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

生活多美好/风云人物/美好人生

8.6 / 499,537人    130分鐘 | Spain:118分鐘 (25 fps) (DVD edition)

導演: 法蘭克卡普拉
編劇: Frances Goodrich Albert Hackett
演員: 詹姆斯史都華 Donna Reed 里昂巴里摩 湯瑪斯米契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King Baldwin

2015-06-25 15:59:51

平凡人的史詩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我未曾貪圖一個人的金、銀、衣服。我這兩隻手、常供給我和同人的需用,這是你們自己知道的。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
                                                                  ——使徒行傳20章33-35節

       《生活多美好》拍攝並上映於1946年,那是大戰剛過的日子,戰勝的狂歡後取而代之瀰漫社會的是傷痛和迷茫。幸而,在美國的偉大傳統里,仍然有能夠歷久彌新讓人倍感溫暖的美好情感。這情感不單在更早,也在當時,同樣在現在都有著讓人淚流滿面的偉大力量,無論畫面是單調的黑白還是蹩腳的彩色,無論是初次相見還是歷久彌新。
一、失落的夢想
    電影的整個故事,開始於緊張的氣氛之中。在平安夜,一個名叫喬治·貝利的人面臨著自殺與否的生死抉擇,家家戶戶都響起為他禱告的話音。
       我想,要說這部電影完全聚焦在一個普通人身上,應該是沒有太大問題的,史都華飾演的喬治·貝利,既沒有過人的樣貌,也沒有豪富的家資,甚至還身有殘疾——換句話說,他也就跟我們中的大多數平凡人一樣。
       也就像我們一樣,年少時總是懷揣著整個世界,有著各式各樣五彩斑斕的夢想,喬治的願望是環遊七大洲,踏遍義大利、希臘、巴格達、塔希提、委內瑞拉甚至撒馬爾罕的土地,歷盡天方夜譚以後再回鄉成就一番大事業,用最燦爛的靈感建起那些最現代化的地標,當然最好還能迎娶一個最漂亮的「水牛城女孩」。
       但是我們這麼多人的這麼多種人生,又有幾個能如少時的夢想一般美好呢?
       回到喬治的經歷上來,在每一個人生的轉折點,總有突如其來的事件橫亘在他和自己的夢想之間,無形的命運鎖鏈將他緊緊地捆在土氣的小鎮上:在遠行的起點父親去世的噩耗拖住了他的腳步,邁入大學的前夜父親的公司成了必須擔負的責任,對弟弟接班的期待終究被他的幸運所打破,就連早早計劃的蜜月之旅都被席捲金融業的大蕭條擊得粉碎,就連投身軍隊的機會也因為身有殘疾而失之交臂。喬治的一生,錯過了無數次改變命運的機會,卻目睹著自己身邊的人個個交了好運。連死對頭波特都把他的狀況看得清清楚楚:「二十七八歲的年輕人,已婚,一週掙四十五塊,扣去贍養費和日常開支,省點的話勉強可以留下十塊錢,可如果有了孩子,十塊錢也剩不下來。……而你有才幹,有抱負,又年輕,你天生就渴望飛出小鎮闖世界。」在老舊的T型車前望著昔日舊交絕塵而去,喬治的心中又會是何等的悵然:那本該是他的生活啊!
       然而,故事要是僅僅這麼簡單,這部影片也當然就毫無意義了。喬治·貝利事實上也並不是一個碌碌無為的人。在夢想之外他仍然有著自己的事業,就是父親留下的建房貸款合作公司。
       這是一家小得幾乎不值一提的公司,在大街轉角的小樓二層佔著一間破舊的小辦公室,半個多世紀以來都沒有多大的發展,操作的也只是錙銖必較無聊至極的事務——「算計如何在一根管子上節省三分錢」。這個公司用類似公積金的形式為無家可歸的人們建起自己的小房子,在一片荒地裡開拓出了足有上百戶人家的「貝利苑」。雖然平房遠不像摩天大廈般引人注目,但喬治·貝利也確實建築起了更加寶貴的東西,就像老彼得·貝利先生的座右銘:「只有那些你施給人的,才是能帶入天堂的。」只不過,這樣一份事業,當然沒有辦法掙大錢,甚至時時有破產的風險。
二、卑鄙和光榮
       和喬治相反,鎮上同樣有一個大富豪,就是過得「像國王一樣」的波特先生,或者說,本片中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反派。他的出場就帶著與眾不同的威勢,坐在奢華的黑底金漆四輪馬車裡,打扮得一絲不苟貴氣逼人。但是,他卻下身癱瘓無法走動,而只能終日窩在一把華麗寬大的輪椅上。這正是影片最直接的諷刺所在。鎮上最富有的人,竟然連最基本的自主行動也無法做到,時時刻刻都需要身後影子一般的僕人推前趨後,這不就是典型的「寄生蟲」嗎?
