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黃飛鴻--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黄飞鸿/黄飞鸿之壮志凌云/武状元黄飞鸿

7.2 / 19,170人    134分鐘 | Germany:95分鐘 (cut version) | USA:99分鐘 (cut version)

導演: 徐克
編劇: 徐克 阮繼志
演員: 李連杰 元彪 關之琳 張學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桑卡卡夫

2015-02-15 19:22:11

我看《黃飛鴻》——時代剪影與民族根性


大概是文化太過早熟的關係,中原華夏五千年歷史讀下來,令人扼腕嘆息處不少,讓人眼前一亮的驚喜卻委實不多。整個國家、整個民族,像是按照早已寫就的劇本,按部就班的走出一條平平無奇的直線。
所以亂世出英豪,只有禮崩樂壞的時代,才能出那麼幾個不循規蹈矩,卻創下不世功業的人。而所謂之「俠」,也常常誕生於這個時代。君不見金庸小說中,無論是郭靖、楊過也好,張無忌、袁承志也罷,無不是是生活在國破之際,存亡之秋。
但中華歷史和的儒家倫理慣性之大,偶爾波瀾壯闊一番,也很快平息下來,繼續死水無波的天地君親師下去。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除了留下史書一章「遊俠列傳」,便也無跡可尋。只有船堅火利的歐洲列強,用大炮轟出一個「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所有舊的東西被打碎重新糅合,每個有識之士都在重新定位著自己和這個民族在世界上的位置。工業革命和思想啟蒙同時在這片古老大地上龍捲風一般呼嘯而過。雖然沒能在短期內改變中國被人魚肉的羸弱,至少孕育出了一整個人才輩出的中國近現代史。
這樣的大時代,按理說可以誕生多少文藝作品,用來梳理回顧也好,借鑑學習也罷,都大有文章可做。但限於意識形態之爭,這段並不太久遠的歷史又有了太多不可明說之事,不辨對錯之爭。所以無論文學創作還是影視改編,都頗有掣肘。《走向共和》的前車之鑑還在,後來者更加謹小慎微,所以到今天,這段歷史慢慢竟被文藝主流所遺忘。
其實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兩岸三地對這個時期的描寫,都很是出過一些精品。其中筆者最喜歡的,還是徐克的《黃飛鴻》系列。
在拍攝東西方文化碰撞題材上,香港導演無疑具有獨到的優勢。百年開埠,華洋混雜,在這裡,傳統與現代的拉鋸比中國任何一個地方都要強烈得多,也要早得多。
實際上,簡單的一句文化碰撞,遠遠不能概述「黃飛鴻」系列的真髓。就像電影的英文名——「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中國往事。整個黃飛鴻系列,特別是李連杰所主演的前三部之所已經典,在於電影全方位展示了一個支離破碎和萬象更新的時代里,各階層中國人的生活剪影與精神根性。
作為主角的黃飛鴻,雖然是武夫,但卻是一代宗師做派,舉手投足沉著儒雅,處變不驚,兼之醫術精通,允文允武,正是中國傳統士大夫階層的代表。巨變到來,他們是最先受到衝擊的那群人。數千年的倫理道德在堅船利炮面前化為齏粉,老大帝國的迷夢一朝而碎。但他們卻也是最先覺醒的一群。從林則徐到魏源,再到同治中興一幫重臣,圖變之思開始在上層蔓延,直至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乃至辛亥革命,雖然他們本身作為一個過時的舊階級被掃入了歷史的故紙堆,但開風氣之先、思救國之始的功勞,卻是無法磨滅的。
正如那個時代的士大夫階層一樣,電影中的黃飛鴻也經過了思想轉化的過程。一開始的他是保守的,甚至不無頑固。但隨著敘事的開展,他一方面為留學歸來的十三姨所感化,一方面被中國積貧積弱的不爭現狀所震驚,開始心向變革。這樣一來,儒家或者說中國文化身上那種因循守舊、一成不變的盔甲就出現了裂痕——要知道,儒家所推崇的,正是祖宗成法不可易,聖賢之言不可違。
當然,作為傳統中國人的黃飛鴻,在大時代中也有著他個人的侷限性。對待殘破的國家和羸弱的國民,他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卻無法尋找到救國救民的法子。醫術救不醒國人,拳腳更打不醒國人,他只能眾人皆醉我獨醒,退到家鄉獨善其身。
