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性本惡--Inherent Vice

性本恶/本性难移/固有缺陷

6.6 / 110,642人    148分鐘 (New York Film Festival)

導演: 保羅湯瑪斯安德森
編劇: 保羅湯瑪斯安德森
演員: 瓦昆菲尼克斯 凱薩琳沃特斯頓 喬許布洛林 歐文威爾森 瑞絲薇斯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邑人

2015-03-20 07:58:00

性本惡:跟隨大師走進一個時代


說到諾貝爾文學獎的遺珠,米蘭·昆德拉無疑是最大的一個,其他像村上春樹近些年也是屢戰屢敗的熱門,具體到美國文學,托馬斯·品欽也是諾貝爾的一顆大大的遺珠。依然在世的美國文學家中,托馬斯·品欽的地位已世所公認,他與菲利普·羅斯(《人性的污點》)、科馬克·麥卡錫(《老無所依》)、唐·德里羅(《大都會》)、喬伊斯·卡羅爾·奧茨(《冰原》)並列,都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要知道上一次美國人獲獎,還是1993年的事了,獲獎者為托妮·莫里森。


美國的文化,尤其是好萊塢文化,鋒力所到之處,無不望風披靡。但美國文學的地位在全球範圍之內,卻與虛胖的美國文化不太相符,這是個值得好好探討的話題。即便是托馬斯·品欽,貴為小說大師,他的作品卻極少被改編成為電影,《性本惡》居然就是第一部,這也成一個問題,也值得好好探究。


諾貝爾物理、化學,乃至於經濟學獎,美國人的收穫一向頗豐。但文學的地位卻似乎受到了鄙視,歐洲依然認為本地依然佔有文化尤其是文學繁榮的中心。不被歐洲認可,又不被好萊塢廣泛接受,美國嚴肅文學的地位相當尷尬。就像中國文化一樣,電影票房每年都在蹭蹭地漲不停,演員的收入也每年都在攀升,但中國文學卻沒有因此而變得強大起來。莫言獲得諾獎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小機率事件,並不能說明什麼。就像當年張藝謀在歐洲電影節上連連拿獎一樣,也不能等同於中國電影已經站起來了。


將整體文化的繁榮與個體的關係割裂開來,並不妨礙莫言他們是才華橫溢的人物。托馬斯·品欽如此,張藝謀也如此。至今為止,張藝謀的《活著》都是1949後中國電影中最好的電影,與《霸王別姬》共同組成最高的兩座山峰。這兩部電影帶領觀眾直接走進那些動盪的年代,通過一些具體的人事悲歡,描摹出了時代的無理與荒謬感,還有個人在時代面前的無力感,無論是欣賞性,還是影片的厚度,都讓後來的電影為之汗顏。


一部好的電影,就是跟隨大師走入他們所描摹的那個時代。《活著》與《霸王別姬》做到了,《性本惡》也做到了。導演保羅·托馬斯·安德森也做到了,他幾乎神還原了托馬斯·品欽的原著小說,通過晃晃悠悠的鏡頭,直接帶領觀眾走入1960年代的美國,那個屬於嬉皮士的時代,也是美國文化動盪社會劇烈變遷的時代。


首先說一下,《性本惡》的英文原名為「Inherent Vice」,它本來是一個專有名詞,用於國際貿易之中。在保險領域裡,「Inherent Vice」指的是「固有缺陷」。一般而言,因「Inherent Vice」而導致的損失,不在保險範圍之內。這種內在的缺陷,被翻譯為「性本惡」,屬於很拙劣也很生硬的直譯,類似於將「人山人海」翻譯成「people moutain people sea」。而且整部電影之中,也不存在有關人性善惡的討論,反倒是很明確地指出了片名的意義所在。所謂的「內在缺陷」被托馬斯·品欽引申為了「社會內在缺陷」,是品欽對1960年代美國的一種審視與概括,可謂形神兼具。翻譯成「性本惡」,看似雅緻了些,也更具有了賣點,卻歪曲了原意,搞得有些莫名其妙。


