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青春倒退嚕--While We're Young

年轻时候/当我们年轻时/青春年少时

6.3 / 39,322人    97分鐘

導演: 諾亞包姆巴赫
編劇: 諾亞包姆巴赫
演員: 班史提勒 娜歐蜜華茲 亞曼達塞佛瑞 亞當崔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玄兒

2015-04-12 20:58:45

年輕的不甘與年老的失落——電影《While We're Young》漫談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部在北美上映了幾周的電影由導演諾亞·鮑姆巴赫自編自導,他曾與《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導演韋斯·安德森兩次合作,分別為《水中生活》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聯合編劇,又一位美型創作者。

這部作品中導演諾亞·鮑姆巴赫,細心地捕捉人物內心與社會現實的碰撞,無論是中年夫婦的生活,還是不同時代人物的相似與不同,都是他樂於表現和探討的問題。

本片中的主角夫婦由《博物館之夜》的男主本·斯蒂勒和以《穆赫蘭道》文名的女演員娜奧米·沃茨出演。這兩位從形象上,讓我們拋開了傳統的高富帥和白富美,斯蒂勒的矮小和自嘲像極了我們週遭的普通人,而沃茨的閱歷和真誠也都寫在了臉上。

有人詬病這部電影,前半部份探討婚姻中年危機問題寥寥幾筆,後面又轉入紀錄片創作的真實性問題,感覺顧此失彼,都未擊中要害。

不過,我不敢苟同。電影的名字是《While We're Young》,中文譯名《年輕時候》。所以電影中依託中年夫婦的生活和年輕人的藝術創作,都在指向一個核心,我們年輕的時候和我們老了之後,追求的有什麼不同。人物和時代的反差,都是只襯托的元素。

電影通過情節的設定和最終的結局,給出了一條很實際的觀點,也可以說是一種現象:歸根結底,無論什麼時代,年輕人依舊急迫的向上攀爬,努力成為成功的成年人。而成年人總愛在上年紀之後,有種患得患失的隱憂,覺得自己一定錯失了什麼,從而很想重拾青春。

電影中,導演先用中年危機夫婦生活作為引入,順理成章的駕馭了觀眾的心理,他們生活很無趣,他們有些焦躁,彼此的關係遇到了瓶頸。在這裡特意加入了另一對中年夫婦做對比,區別是他們剛剛有了自己的孩子。感覺到雙方的關係進入了下一個階段,看起來有了新生命的家庭生活充實且美滿。

在這組對比中,有孩子和沒有孩子的區別是什麼,孩子會帶夫婦進入一段不同的旅程,真實的痛苦並快樂著。

但是如果雙方沒有孩子,那麼他們如何讓彼此的關係,進入下一段旅程。
電影給了以我們一種可能,同時也體現了現代社會中年人的焦慮,往往感覺自己與現在的年輕人相差甚遠,這樣的不同讓他們切身的感到自己的老去。所以重返年輕是否可以讓這對中年夫婦找到煥發青春的激情。

當這對40多歲夫婦Josh & Cornelia遇上了25歲的夫妻Jamie & Darby,他們在「偶然」相遇後,雙方在交談中都流露出對彼此的羨慕之情。深入了解後,男主角Josh發現他們每天做著同樣的事情,卻通過不同的方式。四十歲的成年人會看電子書,漫無目的地播著Apple TV,每天凝固在電腦前,當然還有被手機的消息提醒控制。而二十五歲的Jamie卻只聽黑膠唱片,車裡放著卡帶,在家只看錄影帶,用打字機寫作,還進行戶外籃球運動。這樣的成年人依賴新媒體,年輕人回歸傳統生活的反差,通過鏡頭的交叉剪輯表現他們的一天,趣味恒生。此時的觀眾,都會自然的傾向Jamie和Darby那種已經離我們遠去,卻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

於是被震撼的Josh & Cornelia夫婦開始跟這對年輕人越走越近,Josh開始帶上年輕人的帽子,穿上舊式復古皮鞋,騎自行車上街,儘管後來被醫生告知他已經患有關節炎和老花眼……

而Cornelia從育兒教育課程逃出來,開始學習Hip Pop,與Josh兩個人在家High的不亦樂乎,感覺他們以前的朋友都太無趣了。

看起來Josh & Cornelia已經重返美好生活了,劇情發展到這兒,如果就這樣收場,一定會被影迷吐槽,未免太淺嘗輒止了。

於是導演用一個陰謀論打破了這個看起來很順理成章的表象。

其實現象背後的本質從來都沒有變過,文藝范,小清新,充滿想法,不求名利,都是用來給別人看的,這個別人不是其他,就是社會上的成年人們。

他們的弱點顯而易見,他們越是缺失什麼,就越瘋狂的想追回那些曾經。當Jamie最終暴露了其真實的目的,他所做的一切,皆是為了追求名利,想要成為被社會關注的人。所以他利用一切資源,灑下誘餌,一步一步,利用Josh,和他交換身份,得到成年人的一切。而背後和未來他又會感悟什麼,不是他現在需要擔心的,也用不著別人為他擔心,年輕時候就是這樣的野蠻,任性,自顧自的自圓其說。

