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赤裸童年--Naked Childhood

赤裸童年/赤身露体的童年/NakedChildhood

7.6 / 1,749人    83分鐘

導演: 莫里斯皮雅拉
編劇: Arlette Langmann 莫里斯皮雅拉
演員: Michel Terrazon Linda Gutemberg Raoul Billerey Pierrette Deplanqu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圓首的秘書

2015-03-25 10:52:37

赤裸童年 L'enfance nue, 1968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1968年,法國新浪潮運動業已完結。彼時43歲的莫里斯·皮亞拉攜著自己沾滿新浪潮味道的處女作長片《赤裸童年》出現在法國影壇,多少顯得有些不合時宜。然而,這部影片並沒有就此陷入時間的泥潭。由於題材與《四百擊》相似且劇本本身極度精彩,弗朗索瓦·特呂弗全力出資並傾情出任了該片製片人,而正是在他與皮亞拉的共同努力之下,這部被稱為影史最佳處女作之一的《赤裸童年》最終得以呈現在世人面前。

當然,談及此片難免又會重提特呂弗的《四百擊》,畢竟「要拍一個搗蛋小男孩的故事,怎麼都繞不過它」。從表面上看,《四百擊》和《赤裸童年》似乎有很多相似之處,譬如兩部片子的主人公都是非常頑皮的小男孩;他們都有著自己的快樂卻又遭受著由成人帶來的不幸;甚至在影片的結尾處,他們都去了少管所。不過細看之下還是能夠發現,二者之間確乎存在著極大的不同——前者是站在主人公安托萬的視角對成人世界進行審視,無時無刻體現出導演特呂弗本人對成人群體和社會的不解和控訴;相反,莫里斯·皮亞拉卻並沒有在《赤裸童年》中澆鑄出一個統一、冷酷的成人形象,而是為每一個人灌注了完全不同的靈魂。

事實上,片中老奶奶一家人對頑童弗朗索瓦的寬容、體貼和照顧不僅讓弗朗索瓦如沐春風,就連觀眾都會對這種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愛感慨不已。片中的社會工作者也並不像《四百擊》裡的成人那樣粗暴無理,甚至在必要時候還會對寄養家庭提出質疑,為弗朗索瓦進行辯解。另一方面,這些好人也可能在某些時刻展現出兇狠的一面,比如用毛巾抽打弗朗索瓦的臉,或者相當絕情地把他送到少管所等等。從這個角度上講,皮亞拉所講述的故事是全新的,並且是在展現,而非說服。一些評論人由是也把《赤裸少年》的這種特點與美國著名導演弗雷德里克·懷斯曼的紀錄片(《提提卡失序日記》等)相提並論,因為懷斯曼式紀錄片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夠在其影片中呈現出多元甚至相互矛盾的元素。可以說,正是這種「複雜」造就了每個角色獨一無二的真實,也正是這種「複雜」在很大程度上擴展了影片的維度。

誠然,這種「複雜」會不可避免地給觀者帶來不少困惑甚至誤解,比如片中的小主人公弗朗索瓦竟然在寄養家庭的「百般呵護」之下仍然「屢教不改」,時好時壞的表現也往往讓人大呼不解。人們經驗上的受害者現在似乎反過來變成了施暴者,有時那種可怕的暴力傾向甚至讓人膽顫心驚。如此一來,人們多少會感覺這個熊孩子實在是不值得同情,「朽木不可雕也」。但歸根結底,弗朗索瓦的頑劣來源於深植內心的孤獨、匱乏和恐懼,而這種傷痕只能由無可替代的父母之愛加以彌合。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大量調查採訪為《赤裸童年》中頑童形象的構建打下了基礎,皮亞拉本人的童年經歷也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由於父親風流成性,母親不得不把大量精力耗費在他的身上,以致於童年時期的皮亞拉雖然並未與父母分離卻依然覺得自己在「精神上遭到了拋棄」。到18歲那年,他的父母更是逕自離開巴黎,留下身無分文、無家可歸的皮亞拉自己打拼。這不禁讓人想起片中那隻被弗朗索瓦從樓梯間扔下底層的黑貓。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皮亞拉似乎正是以此自況,由此表明弗朗索瓦對待黑貓的殘忍做法其實與皮亞拉父母對待他的方式並無本質不同。

正如一些研究者證言,無論是生活中還是電影裡,皮亞拉反覆拷問、追打著人們的靈魂,甚至不斷觸碰著人們的底線,就是意圖在蕪雜的社會關係之中析出「真正的愛與友誼」。由此反觀《赤裸童年》,或許不難理解「屢教不改」中埋藏的真實意味。儘管如此,僅僅使用「冷酷」或者「冷靜」這樣的詞來形容《赤裸童年》仍舊有失偏頗,因為這部作品明明飽含著一個孩子的善良、純真和深情。哪怕是像第一個寄養家庭那樣將弗朗索瓦拋棄,他仍然會跑到街上用自己手裡僅有的一點零花錢買下一條漂亮的圍巾送給「母親」;更令人心碎的是,當第二個寄養家庭中的奶奶去世之後,弗朗索瓦站在床前久久不肯離去,嘴裡還不停喊著「我要奶奶!」,其情之深、之切,恐怕所有人加起來亦不能及其萬一。在影片結尾處,弗朗索瓦在信中說道:「我每天都在思念你們,真的很想你們。」影片雖在此處戛然而止,弗朗索瓦帶給觀者的震撼和感動卻遠沒有完結。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