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喰夢社

2015-06-12 20:52:37

《閃亮的風采》現代社會中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閃亮的風采》——現代社會中為人父母的必修課【歡迎加我的微信:yiyingwww】

久久無法落筆,我搜刮殆盡了自己擅長並能說出來與人分享的知識,卻依然找不到良好的著力點。電影看著看著,當我發覺自己早已淚流滿面時,眼前是一幕老掉牙得足以令人詬病的畫面:台下的觀眾報以雷霆般的掌聲,飽經滄桑的鋼琴師大衛顫抖著摀住了嘴,久久哽咽,眼淚止不住地滾落下來。在人生中經歷過死裡逃生的人,到那個點大多會流淚。因為你知道那個過程,就如同夾雜著密密麻麻細碎冰晶的廣袤土地沐浴在開春的暖陽之下,漫長嚴冬即將結束,冰晶將融成水滴,滋潤著久旱乾涸的大地。

大衛成長起來的原生家庭環境是令人難以形容好壞的,你無法說父母對他不好,因為他們養育了他,可他們又的確對他不太好,說得更確切些,那就是父母並沒有讓這個家庭中的孩子感受到家園感,家庭中太少有家人之間情感的流動,沒有愛意、沒有親近、沒有關切、沒有人味兒。打個比方,那種感受就像是你在聽一場長達數十年的演奏會,你看見樂團里每個人都在賣力地演奏,然而你卻像身處真空世界般聽不見半點聲音,更別談被期待中的美妙旋律所觸動了。你站起來提出異議,此時所有的演奏者、觀眾都茫然不解地看向你,你便會開始懷疑,他娘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是我出問題了還是他們出問題了?這種無聲的體驗持續的時間長了,你也開始漸漸習慣了,此時你會選擇保持沉默還是繼續提出異議?在幼小的大衛選擇了保持沉默的世界裡,這個猶太教家庭當中的所有人和事都停留在了關係的表象層面,生活中充斥著機械與冷漠的照應,沒有聲情並茂的交流。父母與大衛之間,彼此因為血緣關係而扮演著家人的角色,彼此為了對方的慾求而使用著家人這個角色的權利,原生關係止步於此,無法更深一步地親近彼此的心靈世界。從原生家庭當中家園感這個角度去拓展的話,各位父母需要明白,母親這個角色所具有的「愛的能力」在幼兒早期成長過程中起到的影響將是巨大的,因為這將是幼兒情感發育階段中關鍵的啟蒙階段。若是在幼兒三歲前的親子關係中,母親的態度是冷漠的、拒絕的、排斥孩子的,甚至是神經質的,那麼孩子將會在情感發育水平上受到創傷性的影響,導致這個孩子將來在社會當中難以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比如婚戀關係,甚至孩子的人格發育將受到影響導致其無法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出現性格乖僻、不合群等表徵。而我們的大衛在大學時,被一群狐朋狗友牽著鼻子走,一味地迎合著他的「朋友」的需求:剛發獎學金的當晚就被「朋友」拖去酒吧中揮霍,宿醉一夜後,第二天在廣場公園孤伶伶醒過來的大衛看起來並不是很明白自己昨晚究竟做了些什麼。我大膽地假設一下,與主流生活方式格格不入的大衛以迎合「朋友們」的需求以獲得自己也擁有「朋友」這樣的社會性符號,以維持自己的社會認同感。這樣的補償模式不是第一次見,大衛在原生家庭當中也以迎合父親的需求,來獲得父親對自己的關注。

「在我小的時候,我花盡所有積蓄買了一把小提琴,那是把多麼美麗的小提琴。」「大衛,你知道後來發生了什麼嗎?」「父親,我知道,它被砸碎了。」「是的。第二天,它被砸碎在我的眼前。大衛,你是一個幸運的男孩。」「父親,我是一個幸運的男孩。」「所以呢?」「所以我們要贏,父親。」這個經典的對話在不同時間段巧妙地重復出現了三次,直到最後一次,也就是大衛臨近三十歲時,那個活在父親巨大陰影下的「幼小的」大衛才敢顫顫巍巍地背對著父親回答說:父親,我……我不知道後來發生了什麼。而聽到這句「拒絕」的父親呆了呆,於無聲之中悻悻離去,最後的鏡頭只給他留下了一個蹣跚漸遠的背景。