而在整個過程中,Josh被當頭一棒,想想自己年輕時候,也是極力的模仿成年人,甚至人到中年還在期待被別人認可,希望被人羨慕,從而迷失了自我,被人利用也不自知。原本以為現在的年輕人是不同的,結果發現與當年的自己是一樣的,忽然感到些許寬慰,接下來就是如何善待那個已經被自己正視的自我了。

然而,回過頭來,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循環,很少被打破,是每個人成長的路徑。從少不更事,奮力拼搏,出人頭地,到悵然若失,回歸自我。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爭先恐後的渴望成功,之後才會真的體悟自我,再修正自我,人生就是個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只不過不同階段,我們眼中的自己是不同的,眼裡的目標更是不同。

電影中這對25歲的夫妻,看起來是那麼的逍遙自在,只有他們自己知道那些拼湊起來的,被世人認可的故事,是否屬於他們自己。

而當你人過中年,在突然發現人生有一半已經消失在你身後時候,你當然會悵然若失。看著眼前那最後一半路程,即反思自己前半段來路上似乎沒撿到什麼寶,又感受到正在衰退的身體與疲憊的心靈,於是更加糾結於未得到的事物和做錯的選擇,對未來的自己失去信心,需要重新構建自我。

電影中除了對比年輕人和中年人,還有老年人的介入,Josh的岳父是個功成名就的電影人,他像徵了主流社會,現如今哪個行業頂端不是被一些老人家霸佔,而獲得他們的認可,你才能蛻變為成功人士。而作為女婿的Josh一直沒能獲得岳父的認可。

電影結尾,男主角沒有戲劇式的反擊,當Josh跑去和Jamie對峙的時候,在無人的後台,正好與前台老導演的演講交叉剪輯,一面是謊言的揭穿,一面是老一代人的真理宣揚。雖然Jamie無法回答Josh的逼問,可是回到人前,Jamie就像個固執的孩子不肯承認,而眾人的反應更是讓Josh有氣無力,人們根本不在乎那些謊言,只要Jamie拍出來的紀錄片好看就行了,至於其中是否利用了你,又編了幾個別人的故事進去,Who cares, 這裡Josh的一切憤怒都會被人歸結於他的嫉妒,因為他努力了前半生,都沒有讓自己的紀錄片獲得關注,唯一的原因是因為他拍攝的故事都是真實的,所以也是索然無味的,枯燥亢長的。

而關於創作和做事的方式:真實的索然無味,還是虛構的感人至深。將永遠是創作者對自身的拷問,而電影中為我們展現了不同年齡人對此的態度。在現實面前,年輕時候你可以犯傻,中年時候你反思自己當時真傻,而老年的時候你反而學會了裝傻。

電影通過聚焦年輕人和中年人之間,從表象到內心的相互投射。從彼此羨慕,到將自己變成對方。

年輕人迫不及待的想要登上成人的舞台,看起來過著文藝的生活,其實骨子要的還是普世的成功,而Google,Facebook,Gopro,都是他們的武器,在背後隱藏起來,再成年人不備之時,將其拉下馬。在年輕的時候,總是執迷於得到了什麼,而不是經歷的什麼。重要的是別人怎麼看我,而不是我自己是誰。

而歲月匆匆,幡然領悟,既然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不必匆忙追趕成年人的步伐,反之,也沒有必要在年邁之後盲目彌補年少時的自我,人們總是因為以上兩種想法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左右自己的選擇與決定。

影片的最後,Josh 放下了他長久的沒有完成的紀錄片,和妻子Cornelia踏上了新的旅程(準備領養一個孩子),他們坐在候機大廳,看著雜誌上那個曾經相識的年輕人,像他們的過往一樣,義無反顧地跳進了成人的名利場。

感嘆過後,鏡頭轉向了下一代新新人類,一個兩三歲的寶寶拿著智慧型手機,不停的點擊,自言自語。影片在夫婦二人錯愕的眼神中落幕了。下一代的年輕人,我們無法想像,未來在他們的年輕時候……

當你年輕的時候,你一定不會趨於平庸。
而歲月累積過後,你才體悟到那份真實。
成為別人,還是成為自己。

Face the reality,
we are boring.
Life is boring,
but it's real.

2015年4月10日觀後編輯整理。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訂閱我的微信公眾號:
 
小玄兒的電影推薦與漫談 / aboutmovie-xiaoxua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