       然而,也就是這樣一個寄生蟲,靠著自己的深刻算計和時代給予的恰當時機,鯨吞蠶食了鎮上的絕大部份產業,最後只剩下寥寥幾間公司能夠在風雨飄搖中始終勉力堅持。他就是那個時代美國「大亨」的最典型的代表,在黑白兩道間橫行,幾乎有能力讓每個普通人在自己的權威下瑟瑟發抖。
       喬治·貝利的建房貸款合作公司,自然就成了波特最大的敵人,正因為喬治的存在,波特先生才無法實現自己掌控整個小鎮的雄心,也正因為喬治的存在,鎮上的人們不必屈從於絕對的金錢和權力。兩個人之間的爭執事實上是兩種倫理兩種信念的對抗,因此整部影片最大的鬥爭,也就在他們二人之間愈演愈烈。也正是在這一場鬥爭之中,我們能夠漸漸地看清美國人究竟對財富抱有一種什麼樣的觀念。
在喬治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就曾目睹波特和自己父親的激烈爭執:波特要討回借給貝利公司的貸款,而老貝利則堅持因為時運不濟,大家都無力按時還錢,拒絕了波特的要求。這個例子其實也跟我們印象中所謂的「契約精神」大相逕庭,在我們的理解里,清教徒們都應該是錙銖必較分文皆取的刻板形象,對財富執著追求,甚至可以拋棄其他一切的情感需要,把人生過成一本厚厚的帳簿。如此看來,老貝利的要求也似乎是毫無道理的——不過,影片顯然意不在此。
       在老貝利突發心臟病去世之後,幾乎每時每刻喬治都需要與波特爭吵對抗,波特也抓住每一個可能的機會試圖併吞喬治的公司,好讓城上的人完全都落入自己的手掌。他甚至向喬治提出了一個極其慷慨的建議,以年薪兩萬美元的高價,聘他來管理自己的公司,好讓他放棄那個小破辦公室。
       這一場戲發生在影片的中段,老朋友山姆衣錦榮歸路過小鎮,喬治看到他飛黃騰達,也像我們一樣心中不平。而就在這個時候,波特把他請進了自己的辦公室。在聽到兩萬美元的天文數字時,喬治的心一定也跟我們一樣劇烈地跳動著:他終於有希望實現自己兒時的夢想了,他就要能跳出這個小鎮了,他也終於有能力讓妻子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了。在夢想面前,他動搖了。
       當然,也正是在這裡,喬治展現了他身上最寶貴的品質。他從矮人一等的椅子裡站起來的那一分鐘,也正是這些品質綻放光芒的一刻。即便面對著巨額金錢的邀約,喬治仍然記得,父親留下的貸款合作公司是自己一生的責任所在,為了這一份責任,他能夠不顧金錢,拋卻夢想,甚至甘心讓自己的家人生活清苦。他能夠一口回絕巨大的誘惑,這也正是他的光榮所在。在他的身形底下,只能窩在輪椅上的波特甚至都變得渺小起來。因為喬治身上的,才是美國的傳統里真正的精神所在。
       正如老貝利在生命中的最後一個晚上告訴喬治的,他們的公司其實同樣也是一個了不起的小事業,兄弟父子兩代人的不懈努力,滿足了小鎮上貧苦人們最基本的夢想——安居。這不就正是最傳統的美國夢嗎?一棟獨門獨戶的小房子,代表著戶主的獨立自強,也向四鄰傳遞著他們的驕傲。那一間小破辦公室也正是為此存在的。它存在的意義並不在於簡單的施捨,而是在於在無數普通的個人間建立起休戚與共的情感聯繫,把原本分散的無家可歸者們重新團結在一起。或許,這樣的守望相助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殖民地的最開始,面對茫茫荒野,小鎮的居民們只有緊緊地團結在一起才可能應對即將到來的一切挑戰。即便牽扯上了利益的關聯,也還是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壓過另一個人,每個人都是平等而相關的。
