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七月四日誕生--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生于七月四日/七月四日诞生/生逢月日

7.2 / 116,492人    145分鐘

導演: 奧立佛史東
編劇: 奧立佛史東 Ron Kovic
演員: 湯姆克魯斯 Raymond J. Barry Caroline Kava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私酒販子

2015-03-23 00:51:16

沒有生於七月四日就不會有阿甘正傳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看的時候有一個感覺,這部電影就像是反戰版的《阿甘正傳》。後來一查,《生於七月四日》在前,《阿甘正傳》在後。所以應該是後者有很多致敬(抄襲)前者的地方,比如阿甘和珍妮的感情糾葛和羅尼和唐娜的感情糾葛很像;《阿甘正傳》中裸身的珍妮在酒吧彈唱Bob Dylan的Blowin' In The Wind,而《生於七月四日》中有一個鏡頭是酒吧女歌手在彈奏Bob Dylan的A Hard Rain’s A-Gonna Fall;兩部電影中都有越戰傷兵招妓情節,阿甘正傳裡的雙腿截肢的丹中尉的身上就有威廉達福的查理的影子,諸如此類。

對比兩部電影,《阿甘正傳》更加文藝,層次也豐富,每次看完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比如上次看的時候,被其中的音樂所打動,當聽到電影中自己熟識的歌曲又驚喜又感動,身上有暖流流過,並且是一股接著一股;上上次看的時候,被其中的愛情所打動,簡單纏繞的命運,折磨著你,也折磨著我,當一切都結束了,天空湛藍;上上上次看的時候被阿甘的堅持所打動,我們平凡人多多少少需要一點勵志,不管是來自天才的還是傻子的。而《生於七月四日》作為斯通的越戰三部曲更加政治,主題明確並且單一,不像阿甘正傳有那多線,優點是直切正題,叩問觀者的,缺點就是乏味。湯姆克魯斯依舊很帥,在片中有不俗的表演,但是沒有達到超凡的境界,就像在《雨人》中一樣,這已經是他的最高水準了。

克魯斯飾演的羅尼從小爭強好勝,有一顆強烈的愛國心和加入海軍陸戰隊的夢想。當你知道這部電影貼有「反戰」的標籤,後面的情節多多少少也可以猜到一點了。電影中畢業舞會的鏡頭一下子切到黃昏戰場的鏡頭,這一剪刀,乾淨俐落,沒有任何緩衝,直接把觀眾拉到血腥的戰場。影片也因此被鮮明地分成了戰前,戰中和戰後三個部份。

戰前:羅尼小時候參加了一場美國獨立日的慶祝遊行,他正好也出生在獨立日,也就是七月四日,這讓他理所當然的成為了愛國青年。這個邏輯就和中國老一輩出生在國慶節就取名「國慶」或者「愛國」一樣,單純又滑稽。這場遊行讓小羅尼印象深刻,那些光榮負傷的軍人在他眼中是偉大的英雄,可能就是在那時他心中播下了愛國主義的種子。但是小小年紀的他不會理解那些軍人聽到禮炮聲音時身體的戰慄。回到家中,甘迺迪正在電視中發表「Don't ask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but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的著名演講。羅尼的媽媽對羅尼說,她做了一個夢,夢到羅尼也面對著這麼多人發表了一個偉大的演講,這在片中算是是伏筆。結果羅尼真的把羅尼媽媽的夢變成了現實,但是和甘迺迪的愛國演講不同,我想羅尼會說的是「你為國家做了這麼多,看看現在這個國家是怎麼對你的」,這當然是我的妄加猜測,羅尼也不會真的那麼說,但這是影片中的一個「大衝突」。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小衝突」,羅尼和她媽媽之間的衝突。其實羅尼的家庭成員對待戰爭的態度很有意思,應該是各有不同,羅是愛國奮進青年,親自投身了戰爭;父親經歷過了戰爭,對戰爭有所懷疑,特別是對越南的遠征;母親積極支持羅尼的三軍夢想,並為此感到光榮,結果這卻成為日後兩人衝突的原因;弟弟Timmy完全不理解羅尼,他有自己的想法。其中有一幕,羅走過經過弟弟Timmy的房間,Timmy正在彈奏Bob Dylan的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如果對這首歌有所了解你就會知道,Timmy代表的正是六十年的思想進步青年,抗議戰爭,抗議政府,應該是斯通所欣賞的三觀正確的美國青年的類型;其他的家庭成員年紀還小,對戰爭也是一無所知,也無所謂支持或者反對,就像大多是蒙昧的美國人一樣。另外一個鏡頭是,羅尼在雨中狂奔為了能夠和唐娜畢業舞會上共舞一曲,還有一個吻。這時的背景音樂是Moon River,很抒情,很浪漫。羅尼後來重遇唐娜又提到了這首歌,這表明羅除了有硬漢情懷以外也有浪漫情懷,除了理性之外還有感性,這也為羅後來一改對戰爭的態度增加了幾分可信。

