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性本惡--Inherent Vice

性本恶/本性难移/固有缺陷

6.6 / 110,282人    148分鐘 (New York Film Festival)

導演: 保羅湯瑪斯安德森
編劇: 保羅湯瑪斯安德森
演員: 瓦昆菲尼克斯 凱薩琳沃特斯頓 喬許布洛林 歐文威爾森 瑞絲薇斯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洛之秋

2015-02-23 17:41:12

大師和安德森


在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的上一部電影《大師》中,有一個在監獄中著名鏡頭:發狂的傑昆不再理會昔日精神之父霍夫曼在隔壁監室的心靈佈道,一腳踩爛了那個陶瓷馬桶。而這種信仰迷失的暴怒,還曾以更為血腥的方式出現在《血色將至》的結尾;那個被男主角用保齡球砸爛腦袋的腹黑牧師,或許代表了身為天主教信徒的安德森自從《木蘭花》以來的一種矛盾心態。一方面,他在電影中不斷觀照現實世界的神秘和巧合,另一方面卻又擺脫不了對宗教啟示的某種深刻質疑。

這樣的安德森,成為托馬斯·品欽的門徒,簡直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一個廣泛流傳的段子是,安德森早年就讀於波士頓的愛默生學院時,曾就自己寫《白噪音》的論文而深夜打電話求教他的英文系老師——那個日後聲名大噪的小說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而作為與品欽的文學氣質最為契合的後輩作家,華萊士也一定引導了安德森從品欽、德里羅這些後現代文學師尊的作品裡汲取養料。

在好萊塢的這批少壯派電影人中,有著嚴肅文學情結的或許不止安德森一人,但必須嚴肅指出的是,他完全不是弗蘭科的路數。雖然剛改編了福克納那部神作《我彌留之際》,但弗蘭科這個耶魯大學的英文系博士生在安德森面前仍然像是一個文藝小清新。別忘了,安德森以一己之力,包辦了自己幾乎所有的電影長片劇本。《不羈夜》、《木蘭花》和《大師》不僅是導演烙印鮮明的安德森電影,而且還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文字創作。《血色將至》或許勉強算是受到辛克萊·劉易斯小說的啟發,但安德森的劇本已完全自行其是地顛覆和超越了原著,以致於我們很難將之稱為嚴格意義上的電影改編。

然而,當安德森決定將品欽小說搬上大螢幕時,他展現出了不曾有過的文學謙卑。這個有著極高劇本原創才能的導演徹底放下了文字野心,他所試圖完成的只是一次電影向文學的朝聖,以鏡頭語言轉述品欽那匪夷所思的文字奇觀。於是,電影版的《性本惡》最大限度保留了原著的小說性:以一個女性的旁白聲音貫穿始終,而人物對話的措辭與腔調儘可能複製自品欽。安德森的這種忠實,或許不僅是出於對大師的敬仰,而在於他作為寫作同行的一種認識:儘管《性本惡》這樣一部「半黑色、半迷幻」的70年代加州小說有著偵探敘事的情節外殼,但最能體現品欽之所以為品欽的,仍然是他那隨時隨地可能滑向詩性的語言文字。

一旦電影改編不再是一種風格的覆蓋或藝術的競爭,擺在安德森面前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在儘可能少的妥協中,儘可能多地在視覺-聽覺上「還原」品欽。雖然《性本惡》中那個70年代初是安德森未曾親歷的歷史,但洛杉磯卻是他兒時最熟悉的家鄉。那些對原著早已爛熟的品欽死忠讀者,一定會驚喜於安德森的團隊對小說里人物神態和城市風貌的再造力。在大麻煙的繚繞中,傑昆扮演的嬉皮士偵探多克一副天真的狡黠,觀眾要頗費力才聽得清楚他喉嚨里半吞半咽的話;「大腳」警察比格福特在日本餐廳裡用日語招呼店夥計的喜劇效果,甚至勝過他踢倒多克海濱寓所的家門。身材熱辣的烏爾夫曼太太在泳池招待LAPD的小伙們狂歡,喬裝打扮的多克溜進主人臥室的衣櫥翻找繡有前女友裸圖的領帶,歐文·威爾遜扮演的癮君子音樂家科伊在洛杉磯午夜的霧霾中如鬼魅般出現又消失,這些充滿《謀殺綠腳趾》式喜感的表演反而讓別墅里那個吃披薩的《最後的晚餐》構圖洩漏出無厘頭的嚴肅。

可是,如果說安德森利用現代電影工業的神奇技術復活了一個逝去的加州之夢,那麼我們不得不惋惜地承認他的妥協。和三百多頁的小說相比,電影版本的《性本惡》保留了多克追尋三個失蹤之人(莎斯塔、烏爾夫曼和科伊)的主線,但捨棄了一些重要的場景和人物——多克在內華達沙漠探訪房地產巨鱷的烏托邦式神秘建築和拉斯維加斯賭場這一段被悉數砍掉,多克去南加州郊區調查那個右翼民兵組織「加州警戒者」這一段也沒有拍,品欽迷們期待的衝浪聖徒和海上追擊「金獠牙」帆船的幾幕視覺奇觀通通欠奉。為了加強這部兩小時電影的緊湊性,主人公駕車輾轉於洛杉磯高速公路網的諸多橋段也未得到再現。我們自然不必過度責怪安德森,因為他手上只有從富家小姐(投資這部電影的是Oracle公司創始人的女兒)那里拉到的兩千萬美金投資,如此寒酸的預算是根本無法讓攝製組轉場到沙漠和太平洋的。

安德森這種不得已為之的裁剪,是任何電影改編都無法避免的,但快進式展現原本就以艱深晦澀而著稱的品欽文本,所造成的就不僅是理解上的豁口和障礙。從故事層面上看,它讓開頭處「峽景地產」的格林之死成了一筆爛帳(儘管安德森意味深長地讓民兵演習的遠景出現了幾秒鐘),讓莎斯塔和烏爾夫曼的回歸變得莫名其妙地輕率,也讓多克作為私家偵探的黑色推理顯得毫無作為。更無法彌補的一個遺憾,則是安德森的電影未能立體地呈現那個時代洛杉磯斑駁的城市空間。戈蒂塔海灘小鎮的衝浪客沒有現身,洛杉磯的公路被替代為地圖上的線條,汽車收音機里播出的60年代流行音樂被藏匿了,也極少見到南加州灰色天空下的城市街景……原本在小說中殊為重要的隱喻化地理空間被電影省略了,這也意味著品欽在小說中環環相扣、相互映射的象徵體繫在電影中是缺席的。於是,安德森的《性本惡》遺憾地停留在了莎斯塔的歸來,以一種老嬉皮的動物式愛情感傷,替代了一個60年代美國國家寓言的開放式終局。

難道安德森沒有預料到這樣的失敗?或許恰恰相反,他當然知道品欽小說的不可改編性。但如果有機會去進行這樣的嘗試,安德森希望辦砸這件事的人是自己,因為只要這樣的失敗不是一無是處,那麼為大師赴湯蹈火就變成了一種難得的效忠(翻譯品欽不也是這個道理嗎?)。更何況,當《性本惡》被搬上大螢幕,那些無法在電影中找到滿意答案的觀眾,或許會由此循跡跋涉到品欽的小說王國,並在那裡見證大師對於我們時代的永恆意義。



原載於2015年2月《新週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