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情限時戀未盡--5 to 7

爱情限时恋未尽/5点至7点/5至7

7.1 / 21,372人    95分鐘 | 100分鐘

導演: Victor Levin
編劇: Victor Levin
演員: 奧莉薇瑟爾比 安東葉爾欽 貝荷妮絲瑪洛赫 葛倫克羅絲 艾瑞克史托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新大町

2015-07-16 06:00:42

個人電影清單#154.《5 to 7》(《愛情限時戀未盡》)


個人評分:★★★★★

很俗套地借用一句話:滿分五星的話,我給六星。
下文我將儘可能地有條理闡述我的一些看法和感受,因此下文涉及較多劇透,沒看這部電影的朋友可看完這部電影再回頭讀我的文章。

從我開始寫這個個人清單系列以來,我的影評絕大多數是看過部電影后興起便拿起手機直接在朋友圈編輯頁面上打字發表,也許會寫很多字,但都只在手機上按完發表順便同步到豆瓣。而有兩部是例外,《和莎莫的500天》以及這一部《5 to 7》,我會覺得需要打開電腦正兒八經地敲一篇長影評。

今晚遇到這部電影彷彿是次久別重逢,看完之後的百感交集並不亞於6年前看《和莎莫的500天》,但與之相比多了一份溫婉和成熟沉靜。也許是主觀感受使然,即使這兩部電影取材主題背景都截然不同,但卻都有那麼多細節上打動到我之處。

電影一大特色是長凳上的銘牌,因此我打算依著這銘牌的出現次序重溫下這整部電影。



 "8 AM RAIN OR SHINE
                   —— DIDI · CAROLYN · LINDA & IMSSYLEIN"

故事從一個24歲的年輕自由作家說起。雄心壯志然而apartment牆上卻貼滿了來自各種出版社的拒絕信,這彷彿是一個都市愛情故事裡事業起步很loser但角色氣質卻不失文藝逼格的標配角色背景。某一天,他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便發現了女主角,甚至鼓起前所未有的勇氣上前搭訕,從此走上一條愛情狂想不歸路。

這一切都在他自己的自述旁白聲中伴隨著進行——
「在現在的紐約,你和你認識的或者想要認識的人之間的距離從來不會超過20尺」

第一次會面女主告訴男主說她星期五的下午5-7點可與他再次會面。男主稍感好奇,但也如期赴約,哪怕下著瓢潑大雨——而第二次的幾分鐘會面里,男主獲得了個重要資訊:眼前的這位法國女子原來已經33歲,足足比自己大了9歲,這著實讓主角甚至觀眾都愣了幾秒,然而這一點很快便被女主明媚迷人的笑容淹沒過去。

而鑒於這一切是始於一場艷遇,到了第三次見面,男主角便情難自禁直接對女主獻吻,女主則不淡定地落荒而逃。
緊接著這個長鏡頭是我在本片裡最喜歡的片段之一,同時也奠定了本片的愛情價值觀的一場重要戲份。兩人從林蔭大道遠處走到近處,女主淡然道來她其實已婚,男主角起初還以為她說的是"have been married",殊不知女主則繼續解釋是"I am married"。

天啦擼結婚你咋不戴戒指呢臥槽?男主驚呼道。
泥萌介些米國人就愛事事非得貼個標籤是嗎?女主諷刺道。

自此男主才逐漸明白女主的下午5-7時有空並非是因為她有多忙,而是在法國文化里,這段時間是曖昧時刻、婚外情時刻。女主甚至知道自己的外交官丈夫也有個半公開的情婦,但她並沒因此覺得有任何不妥。

說來湊巧,筆者今年跟男主角也剛好是24歲,雖然看電影前就知道這部電影說的是婚外情,但看到這裡我內心還是難免既激動又覺得好笑。

男人其實天生多情,這一點無論你自認多聖人,也無法為所有男人辯解(甚至其實女人亦然)。而為什麼實際生活上會區分出傳統定義的「好男人」和「壞男人」來,這大多都是基於他們在對自己「多情」這一個特性上的理性克制程度。
我們愛情觀的保守並不影響我們去代入這部電影中愛情觀的大膽。因此剛開始我們也許會像男主一樣覺得既荒唐又不道德,然而這並不能阻止愛情的誘惑力、魔力,或者說,是魔性。



  "To Be Continued...
                   —— Bonnie & David Cantor & Family"

男主角自然抵擋不了女主角的魅力,在自己傳統倫理道德觀與美麗的誘惑之間再三(個星期)糾結後,他最終還是選擇了赴約。經過了魚水之歡後他更是深陷這段「不倫」婚外情中不能自拔。但同時男主的人生也突然歡快明亮了起來,自此每個5-7,他們沉溺其中樂此不疲。



 "YOUR TUSH HERE
         —— compliments Of THE WERNER FAMILY FOUNDATION"

像所有情侶一樣,他們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基礎,更何況兩人來自兩個不同國家,但他們的關係卻並不會囿於此,反而還因此愈加和諧:對對方在電影院裡吃爆米花只翻個白眼而不加怒、理解對方在公共場合不做過親昵的行為、開始欣賞對方奇怪古怪的電影文化還逐漸發現其中的獨特之處,又或者,就只是純粹無止無盡的魚水之歡。
根據我們以往看電影的經驗,越是歡快的情節其實越有可能是為即將到來的暴風雨作鋪墊。正當觀眾開始心生顧慮為男女主角這段旖旎之情捏一把汗之時,女主的外交官丈夫果然很合事宜地按著劇本出現並拉男主上了他的車。
然而萬萬沒想到的是,綠帽子外交官為大家的這種道德不安感帶來了一種徹底的解放:他找男主角只是欣然的為了邀請他到家的晚宴。



"Here the travelers, S and M, & the children made from them, C and K and O and E, comprised a happy family."