戰中:戰場上的鏡頭基本上是一筆帶過,突出的是羅尼受傷後在醫院受到的待遇。在戰場上,羅尼的部隊誤殺村民,面對娃娃啼哭的嬰兒自己非但不能解救,還目睹在轟炸機扔下的炸彈下灰飛煙滅。羅尼還在一片混亂之中誤殺了自己的隊友,一直沒能釋懷直到親口告訴其家人真相併得到理解。羅尼受傷之後在醫院度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也是他最黑暗最無助的時期,好好的一個健壯青年,現在卻半身不遂。醫院的護士都是黑人,設備簡陋,老鼠橫行,基本不管你死活,也不管你參加的那場自豪的白人的戰爭。到羅尼在越戰戰場上落得一身殘疾回來,電影才進行到一半不到,我看的時候就在想導演會怎麼樣處理電影接下來的發展,這將決定電影的成敗。

戰後:羅尼光榮負傷回到家鄉,受到了家人和鄰裡的熱烈歡迎。但是心裡創傷、與母親之間的衝突,愛而不能最終讓他變得頹廢,酗酒,發狂,最終被家人逼走,跑到墨西哥去療養。 羅尼和唐娜重遇在酒吧敘舊,酒吧的一位女歌手正在演唱Bob Dylan的另一首反戰歌曲Hard Rain Gonna Fallin』,這首歌被普遍理解成是講述古巴飛彈危機的所引發的核雨。在決定加入海軍陸戰隊的時候,羅尼有所提及,當時他年輕氣盛也信誓旦旦,認為國家需要自己的獻身。事實上古巴飛彈危機最後沒有真的發生,羅尼卻是真的飛越了13000英里踏上越南的戰場,他就是歌中所唱的那個藍眼睛的孩子,經歷了槍林彈雨,目睹了血肉模糊。雖然羅尼最後活著回來了,但是心還被困在七片傷心森林以及他難以逾越的十二座迷霧崇山。在目睹了幾場反戰遊行之後,羅尼的態度有多轉變。他開始酗酒撒瘋,宣洩對自己不公正待遇的不滿,他對戰爭已經從一味的支持轉變成了深深的怨念。他的口頭禪就是Love it or Leave it也不再掛在嘴邊了。在墨西哥他遇到了和他相同遭遇的查理,一開始成了朋友,後來卻拳腳相向。其實比起兩人之間的小衝突,更大的衝突和掙扎發生在他們自己的內心。被愛國主義情懷和英雄主義情懷衝昏了的頭腦在殘酷現實中疼痛欲裂。從墨西哥回來後,羅尼逐漸恢復了理智,先是去找了被自己誤殺的隊友的家人表示懺悔,幸好得到了他們的理解。接著作為親自參加過的越戰的老兵挺身反對戰爭,最終完成了向斯通政治理念代言人的轉變。

這場戰爭就發生在我國的邊境,可謂世人皆知,但是沒多少人去挖掘戰爭的複雜性和矛盾性,包括斯通自己也沒有跳出左翼思想的桎梏。對於這場戰爭我知道的並不是很多,也沒有去深入了解。事實是就是發生在我們自己國家的事情,我們自己也說不清楚,甚至不讓去說。你要想揭開事情的真相,就必須先揭開無數謊言的面紗,面紗之下才是歷史。總之戰爭是殘酷的,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戰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