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把噗

2015-04-27 23:20:39

虛假,作為更真實的體驗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即便以跳躍著年份這點來排布敘事顯得直接,但我們只要去想一想這一題材——兒童拐賣——在近年的電影市場上所呈現出來的面貌,阿托姆•伊戈揚在這部《人質》中所展現出來的創造力就非常值得肯定。

陳可辛的《親愛的》只能被當作一部差片來看待,即便作為一位導演,陳可辛有去拍好電影的誠意。但在《中國合夥人》之後,他早已喪失了一位創作者的素質。刻意地去迎合市場和一味貼近觀眾的口味,一部煽情過度的電影可以贏得那麼多的淚水也就不足為奇。

誠然,《人質》裡的故事簡單到一句話就可以講清楚。而伊戈揚刻意打亂敘事無非是為了故事能夠吸引人。它的妙處不會在這個故事,一如我們在影片末尾所看到的,人物的結局都以一種戛然而止的方式終結。這不是一個很有戲劇性的故事,故而伊戈揚放棄了平鋪直敘。但他也沒有過份地去擾亂敘事的步調,而是在每一個年份都讓一些關鍵動作凸顯出來。所以,觀賞的趣味會在謎團逐漸揭開之後慢慢消失,自然也就導致了影片結尾必然的平淡。

撇開這一敘事上的伎倆,伊戈揚展現其才華的地方集中體現在對犯罪行為的構想上。開場出現的第一個鏡頭是背對著觀眾的男人,旁邊螢幕上播放的歌劇演唱作為背景樂直接插入場景中,接著是他轉身一級級地步下臺階,作為監控的螢幕逐漸展現在觀眾面前。首先,作為一位犯罪者,他所監控的是一位拘於屋內的女孩,而女孩在房間內螢幕上所看到的則是自己母親在酒店工作的場景。所有畫面都為這位犯罪者所見,而他的行為則絲毫未曾逃過觀眾的眼睛。要注意的是,影片在這兒所體現出來的作為一部藝術品的構思非常重要。

電影中還出現過更妙的構想。犯罪者通過一邊觀察螢幕中母親的舉動,一邊讓女孩念誦寫好的台詞,以此獲得情感上的體驗。這是一次模擬的觀影行為:觀眾在以同樣地方式感知影片中的情緒。作為一個心理變態的人,犯罪者的感知已經超出了現實的範疇;作為觀眾,我們同樣只能藉由一種虛假的組合來獲得情感上的體驗。也就是說,真實被擊破,虛假凌駕於現實之上。因為影像的不斷複製,原本的現實消失不見。這就是鮑德里亞所說的「擬象」。

阿托姆•伊戈揚所想指出的,正如標題「人質」所示,母親作為女兒的人質,女兒作為犯罪者的人質,而這位犯罪者則成為觀眾的人質。一種反思的謀略,是將觀眾置於犯罪的位置,電影作為偷窺的藝術母題再次被點出。

所以,《人質》不是僅僅在講述一個故事而已,它更像是對電影本身的一次思索,這點不該被人遺忘。阿托姆•伊戈揚顯然不會只是一位導演而已,而是在某種程度上與阿巴斯、帕納西、蔡明亮等站在了一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