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AGRETTA

2015-03-20 18:54:17

凡人啊,你就是一坨屎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電影開場三分鐘不到,我就被吸引了,停下手裡所有的事,盯著螢幕。JON是和大多數人一樣的上班族,上下班途中,他會根據遇到的路人或周圍的景色,引發音樂上的靈感,到家就衝到自己的小型錄音室裡把腦袋裡閃過的那些音樂片段錄下來。然而,那些片段始終不能構成完整。

之後,他在網路上寫下:
「Working hard on songs all day no now for dinner"

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我們還沒做什麼就在朋友圈裡寫下的句子一樣,它誇大了你在做的事,或想做的事,或做的自己也不滿意的事。

第二天,鎮上發生了一件自殺事件,一個當晚要演出的樂隊鍵盤手企圖跳海自殺,於是,JON意外的成了他們的替補鍵盤手。這讓他終於感覺與理想更近了一步。

這並不是一部烏鴉變鳳凰的電影,也不是什麼勵志片,當他走進這個樂隊,樂隊的一切似乎都很奇怪。我說奇怪,不如說,導演在用大眾的視角藉由JON的主觀視角觀察這個樂隊。

對,大眾視角。凡人啊,你怎麼看待樂隊:高大上,藝術+創作,加觀眾的掌聲。華服、炫目、奢靡。對,這就是大眾視角。

當JON代表凡人視角進入樂隊的日常,眼前的一切都和他凡人的想像差之千里。樂隊沒有對他那麼友好,甚至沒有人與他寒暄,整個樂隊的靈魂人物都是一個終日戴著頭套的主唱「FRANK」,演出會因為某個樂隊的情緒中途停止,JON被徹底弄糊塗了,但這並不妨礙他在網際網路上吹噓自己離音樂又近了一步。

伴隨著這種凡人對所謂藝術的痴迷,JON跟著樂隊到了愛爾蘭一處偏僻的小屋,進行專輯的錄製。樂隊裡的成員,看起來神經質,也沒有友好的表面,甚至覺得JON根本不該加入樂隊。

JON經常處於急躁的狀態,樂隊始終沒能完成一首完整的歌,而小屋的面臨無租金可付的境地,樂隊裡除了DON和FRANK,其他成員都似乎對他充滿著敵意。可他繼續在網際網路上吹噓著,關於樂隊的片段、事件。

而圍繞著電影中心的疑問?FRANK 究竟長什麼樣?為什麼要終日帶著頭套,樂隊裡沒有人看過真正的他,但像神一樣膜拜他。而你永遠看不見他的表情,你無法揣測他的內心,你不知道他是喜悅還是哀傷......

「大部份情況下,他看起來友好」

DON是樂隊裡屈指可數的對JON友好的一位,在一段和JON談話中,他是這樣看FRANK的:

「JON,你早晚會想,我為什麼不會成為FRANK」
或者「也許我終究成為不了FRANK」
「當我第一次看見他的時候,我就知道他很特別」

最後,他是這樣打扮成FRANK自殺的:穿上他的衣服,戴上他的頭套上吊。

我想說DON和JON一樣,具備凡人視角,也就是大眾眼光,什麼是大眾眼光,就是事物只看表面,FRANK究竟是因為帶了頭套而特別化,還是他的才華特別化,當FRANK只是一個窮酸的做自己音樂的人,沒有被大眾認可,甚至無人所知的一切。他因為頭套本身的特別而被DON認可為他是特別的,神一樣的才華。還是你真的讀懂FRANK的才華。

而JON作為音樂愛好者,究竟是不是真的熱愛音樂,而是,自己編織了一個理想化的音樂夢。藝術本身就像戴著頭套的FRANK,你根本不知道它是什麼,卻自己編織了一切標籤:童年陰影,苦難的生活,神經質的思維方式。彷彿只有這樣,你才藝術了。JON甚至認為,因為樂隊的神經質,把自己逼迫到了音樂創作的高峰,這就是凡人眼光,大眾審美傾向。

