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史帝夫賈伯斯 Steve Jobs

史蒂夫乔布斯/时代教主乔布斯(港)/史帝夫贾伯斯(台)

7.2 / 178,683人    122分鐘

導演: 丹尼鮑伊
編劇: 艾倫索肯
原著: 沃爾特艾薩克森
演員: 麥克法斯賓達 凱特溫絲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桃桃翻譯組

2015-09-13 20:48:25

《史蒂夫•賈伯斯》影評


《史蒂夫•賈伯斯》影評
桃桃字幕組
翻譯整理:12 姨 阿茈 阿暖 Lab小紅桃 笑笑 郁章 桃桃
特別鳴謝 :CaptWentworth

前幾天,丹尼•博伊爾執導、法鯊主演的傳記電影《史蒂夫•賈伯斯》在北美特柳賴德電影節首映,影片評價非常不錯,目前IMDb 7.9分,Metascore8.4分,爛番茄90%的新鮮度,7.4分。包括博伊爾的執導、索金的劇本、法鯊和溫絲萊特等一眾卡司的表演都受到了廣泛讚譽,也成為明年奧斯卡的熱門影片。

影片在電影節的反饋很不錯,首先,都集中在劇本上。因為本片的劇作結構就很有趣。這也成為媒體稱讚本片的焦點:

「每一幕都在四十分鐘左右,時間點定在賈伯斯發佈他的三大主要產品前:1984年的Mac電腦,1988年離開蘋果的NeXT產品和1998年的iMac。」 ———— 《好萊塢報導者》
「放棄了傳統敘事法,分為三幕的《史蒂夫•賈伯斯》是一部華麗而大膽的『後台鬧劇』,一部狂野而富有創造力的幻想篇章,每部份令人神經緊繃的演出都激盪著辱罵和靈感衝擊的火花——從始至終,伴隨著偶爾令人氣急敗壞的反覆的喧譁與躁動,以證明賈伯斯的創新天賦跟他冷酷無情的性格密不可分。」 ————《綜藝》

而在影片本身,針對品質的評價,也多以好評為主。The Playlist認為,影片試圖從人倫的角度探索賈伯斯這個人物。而Deadline則稱讚這樣不玩特效的影片。Awards Daily則又一次指出,這不是傳統的傳記片。
「影片不僅從數字革命先鋒的角度描述這位偶像的離經叛道、勇於開拓和勤於思考,還從其作為人父和父親缺席的被拒絕的孩子(賈伯斯也是被收養的)這一人倫維度去探索賈伯斯這個人物,可以看到賈伯斯之所以擁有遠見卓識、他成為大師賈伯斯背後奉獻的代價。」 《The Playlist》

「電影十分過癮,像是一部完全由對白推動的動作片,這在如今視效氾濫的電影界是難得的奇觀。」 《Deadline》

「組成這部電影的,是丹尼•博伊爾口中的對真實人物『姿勢』的反映。他們並不想拍一部傳記片,而是試圖描繪出賈伯斯本人和他的神壇偶象形象之間持續的、符號性的衝突。電影中有些很好玩的場面,也有突然就觸動到你的感情高潮。博伊爾對生活的熱情,結合索金的無窮能量和犀利言辭,讓賈伯斯既令人驚嘆敬仰,又極為冷酷無情。」 《Awards Daily》

那麼,回到《賈伯斯》,由麥可•法斯賓德出演的賈伯斯,確實獲得了媒體大量的好評。幾乎是壓倒式的,這也讓更多人猜測,這是否意味著他將要鎖定一個奧斯卡影帝的提名位置了呢?
「儘管法斯賓德在體貌上與賈伯斯並不相似,但是他成功地演繹了人們所熟知的賈伯斯:高智商,壓倒性的氣勢,既具備精神導師的煽動性,又時常體現出高處不勝寒的疏離,高度依賴直覺,在細節處追求完美,冷酷無情又絕對自信。最主要的是,法斯賓德成功地演繹出這個思維永遠領先他人、不受任何束縛的天才。」——《好萊塢報導者》

