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噗通噗通我的人生--My Brilliant Life

扑通扑通我的人生/噗通噗通我的人生(台)/我的忐忑人生(港)

7 / 531人    117分鐘

導演: 李在容
編劇: 李在容
演員: 宋慧喬 姜棟元 白日燮 趙聖穆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宋小卡

2015-03-27 04:04:24

《撲通撲通我的人生》:淚催多了也是累


最近的大螢幕上,突然間多了好多歌頌父母親情的故事,內地的《失孤》、香港的《可愛的你》,今天再來說說這部韓國的《撲通撲通我的人生》。

與《失孤》和《可愛的你》一樣,《撲通撲通》講的也是成年人在面對孩子時,是如何被影響、被改變,被激發出愛與責任感的故事。三部電影的共同點就是,都比較催淚,還都特有教育意義,據說好多家長自己被感動哭了之後,還要再強帶小孩再去看一遍,讓他們知道知道父母有多不容易。(所以小朋友們現在應該恨死這類電影了吧!)

大人們常說,沒有孩子的人,永遠都是小孩兒,換句話說,孩子其實是來幫父母們長大的。《撲通撲通我的人生》簡直就是這個說法的完美詮釋,兩個17歲的孩子,生下一個患有「早衰症」的孩子,孩子每長大一天,相當於正常的孩子成長幾個月,所以在這個孩子16歲的時候,他的身體已經像80歲的人一樣緩慢、衰老、疾病纏身了,而他那17歲就生孩子的父母,這時才剛剛33歲,還是兩個正值好年華的青年。於是,16歲的孩子彷彿成了父母的長輩,太成熟,太體貼,連最大的夢想都是下輩子做像爸爸一樣的人,好感受爸爸對自己的愛,雖然一直被媽媽教育要像個小孩一樣想哭就哭想生氣就生氣,但卻總是忍不住像個老人一樣望著幼稚的媽媽微笑,總之就是要利用自己過份的懂事,每天弄哭父母一次。

在敘述方式上,《撲通撲通》和《失孤》有點像,都沒有什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而是著力表現這些因孩子而改變了命運的人,是如何在拯救孩子的使命感中度過他們平凡的每一天的。不過《失孤》因為有一個「在路上」的設定,所以更容易讓觀眾抓住節奏,而《撲通撲通》則因為沉膩於一個煽情,接著另一個煽情而讓人覺得有點累,雖然前期有可能會哭成愚蠢,但後面會有一種哭著哭著就哭煩了的感覺。雖然韓國電影近年來發展的蒸蒸日上,但要比像這種靠講述生活瑣事來滲透人情冷暖的電影,還是日本電影更加擅長,散文式敘事要做的好,首先要慢下來,其次要靜,然後就是要營造出一切都是淡淡的小清新感。前幾天看過一部日本電影《四十九天的菜譜》,講的也是一個女兒回顧養母的一生,常常是在鏡頭緩慢的移動中,不用一句對白,不用任何配樂,就將故事的背景、人物的狀態、情緒,交代的一清二楚,這點上《撲通撲通》做的就太過刻意和濃烈,而且沒完沒了,讓整個電影的氣質都落入了俗套。

但如果用一個俗套故事的標準來衡量的話,《撲通撲通》做的,又遠不如好萊塢。記得最早聽到「早衰症」這個詞,是從前電影頻道常常放的羅賓·威廉士主演的《家有傑克》,傑克的早衰症是身體迅速成年,心智卻還是兒童。所以常常是3、4十歲的外表,卻為了去樹屋和其他小孩玩而勇敢的吃蟲子,或者仗著自己長得老就幫其它小孩去超市買《花花公子》什麼的,整個電影都以標準化的童年在早衰症兒童身上會產出多少笑話來貫穿,直到結尾在主角的小學畢業典禮上,身體已經達到80歲高齡的他白髮蒼蒼的上台演講,將自己的一生比作一顆流星,雖只是短暫划過,卻非常明亮。典型的好萊塢「最後一分鐘營救法則」,前面笑的花枝亂顫的觀眾,將前面堆積起的情緒全部在結尾發洩出來,哭的也會更盡興一些。

《撲通撲通》的煽情,是那種央視范兒的煽情,就像每次報導搶險救災的新聞時一樣,鏡頭總是對準那些最慘的例子,音樂總是要特別悲壯,記者總是要表現出對弱勢群體的愛與心疼,感動觀眾彷彿是拍攝者的一個任務,可以靠各種技術手段實現,但他們卻根本就不關心被拍對象,只想趕緊把觀眾整哭,自己好下班回家,特別沒有誠意。怎麼煽情才最美是門很深的學問,否則淚被催太多,觀眾也會覺得很累的。

不過,《撲通撲通》因為有宋慧喬和姜東元來主演,所以雖然很俗套但還是會感動好大一批人,兩個長得過份好看的演員,在扮演這對年輕父母時,還是努力做了一些年輕人犯二和搞笑的嘗試的,給電影增加了不少可愛的點,只是這個特點到後來完全被淹沒在了哭點的海洋中,沒能拯救這電影,白瞎了兩個顏值如此之高,演技又日趨純熟的演員。最後想說,小朋友的特效化妝太可怕也是影響心情的關鍵,全程恐怖片的即視感和整合電影想表達的情感完全不是一個畫風,看來這一點也是韓國電影的短板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