       當然,在這片土地上也同樣有著另一個勢力,即是富豪波特所象徵的集權主義。他藉著金權政治的方式來治理鎮上的人們,靠自己的財富把持著他們的一切需求。在他的手下,人們只能在貧民窟里苟延殘喘,生活毫無希望,自然也談不上什麼夢想。但是藉著這些貧民的勞動,他同樣也能維持自己的統治。在影評後半部份的畫面里我們清楚地看見了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天地:紙醉金迷、燈紅酒綠,唯獨沒有給貧民們任何生存的空間。就像在他的辦公室裡,來訪者的椅子總是要比他的輪椅矮上不少,自然而然就處在不利的地位。再往更廣闊的角度說,這不也正是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理由嗎?至少名義上,美國人民是在努力真正為自由而戰,挺身而出面對法西斯霸權。如此之多的犧牲背後,正是堅定不移的的信仰自由的力量。
       除了這一點,他們二人的「事業」本身也有著巨大的差別。不同於大陸的清教傳統,美國人似乎更加重視「實業」的意義,波特是單靠玩弄金融成為富豪的,於他人並沒有太大的實際幫助,而貝利一家的事業,卻恰恰是在「built something」,無數人靠他們建築起來的房屋開始了新生活——自然高下立判。
       不過,似乎美好的理想和信念並不能直接換成現金。喬治終究還是遇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危機。他的比利叔叔不慎弄丟了八千美元巨款,而這筆錢竟然陰差陽錯地落到了波特的手裡,被他用作推翻建房貸款合作公司的最有力的武器。時至年關,查帳員剛好來到公司清查帳目,巨大的財政缺口成為了對公司致命的威脅。喬治甚至找到了波特尋求幫助,只是不知道此時他如果想起失之交臂的兩萬美元年薪,又會作何感想?
       這就回到了影片的開頭,喬治想選擇自殺來換取一萬五千美元的人身保險,以幫助公司渡過難關。白雪漫天的平安夜裡,他的生命卻到了千鈞一髮的危急關頭。
三、平安夜的神蹟
       在最初的緊張之後,影片以一種童話般的方式開啟了故事。在璀璨星雲之間,上帝和聖約瑟談到喬治的人生危機,商量要派一個天使去搭救他。聖約瑟認為受命的天使克萊倫斯「智商跟兔子差不多」,但上帝卻安慰他說,克萊倫斯其實也有著「孩子一般的信心,這就是單純」——我想,在這寥寥幾句對話中,其實隱含著整部影片的主題,也就是所謂的「simple」,不過這一點我們可以稍後再展開。因為一會以後,克萊倫斯會帶著一本《湯姆·索亞歷險記》匆匆趕來,接受了上帝交託的任務。其實這才是影片前三分之二的真正視角:觀眾隨著聖約瑟和克萊倫斯來回顧喬治的前半生。也就是說,觀眾們的立場其實是和天使們甚至上帝同一的,這大概就是最純粹的「上帝視角」了吧。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或許能夠對美國精神的宗教底色有更深一層次的理解了吧。在影片中,我們的所有道德評價,事實上也就是上帝對世間凡俗萬眾的臧否,在這裡,波特是「鎮上最富有也最卑鄙的人」,而聖約瑟揀選的喬治的人生片段也恰恰都是最能反映他個性的時刻,也正是在這些片段里我們幾乎能發現一切最平凡又最讓我們感動的場景。喬治的形象之偉大,恰恰在於他身上那些和我們一樣的軟弱。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在心儀的女孩面前,喬治會心慌意亂口齒不清;在弟弟獲得了超過自己的好運時,喬治會黯然自傷;因為身體殘疾無法從軍時,他同樣對左鄰右舍發洩怨氣;在遭遇公司存亡的重大危機時,他甚至會意志消沉脾情緒暴烈。這不也就是我們每一個平凡人的形像嗎?我們總要在人生中遭遇挫折,我們早先的願望總有可能化作泡影,我們也自然會身有軟弱心境不安。然而,在上帝和天使的眼裡,這些又都不是評價一個人的依據。在基督教的理論里,每個人身上都被「原罪」纏繞著,沒有人能超脫而出,但是人人都還是有著得救的希望。在《哥林多後書》12章9到10節里,保羅就教誨道:「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為可喜樂的,因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在耶穌和使徒看來,軟弱和剛強其實也是一體兩面的,人正因為有軟弱才能剛強,也正因為有軟弱,剛強之處才顯得更加寶貴。看似普通的喬治也正是在不斷的挫折衷才顯得偉大起來的。