來到女主一家的晚宴,看到女主兩個可愛的孩子對自己的熱情歡迎、雲集社會各路菁英相聚一堂,相較之下男主的窘迫和無措——電影並沒用過多的角色表情來展示,相反,它卻採用了男主角第一人稱的視覺攝影去呈現給觀眾——讓觀眾真真切切地進入這場晚宴、感受這場晚宴。

這一段也是我特別鍾愛的片段之一。
晚宴結束,男主在計程車上向自己的未來責任編輯(同時也就是綠帽子外交官丈夫的情婦)質疑著自己眼前這瘋狂一切到底是不是真的,編輯姐姐卻回以一句
「Swing from the heels.」
對啊,孤注一擲全力以赴試試吧!反正既已開始不如瘋狂到底吧!

於是男主還真的瘋到把女主帶去見父母了。

看到這裡相信不少觀眾跟我一樣對這劇情發展已經感到荒誕而驚喜,然而這次家長會面一桌四人到最後只有一個人感到不可理喻——那就是網友口中所說的「這部電影裡唯一一個三觀正常的人」——男主他爸。
然而男主他媽接下來的一段金句卻瓦解了這一切「不可理喻」:

「I think that there are two forces on Earth you never want to be fighting. One is Mother Nature. The other is Love.
 It's not an ideal situation, but she adores my son. Now how can you be a sensible parent and not feel warmly towards someone who adores your child?」

這段雞湯假如從一個二三十歲的小伙子口中蹦出來或許是故作成熟,但從一個老人口中說出來,可見女主角的魅力到底有多大。到了這裡我相信絕大部份觀眾已經不會再去糾結這段戀情的不道德了。



 "PATTI AND TOM
          —— SEPTEMBER 18, 2004, THE BEGINNING OF FOREVER."

這段題記其實已經揭示了接下來的劇情走向了。
愛到濃處,不瘋魔不成活,男主角在各種生活的細節裡面,女主角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個因素。甚至男主角與她的兩個小孩的相處都是融洽得如此溫馨和諧,這難免會讓男主角對這段關係的有更美好的遐想,自然而然便渴望這段關係能有更深層次的昇華了。在這一個段落里,電影以細節取勝,這裡面互相幪眼嘗酒等段落真的跟《和莎莫的500天》風格非常相似,從角色演繹到橋段到配樂——調皮而輕鬆的進行著。
與此同時,男主角的作家生涯也終於迎來了第一春。



"I SWEAR I THINK THERE IS NOTHING BUT IMMORTALITY!
                   —— PENNY M. AZAR 1950-1995."

全片最諷刺同時也是最具黑色幽默的最有看頭的戲份大概就是在男主頒獎典禮這場戲上了:自己、情人、情人的丈夫、情人丈夫的情婦(同時也是自己的責任編輯)、欣慰的媽媽、氣瘋的爸爸,這麼一行六人同坐在一排椅子上參加自己的獲獎典禮,這畫面只能大家去電影裡重溫感受了,我也說不出那酸爽。

然而無論如何,男主的事業還是大步邁向康莊大道,從他的手握住了發行社老闆以及自己的責任編輯妹子抑壓不住內心喜悅而像小鳥一樣尖叫起來那一刻開始。

這裡不得不提的是,女二雖然戲份少,但在我心目中她的可愛率真剛好是彌補了女主的成熟知性的角色身上所不具有的特點,甚至說給人的印象絲毫不亞於女主。包括她結尾部份在男主看著自己的書出版後在男主身後蹦來跳去的那一幕,這簡單輕鬆的幾幕已經將這個女配的形象生動勾勒了出來。
瘋狂的事接踵而至,男主決定將獎金全拿來買一枚戒指送給女主。
對,求婚戒指。
求婚這一場戲也是安排拍攝得非常棒的。尤其是求婚高潮戲份中,導演特意將鏡頭設置到了背面——一個完全看不到雙方表情的背面——這就全由觀眾自己去腦補了。在愛情中衝昏了頭腦的女主答應了男主。

當觀眾正想著情節是不是真的要這麼俗套而繼續毀三觀地這樣發展下去之際,綠帽子外交官連夜趕到男主家裡簡單粗暴地甩了他兩樣東西——一張支票、一記耳光。
看似簡單粗暴,其實這場戲非常深刻鮮明地補充了這個綠帽子外交官丈夫的角色形象:沉著、睿智、真正理解「愛」的含義。甚至不過份地說,到此之前的男主跟這個綠帽子丈夫相比(我都不好意思再這麼稱呼他了),完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孩子。