托馬斯·品欽作為文學大師,他用他的筆觸,通過一個故事,將社會上的各色人等串聯了起來,不僅講故事,更重要的是在講述整個社會。就像《紅樓夢》,可以看做是「木石奇緣」般一個愛情故事,也可以看做是江南一個大家族的興衰,但內在里,更多的人還是看到了曹雪芹對整個封建社會末期的概括,講出了大時代的悲辛與榮辱。《性本惡》當然沒有《紅樓夢》那麼恢弘的視野,也沒有涉及家族歷史,僅僅是通過一個私人偵探的眼睛,看到了一個時期內社會上的各種階層,各色人等的生活狀態,將時代的缺陷描摹了出來。而保羅·托馬斯·安德森則精準地將小說精髓傳達了出來,甚至不惜喪失部份電影的可看性。而這種對原著的還原,也使得《性本惡》收穫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的提名,成為最大的肯定。


對於美國的1960年代,乃至全球的1960年代,都是一個思想狂飆的時代,歐洲左傾運動風起雲湧,東方中國的文革風雨欲來,日本的赤軍也在蠢蠢欲動,美國「垮掉的一代」與「嬉皮士」交錯陳雜交織在了一起,整個世界都處於一種不安的狀態之中。具體到美國,正經歷了韓戰的失利,越南戰爭也陷入泥潭之中,二戰後的一代也已經成長了起來,整個社會都處於一種浮躁的氛圍之中,最個人自由的極端追求,使得嬉皮、吸毒、濫交、走私、黑幫、槍枝、搖滾樂等等元素攪在一起,加上黑人運動、女性解放、人權運動等等活動,加上藝術領域裡後代現狀主義等思潮的狂飆,一切都使得整個社會都變得躁動不安,在迅猛的變化中使社會看起來顯得病了,呈現出一種嚴重的不平衡狀態,具有深刻的內在缺陷感。


私人偵探多克偶然遇到了他的前女友莎斯塔,並從她那裡得知了一個綁架案,於是多克開始了一個冒險的旅程。隨著追查的推進,他遇到了亞裔、地產大亨、剛出獄的黑人、性格暴躁的警長、皮條客、樂隊樂手、走私客等等人物。在追查過程中,他的偵探似乎並不重要了,儘管有始有終,但通過這些陸續出場的人物,在多克身邊最大化地展現社會的面貌來,而這一點,更是品欽與PTA想要展現的世界。所以,電影中存在大量的旁白與台詞,看似多餘,卻對整個故事的推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對於解讀整個電影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多克,這個本身就具有濃厚嬉皮色彩的傢伙,看似角色灰暗,卻擁有非凡的勇氣,穿越層層人海,終於將他負責的這個案件搞清了來龍去脈,並最終解救了應該獲得解救的人,最終得到了救贖。


社會是存在缺陷的,但並非無藥可救。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與當下的中國也很有一些類似,如果有一個鏡頭,穿越於人海之中,將社會的灰暗揭穿,然後再施以療救的方案。它不一定非常理性,只要傳達出一種理念,或者希望,就足夠了。可惜,我們沒有。這是一個缺失大師的時代,我們也徒喚奈何。


唯有,跟隨保羅·托馬斯·安德森與托馬斯·品欽的腳步,穿越至1960年代的美國,在那裡,尋找我們自身的影子。只是,《性本惡》的確拍攝的有些小眾了,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也是一種遺憾。


對了,有關1960年代的片子,我曾經在《控制》、《在路上》、《嚎叫》、《天鵝絨金礦》、《殺死汝愛》等片子的評論從不同的角度描述過,這裡就沒有過多展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翻看一下我的往期內容,去找一下看。或者直接回復以上電影的名字,本博已設置自動回復。辛苦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