       一個理想中的美國人,從來就不是一個完人,不是一個超級英雄,甚至相比一般水平都有些缺陷,但他(或她)總會不斷地努力克服自己身上的缺點,會在被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承擔責任,即便需要犧牲自己的利益,因為這就是他(她)的「天職」所在。而這樣的人無疑是簡單得如同孩子一般的,也只有單純的心靈才能堅守那些看似簡單的價值而終始不移,不至於被讓人眼花繚亂的誘惑迷失方向。克萊倫斯始終帶在身上的《湯姆·索亞歷險記》描摹的就是這赤子般單純的心靈,雖然總有些淘氣的毛病,但是也總能知道正確的事情是什麼,也總能在最後完成應該完成的事情。而且,無論這些人都有怎樣的缺陷,他們身上那些寶貴的品質也都是相通的:勇敢、善良、守信、有責任心。
       聯繫到美國的清教傳統,這其實是極為有趣的,因為這一套倫理至少看起來是和神聖世界幾乎沒有絲毫關係的。片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喬治的身邊其實也並沒有什麼宗教符號,他的生活也幾乎是完全世俗的。但即便是這樣,上帝還是找到了聖約瑟,讓天使來拯救喬治的生命。而這就到了本片最有用心的一個情節了:天使下凡來直接拯救喬治的人生,但是這個「拯救」的意義又與我們的想像有著相當大的出入。
       上帝恩賜給喬治的機會,是讓他看一看,一個沒有自己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在我們的想像里,這個世界裡有這麼多的平凡人,似乎少掉任何一個都不會影響世界的繼續運轉。然而,故事又並不是這樣的。
       在克萊倫斯帶給喬治的這個世界裡,小鎮徹底地變了模樣,處處鶯歌燕舞燈紅酒綠,成了翻版的大都會,人和人之間再沒有讓人動心的溫情。更讓人吃驚的是,所有跟喬治有過聯繫的人,生活都遭受了巨大的變化:沒有了喬治的細心和善良,藥劑師高爾真的因為喪子之痛失手毒死了無辜的孩子;沒有了喬治提供的貸款,計程車司機厄尼妻離子散,移民馬丁尼無家可歸,甚至住房貸款合作公司都早已關門大吉,貝利苑變成一片荒墳;維奧萊特流露街頭淪落風塵,美麗的瑪麗也成了無人可依的老姑娘;哈利因為沒有喬治的搭救,早就在九歲時不幸溺亡,比利叔叔也因為生意失敗住進了精神病院,喬治的母親更是成為了孤苦無依的老婦人。誰又能想到,僅僅一個人,就能給世界帶來如此之大的變化?站在破舊的老屋前,喬治終於才發現,自己這看似平庸的一生,究竟是如此的燦爛光輝。
不過,更有趣的是,上帝所行的神蹟似乎不過是就此完結了。在喬治放棄了自殺的念頭後,克萊倫斯復歸天庭,而八千美元的資金缺口尚且沒有解決。
       這個糾結背後其實終究還是個宗教或者說倫理問題:對於美國人來說,什麼才是真正的拯救?影片裡神蹟的作用,終究只到讓喬治發現自己而止,這才是真正的虔誠:神並不是不存在,但神的力量只能通過人起作用,就像《馬太福音》里耶穌答覆法利賽人的話:「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看神蹟,除了先知約拿的神蹟以外,再沒有神蹟給他們看。」這已然是個人的時代,真正的奇蹟,還是需要人來創造,真正的拯救或許也就體現在俗世生活之中。
四、地久天長
       在美國的嬰兒時期,廣袤的大陸上只有星羅棋布的殖民地,每一個殖民地都需要面對荒蕪的原野和兇狠的土人的威脅,人與人的距離自然親密無間。即便隨著時代的發展,大機器已經取代了傳統的寫作關係,美國人的最終的安穩或許還是留存在人與人的日常交往之中。
在喬治的人生中,最重要的關係莫過於他和妻子之間。瑪麗完全滿足了一個男人對於婚姻的全部幻想:美麗、堅強而體貼,還從青梅竹馬的年紀開始就全心全意地愛著喬治。無論喬治遇到什麼樣的危機,瑪麗終究都安穩地站在他的背後,安然地共同迎接所有挑戰。如此單純質樸的愛情,怎能又不讓人感動至深?