外交官丈夫之所以能與法國妻子相處這麼久而不發生矛盾,全建立在夫妻雙方的承諾與信任之上。沒錯,他們的承諾與信任跟我們所理解的不同,他們互相允許大家有情人,但這一切的界限劃在了「家庭」這個邊緣之上,一旦有什麼觸犯到了他的這條邊緣底線,他必定會坐不住、必定會發怒,當真的觸碰到這條底線,他才會真正視其為背叛。可以說,這是另一種更加高境界的原則,我們大部份人所不能理解的原則,同時也是有它自己道理的正確的原則。我們沒看這部電影前判斷的婚外情即毀三觀這個觀點,其實在了解了一個國家的性文化、婚姻文化和家庭文化之後,我們也許不會再感到不可理解,或者說,我們不應該再感到不可理解——這個道理其實跟這幾十年來同性戀逐步被世人認可這個過程一樣。只是選擇去實行與否,這是每個人受其國家、成長環境所影響而形成的獨立信仰與權力。
但最終最昇華外交官丈夫這一角色的,其實是他並沒有過多跟男主角爭論,而是直接給了他一張支票,放生他們兩個的愛情這個行為。看過電影的人知道儘管外交官有情人,但他對妻子的愛仍然是無可取代的。但面對著失去這份愛情、甚至家庭,他卻不作過多的抗爭,這全源於他對「愛」本身的尊重,他深知假如妻子選擇的是離開,那做再多的事情也無法挽回愛的純潔度。基於此,他選擇了放愛一條生路。



"Dear Anne,
                   —— From he who loves you so"

讓觀眾鬆一口氣的自然是,女主角最後並沒有真的跟男主角私奔了。
當男主角懷著忐忑心情來到酒店時發現女主角並沒如期而至時,他心中不安的預想終是發生了。
與此同時,她還留給了他一封信。


「 」

我不知道如何在這篇影評里分析或者評論這封信,因為這封信是整部電影的內含濃縮,是導演編劇功力的完美呈現,是女主從認識愛、遇到愛、為愛痴狂、到最終真正理解愛的過程,更是讓男主三分鐘內從一個孩子變成一個男人的過程。既然我無法概括形容,那也只能建議大家回去將這一段落細細品味重溫了。



「I Will Hold Your Heart More Tenderly Than My Own.」

失戀初期必然是生活中處處都有對方的影子,必然是痛定思痛,必然是幡然振作,必然是化悲憤為某種力量。而對於男主角來說,這種力量則是寫作。男主開始走向成熟的一句話是:「當你幸福的時候你想要寫多少內容,你痛苦的時候也會寫出同樣多的內容。你的感情必需要想辦法宣洩出來,寫作是唯一能夠幫助你宣洩感情的事情,你的痛苦對於某些方面來說是件好事。」


「I remember you every day.」












當一切塵埃落定隨風逝去之後,剩下的就是如風景般窩心美好的回憶,以及重逢的熟悉的溫度。尾聲的這一連串場景靜攝,又為電影的層次爬升一個高度,或者說是為結尾增加了幾分溫暖。


「'We're home'
                          —— Marco and Jeanne Weisbard」

「還是現在的紐約,你和你認識的或者想要認識的人之間的距離從來不會超過20尺」
重逢時刻,你給我看了你手上的戒指,那隻我送給你的戒指。
當初你說我們美國人總是喜歡貼標籤,如今你卻也給自己也貼上個標籤。

當初《和莎莫的500天》裡Tom從相信Mean to be,到最後覺得Nothing is meant to be,一切都是偶然。
當初《和莎莫的500天》裡Summer從不相信true love,到最後相信true love,世間其實有真愛。

對啊,這多麼像當年《和莎莫的500天》裡Tom最後對Summer釋懷地說出一句「I really do hope that you're happy.」
對啊,男主角其實像是另一個Tom罷了。他們都在愛情里經歷過興奮喜悅、往我投入、為愛義無反顧甚至超越理智、最後也會嘗到失去的苦楚,但終會站起來,終會釋懷,終會遇到更加珍貴的愛情。但是,他們並不會忘記這些讓他們成長的愛情經歷,無論這些經歷是否真愛,都是去理解和詮釋愛的路上最寶貴的經驗。因此,他們絕不會忘記。

這是一部講述婚外情同時也讓你進行了一次精神出軌的電影,但到最後,我們會發現真正讓你動容的並非出軌的瘋狂、刺激還是不顧一切,而其實是愛情它本身。
所以到最後,這部婚外情題材的電影,讓我們感悟出來的並非是真愛與家庭的衝突所帶來的矛盾,而是如何找到一個值得相知、相愛、相敬、相扶的true love,然後幸運的話則將「true love」同化成「soulmate」,不那麼幸運的話也不必擔心,「soulmate」也會永恆地封存在你一生的美好記憶當中。

謝謝夏天裡還有這麼一部有溫度的電影,溫暖且寬化了我們的心。


ps,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482044/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