或許大家會以為我將大肆渲染這句「拒絕」在大衛的生命當中是多麼偉大和意義深重,而我只想悲痛地表示,大衛直到三十歲才對父親那殘暴的個人意志說出了那句「拒絕」的話,活出了屬於自己真正的模樣,這樣的生命代價實在是太大。人生並不是電影,並不可以在放完之後一笑置之,因此我的嘴角勾起卻都是滿滿的苦澀。每當大衛的父親為大衛講起自己小時候被家人阻撓而痛失學習音樂的機會,或是父親擁抱著因被其阻撓而痛失出國深造機會的大衛說:「你要相信我,我比世界上的任何人都要愛你。」時,我都會噁心得起一身雞皮疙瘩。這並不是誇張的修辭手法,而是真實的觀影體驗。在失敗的親子關係當中,有一種父母把自己的孩子視為自身自戀的一部份延伸,因此他們的意志成為了孩子的意志,他們的性格成為了孩子的性格,他們的缺憾也成為了寄託於孩子身上的夢想。在這種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中,孩子並不是一個活生生的全新生命,而成為了其父母用以維持自身「高」自戀水平的工具。這裡的專業術語或許有些讓人發暈,我把用詞降到生活化的語境中,或許會有些不準確,即,孩子的社會成就幫助父母補償了自身的自卑與高自尊需求(這樣的父母實際上自戀發展水平是較低的),用以維持內心的成就感和社會認同感,保證內在的充盈感,而他們將以塑造這個孩子的發展來滿足自己。

這時有些心急的家長便會想問,這樣養育出來的孩子將會變成什麼樣呢?我們從電影中大衛的成長路徑可以看出,大衛最初登場的時候就已經被父親的高意志打磨得不再會向父親發出自己的聲音了。從小的情感壓抑和迎合固化讓他在一開始的比賽失敗後低頭默默地跟在面色鐵青、大步向前邁的父親的身後,遇到普通小孩童年玩得發膩的跳格子時,在趕路的快節奏中大衛急急忙忙跳一次,爾後又快速跟上前面父親的腳步。大家可以從這樣的關係模式中感受到,沒有情感的交流,沒有思想的碰撞,存在的只是服從與控制。孩子將會在這樣的生活模式當中漸漸失去發出聲音的能力(也就是順暢表達的能力),失去創造性的能力,一切都在按照著別人安排的線路按部就班地活著。而這樣的人生,無疑是缺乏樂趣的,所以每當失去按部就班的條件時,這樣的孩子將會感到巨大的生命無意義感和個人自體存在的喪失感,這種內在感受將引起他非常痛苦的情感反應,引發強烈的內在衝突,進而導致他需要尋求渠道去排憂解難。那麼,在現代化的社會當中,在青少年當中網遊成癮、性成癮、毒品成癮、嗜酒成癮……將屢見不鮮,儘管事實上不僅僅青少年,而是大多數成人亦是如此。若這樣的原生關係得不到良好的修復,內在衝突無法得到良好的排解,那麼這將是生命中無窮無盡的無窮迴圈,通過衝突→痛苦→尋求補償釋放→緩解→衝突→痛苦……不斷地輪迴下去,直到某一天出現另一個新的、持續的刺激源改變了這種衰弱又衰退的心智模式。

這是無法用高智商硬通過的靈魂功課,也是我們這一群生活在70、80、90年代的「被廢掉的一代」的成人的靈魂目標——修復自體的人格缺陷和發展個人的心智水平,更是「被廢掉的一代」這群人當中已為人父母的靈魂責任——讓孩子這顆橡樹種子自由地、有空間感地成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