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來自星星的傻瓜--PK

我的个神啊/外星醉汉地球神/来自星星的傻瓜(台)

8.1 / 200,498人    153分鐘 | South Korea:129分鐘

導演: 拉庫馬·希拉尼
演員: 阿米爾罕 艾魯絲卡·沙瑪 桑傑達特 蘇特·辛·萊杰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馬慶雲

2015-05-30 04:42:57

《我的個神啊》比《泰囧》高明在何處


《我的個神啊》比《泰囧》高明在何處
文/馬慶雲
印度電影《PK》大陸上映的時候被翻譯為《我的個神啊》,也算恰到好處,影片外皮的東西正是講神的問題,或者可以更具體一點說,是神棍與PK之間的矛盾衝突。該部電影的院線版本雖然比印度版本少了近20分鐘,但卻由王寶強配音完成,喜劇效果十足。藉此,該劇也難免被拿來與王寶強的一部喜劇做比較,它就是《泰囧》。
對於喜劇編劇而言,最高明的地方並非是每十秒鐘設定一個可以炸響的段子給大夥逗樂子,因為這只是初級階段。更高明的階段是為這些逗樂子的段子串聯起來找一個比較不錯的說法。換言之,喜劇的核心很重要。段子是外表皮,裡邊到底藏著什麼,才決定了喜劇的真正身價。
《泰囧》其實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卻在核心處理問題上,差了很多。幾個人一路的在泰國打打殺殺,最終為了一個什麼授權書,底氣全散了,核心拖不住,爛片無疑。等到寧浩找黃渤他們拍《心花路放》的時候,寧浩寫劇本的時候,也注意到了這一點,所以,他雖然也拿徐崢與黃渤使勁寫段子,但其注意,段子之後要落腳到什麼核心上去。《心花路放》的核心是夫妻感情問題。雖然有些牽強,但比《泰囧》要進步了很多。
那麼,問題來了,《我的個神啊》喜劇核心是什麼?它的核心實際上是典型的印巴遺留問題,是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衝突問題。PK去反對教棍,只是表面的喜劇內容。影片真正想攜帶的私貨是:印巴民族衝突問題,不過是教棍們人為製造的,無論我們信仰什麼,都是一家人。
印巴民族流血衝突,自上個世紀中期開始,便十分慘烈。在電影《甘地傳》(1982)中,印度教民眾與伊斯蘭教民眾隔河相望,綿延數公里,最終兩邊互相廝殺。那個橋段,我至今記憶猶深。很值得電影愛好者找出來看一遍。印度電影人敢於拿這個巨大的歷史遺留問題編寫成電影,並且以喜劇的方式正確地呈現出來,這才是他們的高明與偉大之處。
喜劇形式是去神聖化的,尤其喜歡拿權威開玩笑,因此,很難在影迷觀影中塑造出莊嚴肅穆的審美感覺來。但是,印度喜劇《PK》拿這些去神聖化的形式的東西,反而建樹出了一個莊嚴肅穆的信仰問題:所有種族的人民不因信仰不同而分離。這種塑造,又讓懂行的影迷締造出了偉大的神聖感。套用西方文藝理論的說法,這是去神聖化之後的對神聖化的回歸。
中國人編段子的能力不弱,甚至於往往有機敏小聰明的段子出來。李晨跟范冰冰結婚了,生個閨女叫李冰冰吧。多具備時效性的段子啊!但是,我們只會編段子,不會在這些形式主義的東西之內,注入強有力的精神核心。
也到不是不會。1998年楊亞洲拍了一部電影,馮鞏主演,《沒事兒偷著樂》。這就是一部段子連著段子的喜劇,但故事的核心確實小市民如何忍辱的生存。這是典型的中國式喜劇,是接地氣的。包括范偉的《耳朵大有福》,也是段子接著段子,但核心卻是東北退休老工人生活的艱辛。
我們當下很多喜劇的問題正是,只剩下會編段子了,而忘記了一個強有力的精神核心。喜劇的好壞,段子是不是夠脆,自然是很關鍵的一點,但只有脆生的段子,根本不行,必需要像《PK》一樣,抓住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核心體才行!
中國喜劇不好做,難點不在段子,而在核心。原因全在上邊了。

更多觀點交流,歡迎添加筆者的微信公眾號:馬慶雲【xuezhemaqingyu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