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社交恐懼症--Socialphobia

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怖症/Socialphobia

6.4 / 524人    100分鐘

導演: 洪錫宰
演員: 卞約漢 李柱勝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Issacness

2015-06-22 07:18:18

我們需要談談何為恐懼


       全片散場後,聽到有位妹子問她身邊的閨蜜(其實也記不得是閨蜜還是男票了):為什麼這部片子要叫社交恐懼症(Socialphobia)?
       
       聽這個問題的時候覺得蠻幼稚的,因為雖然沒有具象表表現恐懼的場景,或者說至少在我看沒有明顯地表達,但某些時刻仍然會強調一種壓迫感造成觀看者的不適,不過現在回頭琢磨琢磨,這確實提煉出這樣一個命題,即何為恐懼。當然,我們還是談談電影本身所想闡述的恐懼吧。
       
       電影本身的題材,老實說並不新鮮,每個國家都有,特別是對韓國這樣一個隨時浸淫在網路暴力的國度中更是稀鬆平常,就拿近期他國的作品來說,美國導演賈森·雷特曼就有一部《男人,女人和孩子》也是類似題材,或者應該說是同一大框架下的另一面,那部影片本身的觀感如何就無需多提,看過的都自由定奪。其實我也完全可以拋開電影本身,大談卞小哥本身怎麼帥怎麼童顏怎麼嫩得出水……(以下省略一千字)可歸結到影片本身,還是得要客觀冷靜地說,電影本身的質素只能算是在我的預期範圍以內的中等偏上,有亮點,但更多的時候,更像是在客觀闡述一個既定事實,這點倒是和小哥在電影中旁觀者的角色定位比較類似。
       
       從我了解到的前期的宣傳物料中來看,片方還是有意向小哥方向靠攏,以他目前的人氣,這當然無可厚非,而且從角色的實際設定看,也確實還是擔起了男主角的身份。但是就像前文提到的一樣,同樣因為角色的實際設定,其實小哥在其中更多是起到一種輔助的作用,從而決定其發揮空間並不大,並且在後半段更為明顯,這和戲份多少無關,他只是承擔了角色本身應該承擔的地位。
       
       影片故事本身的結構仍然是懸疑片慣常使用的「懷疑—推翻」的方式來層層遞進,從而達到一種類似循環的效果,實際上仍是標準的線性敘事。導演本身並沒有更深層的意願去挖掘故事背後的社會意義,或者至少是說表達得曖昧不清,但我所理解的獨立電影的存在,本身就是要闡釋一些什麼,可以是導演的自我表達,或者就是需要達到一種社會啟示性。但我至少並沒有在片中看到導演有這方面的野心,也許他自身也在恐懼著些什麼。如果他能夠像影片中李柱勝飾演的另一位男主角一樣願意去追逐爭取真相,哪怕最後的真相更是反過來加害於自己,也許影片會呈現出另外一種面貌。當然,能夠設置這樣的角色說明導演本身是有這樣一種反思,這也是影片為什麼至少是在合格線以上的水準可仍尚未達到出色的水準。

       影片確實有讓人眼前一亮的特點,比如針對表現「網路」這一題材而插入了大量的後期特效。並且在配樂這一方面使用了由電子合成器構成的鼓點效果,雖然不多,但合理的插入恰當好處地平添了一份壓抑感。片中後半段有一處情節沒有任何演員登場,卻將上述兩者結合,反而造成了種衝擊,留下了深刻印象。這種形式上的新穎,也一定程度弱化了故事情節本身帶給觀者的思考,不過關鍵,還是故事本身不夠強硬,缺一點銳氣。
       
       題外話一些,這次在乘上海地鐵趕著去其他電影院看片的途中,看到內地賈樟柯導演的這樣一句廣告語,雖然本質上是商業性質廣告,但廣告語本身還是讓我有些觸動:十年前我想用電影改變世界,十年後我想用世界改變電影。會有些唏噓,不過其實稍微了解他的影迷都知道賈樟柯這幾年確實是在默默嘗試與內地電影的大環境達成一種和解,但是和解並不代表要失去鋒芒,所以我們仍然能看到《天註定》和《山河故人》,後者仍然入圍了今年早前坎城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沒錯,小哥的新片《Madonna》也入圍了坎城,但是是第二梯隊的一種關注單元)和本屆上海電影節的官方推薦單元。並且這句話也讓我想到了韓國早兩年另外一部真正具有社會影響力的電影《熔爐》,其中有一句異曲同工的台詞:我們一路走來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是啊,雖然看上去什麼都改變不了,但至少應該表達一些觀點來證明白己的存在。
       
       說這些並非是想突出劣勢,而是覺得電影本身可以做的更好。當然,也許正是因為小哥主演的電影,所以更希望能夠出彩,心理自設門檻也就更高了些吧。
       
       影片最後,智勇(小哥飾演的角色)留給我們的是一個離開的背影,一切似乎恢復了平靜,而我多希望,他不要再恐懼,而是能回頭多看一眼。

PS:我的原博→→http://weibo.com/p/1001603856298285398571,有微調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