而作為神一樣的音樂級代表FRANK,你辨析不了他的任何沮喪、挫敗、不安、搖擺,你只能看到那張看似友好的臉。

DON死了,而此時,由於JON 一直在網際網路的上傳關於樂隊的視訊,受到了關注,他們被邀請參加知名的音樂比賽,JON激動的說,我早說我們會出名的。啊~~凡人視角~~~

不不不,我一開始就說了,這不是一部音樂青春片,也不是什麼勵志片。JON建議樂隊風格迎合大眾多少進行一些改變,讓歌詞不要那麼深奧,讓曲調不要那麼古怪。FRANK被JON說動了,他開始為了大眾視角妥協,是啊,當終於被大眾關注,誰不想讓自己的創作被人們欣賞叫好。

演出不出意外的砸了,FRANK消失了,JON獨自一人在餐廳,被大眾圍觀和評論。人們評價他們是那個古怪的樂隊,帶著頭套,很滑稽和搞怪,他們以為那些古怪的舉止和頭套,都只是樂隊用來推廣和宣傳的噱頭。JON終於開始意識到了什麼是凡人眼光,人們一樣只看見帶著頭套的藝術表面,才不是你的才華。

臨近電影尾聲,JON被FRANK的父母邀請,在那裡他看到了真正的FRANK。沒有嚇人的醜陋的臉,沒有特別的需要戴上頭套的理由。

電影的中段,JON 曾經埋怨過自己的沒有才華,是因為他沒有童年陰影,沒有神經病,沒有經歷苦難。

於是,他問:
「FRANK到底經歷了什麼?「
」一定發生了什麼事才讓他變成這樣「

而此時,FRANK 的父母平靜的告訴他:

」什麼事都沒發生「
」他得了精神疾病「

JON:」他必定經歷痛苦和折磨,才能創作出這麼偉大的音樂「

FRANK父母:」痛苦並不能創造音樂,音樂隨處都在,硬要這麼說的話,精神病只是拖了他後腿。「

又一次被抽了一記耳光的凡人視角,藝術不是因為經歷苦難,苦難只會拖了藝術的後腿。大眾視角更在意藝術的特例,藝術的苦難,藝術的藝術,然而,那並不是現實的藝術。我們隨處可見的凡人視角的文章篇幅電視電影報導,無一不是從凡人視角是揣測是描繪。

我想我所以對這部電影大讚有佳,恰恰是因為它的視角,狠狠的給了一切慣常的描繪藝術的習慣一擊。沒有,沒有更特別的理由,藝術和才華,那隨處可見,沒有過度包裝和標新立異,你看不到創作者背後的表情,因為你只在乎頭套的特別,你只在乎他們背後的故事是否苦澀又深奧。

TOF曾經給我看過一篇炒作文,是一位女「畫家」,畫面中的女子嬌美,乾淨,我們只在看完後互相吐槽一句,拜託,我們畫畫的時候,怎麼可能長髮遮面,如此乾淨。別說創作的時候,就是揉個麵團,也要把頭髮紮起來才行啊。可,大眾視角,就是認定畫家,女的,必定清麗脫俗,宛若仙子,晶瑩剔透啊~~~~~~~~~~~~然而,那當然根本不是現實。

電影的結尾,不戴頭套的FRANK重回樂隊,在撞球房裡駐場,沒有聽眾,而JON 也帶著些許欣慰默默離開。

我想說這部電影真的給了太多的資訊量,讓人在最初難以一一消化。整部電影的節奏感很強,伴隨著一個個你原本以為的劇情故事的瓦解,它讓你看到現實的給你的那一記記響脆的巴掌,啪~啪~~,快准狠,而有力。

那麼,到底我們是不是FRANK ,又有沒有可能成為FRANK 呢,你說呢?

為什麼,要成為FRANK 呢,人們其實根本沒有理想,只有腳踏實地的做自己想做的事。

這部電影裡的只是告訴我們什麼是純粹的活著,沒有理想。沒有頭套,沒有遮擋,沒有炒作,沒有悲傷,只有乾淨的你想做的事情,純粹著。

另外,假如我們的媒體導向,我們的文字傾向,我們的內心一直在凡人視角,那麼,世界上任何一處都有一個FRANK,他選擇戴著頭套,藏匿起來。那才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悲傷。

(Magretta 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