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伊夏

2015-06-07 17:22:14

我為什麼說這是「時代佳作」


昨夜看完,欣喜。在手機上簡短地寫了一些字詞,今早起來翻閱,還能感覺到自己的激動:完美,精緻,藝術品。打破學科壁壘,打破電影類型。收放自如,節奏恰當。時代佳作。

真的很容易在情緒上陷入過譽的迷狂。然而即便稍作冷靜我還是覺得這些評價不為過。想來德國朋友不過是將民族中嚴謹的特性發揮到極致,將故事講得比較圓滿,就在敘事上輕鬆碾壓了一票所謂的美國大片。
在眾人閱片量都是幾千起步的這個時代,談佳作很容易心虛。要嘛是神片看的不夠,要嘛是被一部片子中某個特殊的點戳中從而放大其他部份。而《我是誰》並沒有特意在哪個方面使勁炫技,其實社會工程學也沒那麼費解,駭客的生活也沒那麼詭譎,甚至面具的使用令人想起V字仇殺因而也沒覺得多麼驚艷。就算是一波一波的反轉,也不過是戲法的反覆推翻和重演。
然而它依舊是超酷的。酷在它運用了所有青春商業片的元素,卻在100分鐘的螺螄殼裡說了太多面向的可能性。就像是班傑明一開始提醒我們的,這是一張網,而非一條線。

節奏上,說實話,我是挺驚訝的,這是一部時長為標準院線配置的影片,不是那種留待導演或編劇施展個人思想慢慢敘述的偏藝術類作品。懸疑或劇情片近年來似乎有不上兩小時怕燒壞觀眾腦子的潛意識,像《跟隨》那種七十分鐘內乾淨敘事的作品越來越少見。但《我是誰》就證明了:只要這個故事內部人物之間的維繫足夠別緻與緊密,我們完全有可能在沒有廢話的表達中完整呈現人物的成長軌跡與心理構建。
最近我是很警惕的,角色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定型。當然,稍有技巧的編劇都會在人物身上設置幾個面向的表現,但這種設置只是為了保證人物豐滿,還是在性格與背景上就在試圖建立與整個故事的關聯呢。漢娜的過往是她的軟肋,也是她最後放走班傑明的合理之處。她很容易被刻板成冷硬女王,加上過往又容易兩面,但最後她其實是知道班傑明的真相的吧,笑而不語,是這個人物更深的面。
同時警惕的還有人性的侷限,不能用幾個詞就涵蓋的人物才是好人物。最好的,當然是每個角色都不能在大面上以善惡來站隊,你說班傑明是壞孩子還是掌控者?他已經不需要用什麼正反角色來定義了,這裡不需要討論正義與邪惡,這是唯智力至上的世界。而更有意思的事,它又不完全以智者為王,雙方實力相當,最後倒成了比任何雞湯都有效的人心退讓。緣何悲喜劇被稱為正劇,就是以人生而言,故事的結局就應當是各得其所,無人被懲戒。
也就在這個意義上,我會覺得這是一部滿分青春片。與卯足勁兒拼貼青春元素與青春故事的那些校園打鬧戀愛相比,《我是誰》惡狠狠地吐出一朵煙圈,往所謂大人的臉上,往整個成人世界。雖然還是顯得很幼稚,但是你會發現,這些小子已經有了時代最好的頭腦,他們所做的事,哪怕極惡非道,哪怕難以置信。可這才是,真正的心內無礙。

讓他們無礙的是這個時代。因為此前在《超能查派》里討論過機器人三定律消失後的荒謬,因此在看到此片裡試圖提出的三條定律時感到格外有趣與親切。——但這種好感並沒有持續多久,因為我立刻認識到,這裡的三條,其實不是邊界性的,而是一抹壞笑:我們致力於,打破邊界。
這才是真正的後現代啊。憑能力做事,拋棄道德約束,盡情使用才華,反社會,多重人格,只留下部份情感。足夠冷,足夠青少年。
有時候導演們是太膽怯了太懶於動腦了,整天指望著用什麼人間有大愛之類的東西來撲滅人性邪惡,客觀現實里,這樣的思維是至善,可也遠非萬能。可能也只有德國之類經過某些特殊邪惡的民族能夠將對恐怖的理解化為每個人生命中都必經的歷程,直面,然後用同等智慧來解決。
不需要指望這是什麼神片,我們對神片的追逐也是過度了。拆分來看,片中的許多元素也是在向各類前輩致敬。沒有必要試圖建立整個新世界,既然太陽底下無新事,我們能做的就是把既有的碎片拿來搭建新的故事。其實這樣反而更自然,更能同時在虛擬與現實世界之間無縫穿越。
就好像在任意一幕刑訊場景里丟入一列雪國列車,又在任何一個幫派片裡丟入一個扮豬吃老虎的清秀少年,難得的是這一鍋湯除了味道更豐富,並沒有變得爛乎乎。就像是其他評論裡說,地鐵場景的設置聰明地用幾秒鐘清晰地表達幾分鐘甚至幾十分鐘都說不清的意思,這片的鏡頭語言拿捏著實已經到了精緻的地步,那些敘事切換的恰到好處,黃金分割的畫面,整體色彩的調配,還有我遲鈍到後半程才發現的音效把握。大部份時候從整體而言它是很像最最主流的那種商業片,但當不時地有自然的畫面切換,節奏舒緩以及人物情感流露,就能讓人意識到,這不是一部簡單的爆米花作品。它有它的心,有全部做到足的細節。

這就是誠意了。我們欣賞電影也消費電影,並不希望每部片子都帶來什麼震撼心靈的衝擊,踏踏實實地講一個故事,能把特殊的職業講到感覺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也是這個時代扁平化的一種優秀表現。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