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告密者--Kill the Messenger

杀死信使/告密者(台)/封锁新闻线(港)

6.9 / 43,977人    112分鐘

導演: 麥可奎斯塔
編劇: 彼德藍德斯曼
演員: 傑瑞米雷納 瑪麗伊莉莎白文斯蒂德 巴瑞派柏 勞勃派區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冰紅深藍

2015-02-19 03:08:27

張力不足但震撼人心的驚悚傳記片


作為一部以真實事件改編的「陰謀論」驚悚傳記片,《殺死信使》在情節張力方面明顯不足,給人流水帳的感覺,但仍然能夠給人強烈的震撼,並啟發觀眾的思考。

先說演員。傑瑞米·雷納的演技可謂有目共睹,這次他的角色與代表作《拆彈部隊》主人公有異曲同工之處——反抗社會不公的孤膽英雄兼邊緣小人物,在本片中他還同時擔任製片人。傑瑞米將加里·韋伯演活了,從神態到言行,都清晰而逼真地呈現出了一位堅貞不屈、恪守職業道德的理想主義記者形象。他只犯了一個錯,但也僅是個人生活方面的失誤,而且並非不可原諒。隨著劇情的進展,他逐漸意識到自己正無可挽回地滑向萬劫不復的境地,憤怒、失望、沮喪、怨恨變得無法壓抑,這些都可以在傑瑞米暴跳如雷地砸車、飆髒話和對妻子的不耐煩中察覺到。

另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當屬羅絲瑪麗·德薇特飾演的蘇·韋伯(男主之妻),這一角色本來很容易淪為刻板的女性形象。但在此片中,我們看到的是一位聰明而隱忍的太太,她深知丈夫的脾性,知道難以阻止加里·韋伯對真相的執著追尋,但又不願看到他在這條單行道上漸行漸遠。她和加里韋伯有短暫的爭執,但從未升級和激化,她清楚他的那次出軌,但明白以家庭大局為重才是明智的態度。影片後半部份,她和傑瑞米在床頭交鋒的那場戲讓人眼前一亮,妻子的無奈、徘徊和丈夫的決絕、壓抑展露得淋漓盡致。

瑪麗·伊莉莎白·溫斯特德是位不得不提的演員,事實上,女神正是驅使我下決心觀看本片(在還有不少14年好片都沒補完的情況下)的主要原因。她的演技不賴,可惜在《殺死信使》中扮演的編輯並沒有展現演技的空間和戲份。對於同樣喜歡溫斯特德的朋友,推薦你看看《死神來了3》、《怪形前傳》和《奇幻心旅》,三部都是不錯的片子,包你大飽眼福~

哎呀,廢話有點多,配樂沒什麼特別出彩的地方,那就再來看看《殺死信使》的攝影、剪輯吧。推拉跟追在動作場面中的嫻熟運用不必多說,反覆出現的近距離手持追蹤拍攝讓人身臨其境,增加了真實感的同時,又暗合故事背景,如同調查記者親自秘密拍攝一般,緊張刺激。本片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多次插入的老舊新聞紀錄視訊,關於毒品、關於雷根、關於少數族裔和黑人生存狀況、關於扶植尼加拉瓜親美政權......這些都大大加強了影片的真實感,對報導片段的剪輯凌厲流暢,也沒有喧賓奪主。

故事情節和背景已經有豆友介紹過了,我就不贅述了~


影片的開頭和結尾十分精彩,一起來簡單回顧一下吧?

首先,影片以當時新聞影像紀錄的快速剪接開場,交代了歷史背景,也奠定了真實基調。結尾展示的是美國民眾聲援加里韋伯、有色人種抗議和中情局局長被迫直面群眾的紀錄片段,首尾遂形成工整的照應。

進入片中情節的真正開始,導演選擇用一段傑瑞米深入庭院、採訪毒梟的情節來給觀影者預熱。毒梟的財富在這豪華大宅中可見一斑,伴隨著毒梟恬不知恥的抱怨,我們發覺美國政府對毒梟採取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之後警察的到場,很大意義上只是做戲而已,但這樣的開場已經足以吊足觀眾胃口了。

高潮部份是傑瑞米在晚宴上領取年度記者大獎時的演講,在走上講壇之前的那段男主腦海中幻想的全場熱烈歡迎的場面很精彩,極具諷刺意味(讓我想起了《媽咪》里女主的幻想片段)!

在慷慨陳詞過後,傑瑞米將辭職信丟給了溫斯特德,毅然決然、大步流星地走出了會場,他已下決心永不回頭,即使再也不為新聞業者所容。在場外與妻兒達成推心置腹的和解後,傑瑞米低頭走向自動扶梯,隨著電梯的運行緩緩向畫面左上方上升,直到身影消失在(左邊)上一層自動扶梯的底牆之後......隨後影片就跳到了紀錄片影像和說明字幕。在結尾的鏡頭中,隱喻是明顯的:向左上方的對角線方向運動,暗示了加里·韋伯之後的悲慘命運——孤獨地向著充滿艱難險阻的黑暗深處踽踽獨行。(一般來說,在鏡頭的四個對角線運動方向中,向右下方移動給人最容易最輕快的印象,因為與重力方向和人眼從左往右看的視覺習慣相符,反之,向左上方是最為艱難的運動,常常預示著逆境和艱險)而佔據畫面左邊接近一半位置的白色上層扶梯底牆,在最後長達12秒之久的固定機位」凝視「之下,顯得碩大而冰冷,彷彿預示著勢單力薄的韋伯在與冷酷無情、一手遮天的中情局抗爭中,難逃毀滅的厄運。


