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瘋狂麥斯:迷霧追魂手--Mad Max

疯狂的麦克斯/冲锋飞车队/迷雾追魂手

6.8 / 222,744人    88分鐘 | USA:93分鐘 (special edition)

導演: 喬治米勒
編劇: 喬治米勒
演員: 梅爾吉勃遜 史蒂夫比斯雷 提姆伯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卡斯蒂亞公爵

2015-07-06 22:08:54

《瘋狂的麥克斯》:新一代邪典的源頭


不論當年的喬治·米勒和梅爾·吉勃遜有多高的雄心壯志或者想像力,可能也無法預料《瘋狂的麥克斯》會在三十五週年後能夠有這麼火爆的重啟,甚至還招攬到湯姆·哈迪以及查理茲·塞隆這樣的大咖加盟。彼時的他們都還只是菜鳥,喬治·米勒是雪梨一家醫院的普通醫生,電影僅是他的業餘愛好;而我們未來的「威廉·華萊士」在此之前也只在一部電影中打過醬油而已。不僅如此,在這部只有區區65萬美元預算的影片中,米勒導演為了控製成本不得不絞盡腦汁省錢。以片中警察的皮革制服為例,除了麥克斯和古斯的是真皮的之外,其他人穿的都是PVC人造革。

觀賞老電影的難度之一就是觀眾必須隨時提醒自己莫被現在的眼光所左右,否則會讓許多昔日經典變得一文不值。從這個角度看,《瘋狂的麥克斯》即便不淪為爛片也不遠矣,劇情簡單、特技平庸、配樂古怪,特別是混亂可笑的對白最是令人難以忍受。很難想像就是這麼一部電影,居然在全球攫取了超過一億美元的票房,還位列《紐約時報》評出的有史以來最好的千部影片之內。

那麼究竟是什麼使此片獲得了與質量如此不相匹配的票房,或者說是什麼讓相當數量的觀眾對其買帳呢?個人以為其原因不外乎兩個方面。其一,雖然米勒將故事的時間設定於不遠的未來,但它的背景卻借鑑了過去真實發生的事件。1973年,受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的影響,國際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了打擊以色列等國,宣佈石油禁運,導致了原油價格的狂飆,石油危機逐步擴散至全球。澳洲當然也不例外,對於習慣了以車代步的民眾而言,油價的上漲不但擾亂了原有的生活,更使得人心惶惶,社會秩序亦遭到了動搖。於是,由爭搶加油而滋生的暴力事件屢見不鮮,人們為了能保證自己開上車變得越來越不擇手段。在《瘋狂的麥克斯》中,飛車黨們的惡行之一便是公然劫掠汽油。這樣的背景設定自然而然地勾起了當時人們的集體記憶,很容易引發觀眾天然的好感。

其二,米勒構建了一個荒涼破敗、社會崩壞、以暴制暴的反烏托邦世界。對於絕大多數始終受社會準則和法律約束的人們來說,這樣的世界無疑是極具吸引力的。試想,還有什麼比手刃仇敵更痛快的事嗎?老話道:「要解心頭恨,拔劍斬仇人」。與其說影片激發了大家懲惡誅凶的心理,不如說是給予了我們在一個蠻荒危險但又自由自在的世界裡生存的虛擬體驗。這種劇情如今已然司空見慣,然而在當時卻足以造成強大的新鮮感和刺激感。當我在觀影過程中看到荒涼的大地和肆虐的飛車黨時,忽而聯想起了經典的日本動畫《北鬥神拳》,兩者在設定上有著很多相似之處,在一個秩序淪喪的時代,要活下去唯有拿起武器、以暴制暴,否則就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兒。

當然,讓男人熱血沸騰的還有各種摩托和汽車,尤其是麥克斯的那輛座駕——福特獵鷹GT351,憑藉頗具肌肉感的粗獷外形以及咆哮怒吼的V8引擎,盡顯狂暴豪放的陽剛之美,與麥克斯的氣質十分契合。只可惜飛車追逐的段落既少且短,同時復仇的過程也稍嫌潦草,不免令人生出意猶未盡、無處宣洩的感覺。

《瘋狂的麥克斯》註定是一部評價兩極化的作品,既個性十足又粗糙簡陋,一方面引領了澳洲新浪潮電影並打開了全球市場,另一方面卻因各種短板而很難被現代觀眾所接受。不過,當《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重裝襲來,當各種元素經過時代的躍遷而改頭換面甚至晉陞為新一代邪典時,我們不妨回過頭看看當初這個系列的萌芽之作,至少梅爾·吉勃遜大叔曾幾何時也是一枚小鮮肉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