       喬治在進入那個沒有自己的世界後,最終的失望正是體現在瑪麗對他的陌生,就在他狂亂崩潰的那一刻,也是他內心中最牢固的東西坍塌了:家庭。
       所以,在他回到真實世界的第一刻,第一個要找到的人正是自己的妻子。在他一路奔跑尋找的過程中,他重新發現了這個熟悉世界的美好之處,這美好恰恰也正是他在人生中自己創造出來的,這又並不一定是有形的金錢或高樓,而是他和這些人們的美好情意。喬治的世界裡井井有條的秩序,其實也就是他一生無私付出建立起來的種種友誼,在建房貸款合作公司的紐帶兩端,每個平凡人都被連接在了一起,這無形的紐帶要遠遠勝過有形的經濟聯繫,因此沒有親人沒有後代的波特其實才是最可憐的人。
       在故事的最後,瑪麗找到了所有喬治曾經幫助過的朋友,而這些偉大的朋友們紛紛傾囊相助,零零散散的美元堆滿了喬治家裡的桌子,這個時候,甚至連最無情的稅吏都被打動,螢幕下的我們又怎能不淚流滿面!這是一種何等強大的力量?一波一波的人們湧進喬治的家中,彷彿「另一次銀行擠兌」,只不過他們並不是來索取,而是來施予,也不論施受,每一個參與其中人都在這偉大的情誼中昇華了靈魂。正如弟弟哈里所說的,喬治其實才是這個鎮上最富有的人,因為他擁有著最多的友誼。
       但是又有誰能說,這不是上帝的恩賜呢?正是在這個聖善夜裡,神與人的距離前所未有地貼近。上帝確實也拯救了喬治,只不過這拯救早已埋藏在喬治的前半生里,克萊倫斯留給喬治的寄語也正是這個意思。因此,在讚美詩樂音未落時,人們就已吟唱起了「友誼地久天長」的古老曲調:在俗世之中,我們最可依靠最可信賴的,正是人與人之間的深情厚誼。無論我們多麼平凡多麼渺小,但是在我們背後始終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湧動,在支持著我們人生的每一小步,畢竟,「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這大概也就是美國精神里最讓人感動的一點,它從不壓抑平凡人的偉大,而恰恰認為歷史的真正主角就應該是那些無數平凡的偉人,他們之偉大,並不在於成就了多麼輝煌的事業,他們只因自己的品質而成為傳奇。無論時代如何流轉,無論古老的結構是否還留存,這樣一種美好的期盼終究是美國人的底色。美國立國僅僅二百餘年,卻能經歷無數的風雲變幻,面對不同時代的種種危機,承受無數的傷痛,卻仍然屹立不倒,背後不正是這樣一種感人至深的溫情嗎?無論對人還是對事,這種情感都單純得可愛,也單純得如此動人。人們不景仰大富豪或當權者,而尊重每一個勤勤懇懇的平凡人,也努力給每一個平凡人成就自己事業的平等機會。這是每一個人被許諾的美好人生,更是一個民族譜寫的偉大史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