想,老電影喜歡用一個推鏡頭,一直推到眼睛裡);第三、故事表面上在追蹤一個女孩被謀殺的案件,實際上這卻是一個誤導,電影的重點根本不在於這個謀殺案。也就是說,原本可以拍成一部驚悚、謀殺、香艷或頹廢的「少女之死」的題材愣是被拍成了中年危機。這種自我表達意識過於濃厚的作者電影,對於投資者來說,往往就是一個噩夢。因為這樣一來,這部電影就脫離了普羅大眾,電影投資的回報難保。電影導演當然知道他在搞什麼,所以導演借電影裡的角色吐槽有同樣想法的托馬斯:「卡洛琳交給你是一部真正的犯罪驚悚片,你真地說你在嘗試一部中世紀道德故事?」「你現在想交出來的劇本是關於一位中年人迷失了他的方向」,「托馬斯,你太年輕還不足以駕馭中年危機」。這個角色可能是製片方的代表,她在委婉地規勸托馬斯趕快迷途知返,可是托馬斯陷在了自己的世界裡,無法自拔。也許這就是藝術的魅力,它可以讓我們沉迷到忘記了這個功利的社會現實。我常常想,喜歡看電影的影迷,多少會帶有一點白日夢似的呆萌之氣。如果,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只有一個相同目標,那就是世俗的金錢意義上的成功,那該多麼無趣。我們可悲的生活在這麼一個無趣的世界,還好有文藝讓我們疲倦的身心有一塊棲息之地,真好。

       所以,這不是一部關於「少女之死」的電影,而是一部慣常的中年危機的救贖的電影。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套路:一個人事業失敗,婚姻危機,於是選擇離開傷心地,以為「生活在別處」。托馬斯離開洛杉磯,前往義大利,逃避亂七八糟的現實生活,重新開始一段人生旅程。

       但是這部電影的巧妙之處就在於,一個俗套的故事因為加了一個少女之死的懸念作為噱頭,變得深刻又豐滿。為了解開這個懸念,托馬斯進入了死者生前生活的大學城錫耶納,錫耶納的世界展現在他的面前,各色人等紛紛登場,而托馬斯自己的世界也展現在觀眾面前,使得我們能夠體會到這個失意的導演的愛與哀愁。

       希區柯克曾經發明了一個獨特的詞叫「麥格芬」 ,「麥格芬」是個並不存在或者不太相幹的事物,但它卻是談話、行動甚至整個故事的核心。這裡,「少女之死」就是這個「麥格芬」,明白了這一點,這部電影的所有看不明白的地方都豁然開朗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