突然發現我又」標題黨「了,寫到這裡還是沒有提及為何本片」張力不足但又震撼人心「。



《殺死信使》為何張力不足?並不是因為我們對」陰謀論「類型的政治驚悚片早已司空見慣,最主要的原因是影片後半部份略顯拖沓,沒有了前半部份的緊張刺激氛圍。在傑瑞米偶然發現秘密和四處調查搜集真相的過程中,我的心一直是繃緊的,因為和中情局作對是絕對沒有好下場的,我們擔心的不僅是調查能否順利進行,更為他會不會遭遇」意外「而提心弔膽。而這部份的敘事節奏緊湊,剪輯凌厲,形式上也足以抓住人心。但這份緊張感到傑瑞米按出發送鍵、溫斯特德收到新聞稿的時刻後就消失了——報導發出後他的使命就已經暫時完成了,中情局及相關人士再對記者本人動手腳並沒有多大意義了。而當加里·韋伯的報導傳遍全國時,這一懸念感幾乎蕩然無存。畢竟,如果韋伯在事件白熱化階段遭遇不測,所有媒體和民眾都會立即確證韋伯的報導完全屬實,對中情局的討伐將不可遏制,這點CIA官員難道會不明白嗎?在真實歷史中,韋伯也是時隔八年才」被自殺「的。

另外,在影片後半部份,不單單是觀眾對男主的性命安全已基本無憂,連故事懸念也所剩無幾,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故事的結局已經註定。雖然對韋伯內心黑暗面(如缺乏自控力的撒氣)的描寫增加了人物立體感和真實感,對家庭情況的展現又拓廣了視角,但也讓主線(孤膽記者對」黑暗同盟「的鬥爭)顯得愈加無力和無趣,導致後半部份出彩的段落幾乎只留下演講和片尾那觸目驚心的字幕說明了。

假如本片能在同業新聞工作者對韋伯的惡意打壓誹謗和韋伯」被自殺「之前的細節投入更多筆墨的話,後半段的張力也許不至塌縮得這樣快罷?



最後再來隨便聊幾句《殺死信使》在內容上的意義,也即為何震撼人心吧。

本片描述的真實事件牽涉到的人和事物十分龐雜:新聞工作者的職業操守、美國八十年代的古柯鹼氾濫、聯邦政府的陰謀論、冷戰中的國家安全問題、言論自由的真實性、大眾傳媒和公眾歪曲事實的能力、」群氓「非理性的公共暴力、有色人種與少數族裔問題......數不勝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關於古柯鹼毒品氾濫,推薦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的新片《性本惡》,裡面有對嬉皮士的具體描寫,以及對濫用毒品的7、80年代美國社會的生動展現。

陰謀論的電影並不少見,但本片是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甚至不少細節也與實際相符,這的確大大加強了影片的力量。

冷戰早已結束,也不是重點。種族(甚至懷疑政府要有計劃地用毒品實現種族滅絕)問題在美國也是至今難以解開的心結,新片《塞爾瑪》通過回顧1965年馬丁·路德·金的」塞爾瑪遊行「也再次炒熱了這一話題。

影片中以《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為代表的新聞媒體以同行身份惡意打壓加里·韋伯的做法之所以能得逞,與現代社會資訊化的特點密不可分。在良莠不齊、鋪天蓋地的資訊流轟炸下,大眾對特定新聞的注意力難以長時間保持,經常是左耳進右耳出,並且大眾對知名人物的吹捧和抨擊都會被無限放大,謊言重複一百次也就成了真理。同業媒體抓住韋伯在個人生活上的把柄,持續誹謗後就轉移了公眾注意力,大眾在執著於評判記者個人素養的同時,自然就將事件的重點拋諸腦後,從而這則驚天醜聞也就得以漸漸淡出視線。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當中情局終於承認事實,公佈解密文件之時,恰逢柯林頓總統與萊溫斯基緋聞被揭露。公眾對關乎自身及後代生存權的」政府與毒販勾結讓毒品危害國內百姓「這一事件反而漠不關心,卻熱衷於對與自己相距十萬八千裡的總統緋聞趨之若鶩,都是現代傳媒一味迎合低俗口味惹的禍啊!

與此題材相關的新片推薦《消失的愛人》《夜行者》,極佳。


最後想說的是,從古至今,政府與個人作惡的成本一直都較低,而行善舉則是舉步維艱。這點即使在高度發達的」民主國家楷模「美利堅合眾國也不例外。但是,社會要想真正進步,還需要堅貞不屈的理想主義者的犧牲,有更多這樣的人,社會前進的腳步就邁得越大。加里·韋伯的犧牲我們不會忘記,朱利安·阿桑奇和愛德華·斯諾登則是新時代的先驅。

(這裡再推薦大家看一看《第四公民》,作為公民真的不可不看!)

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這句透徹心扉的箴言能早日成為謬誤。


最後的最後,請讓我以片中加里·韋伯演技時的話作結:

I thought my job was to tell the public the truth, the facts; pretty or not, and let the publishing of those facts make a difference in how people look at things, at themselves, and at what they stand for... That's shame on me. This is the only thing I ever wanted to do.
「我的工作是將真相公諸於世,陳述事實,不管是美麗的或醜陋的,就讓這些事實的發表去改變人們的觀點,怎麼看自己和自己代表什麼,說起來真是可恥,這是我唯一想做的事。」



【版權所有 禁止轉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