其他,也有數家媒體不吝讚美,感受一下
「法斯賓德像冰塊機一樣吐出索金筆下的台詞——每句令人難堪的諷刺都結結實實地落到了實處。」 《Awards Daily》

「這部傳奇影片讓那個已然逝去但依舊鼓舞著全世界數十億的人們的賈伯斯在螢幕上復活……法斯賓德所扮演的是一個,從很多方面來說,怪物與天才混為一體的賈伯斯,也就是這個男人,相信他的電腦能夠改變世界。」 《Indiewire》

「那些認為法斯賓德不怎麼像史蒂夫•賈伯斯的人都低估了他變色龍一樣的能力。他塑造的賈伯斯堅定、固執、大腦飛速運轉,神似之程度令人驚嘆。」《ThePlaylist》
「法斯賓德像大師賈伯斯本人一樣,目空一切地開著過於聰明的玩笑。他拿出了目前為止的年度最佳表演,他應該直接跳到任何奧斯卡預測名單的頭位。」
《Awards Circuit》

 「在這部時長125分鐘的電影裡,他完全主宰了螢幕……法斯賓德克服了選角時的明顯障礙(長得並不像賈伯斯,片中對賈伯斯阿拉伯裔美國人的血統一帶而過),他的表演就像之前的每一次表演一樣難能可貴,既穩定又很吸引人。你每分鐘都能在這部電影裡看到他,但反而更加沒法把視線從他身上移開, 也沒法不被他的聲音吸引:他完全清楚怎樣才能看似毫不費力地說出賈伯斯的對白,如何強化節奏和抑揚頓挫,而不是提高嗓門。與此同時,他的每一次發聲都透著自信和權威。他的出色表演為片中的其他人定下了基調……法斯賓德在片中的表現非常瘋狂,因此毫無疑問,他在今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角逐中衝到了最前面,與小雀斑(《丹麥女孩》)和強尼德普(《黑色彌撒》)一起領跑。」 《綜藝》

除媒體外,本片的導演丹尼•博伊爾更是對卡司讚不絕口:「這部電影中有我所有拍過的片子中最好的表演……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關於表演的東西,尤其是麥可•法斯賓德和凱特•溫絲萊特。」
溫絲萊特和賽斯•羅根也表示了對法鯊的欣賞和喜愛。凱特說法鯊「將白熱化的敬畏幻化成了前所未有的決心」。賽斯則表示: 「看他有時很嚇人,讓人不安,但卻是我看過演員中最令了不起的人。不拍戲的時候我們出去玩,他卻要一遍遍的翻看劇本,所有的台詞他都熟記於心。」

除了法斯賓德,幾位大牌配角的表演也很受好評,奧斯卡影后凱特•溫絲萊特,她出演的是前蘋果市場部門老大Joanna Hoffman,被認為奉獻了本片最精彩的一幕。

而塞斯•羅根演的斯蒂夫•沃茲尼亞克,傑夫•丹尼爾斯演的前蘋果CEO John Sculley等角色,同樣很受好評。

「一同出演的凱特•溫絲萊特、塞斯•羅根、傑夫•丹尼爾斯、麥可•斯圖巴、凱薩琳•沃特斯頓和約翰•奧提茲等人為影片大大增彩,特別是溫絲萊特和羅根二人很關鍵,他們填補了賈伯斯這個角色人際關係中的陰影部份。羅根扮演的沃茲尼亞克討人喜歡、讓人想擁他入懷;斯圖巴挖掘了赫茲菲爾德藏在諷刺話語中的各種智慧;而作為賈伯斯的得力助手,溫絲萊特則克服了時好時壞的波蘭口音,向我們呈現了她理性、清醒的本質。」 《綜藝》

艾倫•索金的劇本同樣收穫了大量好評:

「艾倫•索金和丹尼•博伊爾雙璧合一的作品令人激動地尖叫!」 《Crave Online》

「這位天才編劇再一次運用到他那機關槍一般的對白風格,因為電影裡依舊遍地都是台詞、台詞和台詞。但索金又絕妙地從整個故事中挑選出特定時段進行編排,每一個片段,都傳達出一種聰慧而不經意的精妙之感。」 《綜藝》

「毫無疑問,索金至今最好的劇本。《賈伯斯傳》會激起你的腎上腺素——我懷疑索金在寫作時正參加一個只喝紅牛的爆肝派對——而最終成品則呈現出致命的危險吸引力。」 《The Playlist》

