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生活在別處。

2015-03-14 22:36:41

只為博君一笑


       「赤色黎明」,這個詞對許多美國人都不陌生,它因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同名電影而家喻戶曉。在當時冷戰的時代背景下,它大致講述了蘇聯紅軍入侵美國本土,一群年輕人奮起抗爭、保衛家園的故事。也許是因為乘了時代的東風,這部電影成為了經典之作。以致於三十年過去了,美國人還不忘翻拍一通。
       冷戰的時代已經遠去,昔日的超級大國蘇聯也已被歷史的洪流淹沒,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人翻拍這部經典之作,意義顯然不是要提醒國人要居安思危,只是以複製經典來吸引鈔票的商業行為。原作中的入侵者不存在了,它被換成了中國。但最後,出於外交和政治的考慮,被換成了朝鮮。這也是這部電影最大的爭議所在,現實中的朝鮮軍隊,發射飛彈屢次不成功、裝備陳舊不堪,即使有俄羅斯的協助,又有何實力膽敢遠襲美國本土?
       這個爭議點,也順其自然地成為了萬眾的吐槽點,並直接讓電影失去了導演希望達成的效果,淪為一部只為博君一笑的娛樂片。
       電影雖是如此,但我們的思考可以不止於此。據說,電影是在拍攝完成後,才將電影中的各種中國標識換成了朝鮮(從一些穿幫鏡頭中能夠證實)。而影片中的「趙上尉」更分明是一個如假包換的中國名字。我們完全可以把影片中的「朝鮮」當成是「中國」,倘若如此如此,我們又會怎麼看待這部電影呢?
       我們的位置頗為尷尬,作為中國人,我們在影片中是十足的反派。這部電影投射出當今美國對中國的複雜看法,一邊是希望保持友好,一邊又是恐其崛起的焦慮。它們恰好都是從「中國」變「朝鮮」的易名中體現。易名的「超我」是前者,而易名的「本我」則是後者。易名表現出的精神分裂,成了博君一笑的開心果,但果殼的裡面卻是潛在的焦慮。
       但我們從朝鮮和中國的易名中抽出身來,眼光放得更高些,這部電影的存在的作用,也就是博君一笑了。裡面那些孩子的勇敢雖是電影的原意,但實際上我們已經預知了大體劇情,對此也不會再感冒,更不用說電影的爭議將其沖淡。如今已是和平年代,雖然中美雙方的鷹派人士不斷地聲明著戰爭的可能性,但如今的現代世界,發生如此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全球化的今天,人類從幾千年的戰火中走來,更加深刻地明白了和平的可貴。局部衝突的存在不可避免,但國與國之間的全面戰爭已不大可能。電影中的話題,從根本上來看,也只是用不可能之事來吸引人們的獵奇心態罷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