「索金和鮑伊爾將這個耳熟能詳的故事變成了某種『對話式歌劇』。充滿戲劇張力的演講、獨白幾乎充斥了整部電影。這種冒險之舉可能會造成情緒上的失衡,然而博伊爾解決了這一問題,他並沒有縮減演說的份量,反而引導觀者貼近它、令它擊節而歌。索金只是在展現他獨有的編劇風格,使得電影的別緻對白如同賈伯斯本人一般令人印象深刻。」 《Awards Daily》

「索金的對白妙語連珠,充滿機敏和熱忱。」 《Awards Circuit

甚至,已經被拿來和《社交網路》比較了,

「這已經不是索金第一次拿科技大佬開刀了,那些從前覺得《社交網路》寫得有些過於炫耀的人,在與《賈伯斯傳》進行比較後,將會覺得前者更加厚顏無恥到讓人無法忍受。索金編劇風格的絕妙之處其實也是某些人看來的毛病;他進行毫不留情的創新,並粗魯地擊中每一處人物要害——這種風格極容易獲得外界讚賞,但同樣也很難讓人喜歡。」 《綜藝》

「總的來說,《史蒂夫•賈伯斯》更像一部由丹尼•博伊爾指導的艾倫•索金電影,導演也很聰明地意識到和索金式對話較勁是沒用的……他反而利用有效的剪輯,脈衝式的配樂配合了索金豐富有內涵的對話,使這部永動機一般的電影讓《社交網路》顯得好像一出兒童劇……比起那個難以讓人喜歡的臉書總裁,《賈伯斯傳》的主人公看起來更有趣、更富人情味且更有靈魂。」 《The Playlist》

當然,還有本片的導演丹尼•博伊爾,同樣是奧斯卡級別導演,曾憑藉《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橫掃當年的奧斯卡,雖然,我們更應該記得的是他曾經的代表作《猜火車》

雖然,丹尼•博伊爾這些年的作品,早已沒有了當年的鋒芒。不過,他終究還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導演,在這麼好的題材、劇本以及演員的幫助下,也實現了很好的發揮。《好萊塢報導者》稱「博伊爾的快節奏和仿真風格讓電影總是充滿戲劇性,並且有種身臨其境的直觀感。」

還有評價將本片與博伊爾之前的一些作品相比較
「層層推進的快節奏和抽絲剝繭,本片或許比博伊爾的大部份知名作品,包括《猜火車》《貧民窟的百萬富翁》《127小時》都更為樸實。由於影片意欲揭露『台前幕後』之事,並且電影的每分鐘都與實際時間同步,這令人不可避免地想起《鳥人》,同樣是用空前流暢的敘事來描述一連串的行動。博伊爾這種複雜而實用的視覺手法介於《鳥人》和更常規的電影拍攝方法之間,它可能正適用於影片所發生的那段時間。」 《好萊塢報導者》
而《綜藝》則提到了《公民凱恩》以及《鳥人》

《史蒂夫•賈伯斯》歇斯底里得像《公民凱恩》或者至少是《鳥人》,他是一位傑出的科技創新先行者,冷酷無禮、傲嬌狡詐又極其自我……已經有人把這部電影稱為『艾倫•索金式的鳥人』,確實電影很有《鳥人》的感覺。它絕對是一場精彩的視覺盛宴,今秋必看的佳作。

另外,本片的剪輯,攝影也收穫了一些好評:

「電影的剪輯重任落在埃利奧特•格雷厄姆身上,他運用了一連串碎片化剪輯,非常出色。」 《綜藝》

「影片的攝影師Alwin H.Küchler (曾拍攝《漢娜》《太陽浩劫》)別出心裁,拍攝1984年片段時用16mm粒面膠片,1989年片段用光澤度較好的35mm膠片,而拍攝最後一幕時則採用高清晰度的、裝備阿萊透鏡的數位攝影機。雖然在觀影過程中大部份觀眾不會注意到這點,但這可以說是在向賈伯斯認同的極簡美學致敬。」《The Playlist》

「博伊爾時常讓攝影導演AlwinKutchler從遠處急速接近演員,或者沿著長廊跟蹤拍攝。另外,他還在表現賈伯斯好強好勝的片段間插入過渡段,來向賈伯斯的處事風格看齊。」 《綜藝》

期待下吧

翻譯作品來自桃桃翻譯組,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