而十三姨和牙擦蘇等人,代表的是另一種中國人。他們全盤接受西化,卻與這個古老國家顯得格格不入,反而自己也成為了某些激進愛國分子的革命對象。他們的那一套不能拯救這個病入膏肓的垂老帝國,只能去證明,所謂華夏禮儀之邦、皇天后土之地,距離世界,已經有了多麼令人恐懼和絕望的距離。
剩下諸形諸色的各色人等,無不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階級、階層代表性。他們之中,既有以反派出場卻令人心生同情的,如嚴振東、納蘭元述,也有道貌岸然卻心懷鬼胎的,如一干白蓮教與義和團。亂世顯亂象,眾生你方唱罷我登場,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各的鬼胎。
嚴振東帶有舊秩序的隱喻——拳腳過人、武勇無敵。但在這個變幻的時代,他的那一套已經過時,所以他只有兩個選擇,要嘛貧困潦倒英雄末路,要嘛犬附惡徒助紂為虐。他的死是自作自受,卻也是一場命數的悲劇。拳腳永遠無法低過槍炮,而他,不過是一個錯誤的時代中的悲情英雄。
而納蘭元述則更加充滿著古希臘式的悲情色彩。他武藝不凡、又學貫東西,原本應該是這場大變革中最菁英和最有用的人才。但他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也無法背棄自己所代表的滿洲貴族的利益,所以哪怕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無法阻擋歷史的潮流,哪怕他對黃飛鴻早有英雄相惜的情分,還是不得束佈成棍,以卵擊石般的迎來自己宿命般的死亡。
如果說這兩種人是因為頑固、守舊而成為變革阻力的話,那麼白蓮教、義和團一類人,就更加體現出中國人愚昧無知的劣根性來。愚昧的人最容易被煽動,哪管那個在台上慷慨激昂、刀槍不入的教主、壇主或是其他什麼人,肚子裡抱著什麼野心和黑心。一代又一代草民山呼萬歲成為炮灰,用鮮血枯骨堆砌出一將功成……
「治人容易,治國卻難」,時至今日,中國人尚且民智未開,遑論百年之前。其實不止是白蓮教與義和團,一個個見死不救的市儈小民,一堆堆不分黑白的圍觀群眾,一群群點讚叫好的「自乾五」……怪不得陸皓東萬念俱灰,這百年以來,哪怕有了辛亥炮響,有了天安門城樓的振臂一呼,可事到如今,又何曾變了模樣?
更加上不了檯面的,便是趙天霸與沙河幫之流。他們一個是地痞土霸,一個是買辦漢奸,前者不論誰坐江山、誰得天下,永遠是欺行霸市耀武揚威。後者則巴不得內憂外患,才能大發國難之財。但這些人不過跳樑小丑、肌膚之瘡,真正讓這個國家迷路的,卻不可能是他們。
所以黃飛鴻明白,百年來的有識之士也明白,中國首要,在開民智。且看黃飛鴻一番話語:
「李大人,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剛才天炮一響,如果沒有天燈擋槍的話,勝負歸誰,還沒人知道。現在金牌在我黃某的手中,並非我贏了;大人為了大顯我民神威而舉辦的這場獅王大賽,死傷這麼多人,在世人眼裡,我們都輸了。依小民之見,我們不只要練武強身,以抗外敵;更重要的是廣開民智,智武合一,這才是國富民強之路。 區區一塊牌子,能否改變國運,還請李大人三思。這金牌,就留給您做紀念吧,告辭了!」
雖然不無說教,但整個《黃飛鴻》系列之精髓,盡在於此。
看懂了這些,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去年新上映的《黃飛鴻之英雄有夢》為人詬病,甚至一文不名。
說是少年黃飛鴻,但其實彭於晏的年紀比當年初飾黃飛鴻的李連杰還要大上兩歲,但偏偏劇中的他卻像個毛頭小子,哪有一派宗師的架勢?說到底,這不過是「阿飛」為主角的一個三流黑幫故事,雖然最後彭換上了李連杰版黃飛鴻的經典扮相,可如果將故事主角換上另外一個名字,也絲毫不影響敘事的進程。再加上動作既虛華難看,主題亦空洞無趣,唯一剩下的看點只有男明星的賣肉和女明星的秀臉,自會寡然無味。
而回想李連杰,雖然當年還有些青澀,但那份稍帶羞澀的表演,正配合了黃飛鴻的宗師風範和君子氣度,再加上他不苟言笑中不時爆發的冷幽默和極其華麗的動作風格,讓黃飛鴻成為他演藝生涯中最為經典的角色,也讓「黃飛鴻」成為中國螢幕上最後一個偉大的傳統英雄形象。
徐克拋出了許許多多的問題,卻沒有給出行之有效的答案。黃飛鴻保住了革命的星火,可革命後的中國依舊亂象叢生,又要何去何從?他提出了開民智的訴求,但統治階級如何捨得放權,啟蒙怎樣執行?他打跑了裝神弄鬼的邪教,但一代代以愛國為名的憤青們依舊熱血上腦,邪端亂教依舊橫行,僵局如何破?徐克不管那麼多,佛山無影腳下從無三合之敵, 正義者恆勝,不義者必斃,他用這樣充滿浪漫主義和英雄主義的簡單手法,解決了電影中的矛盾與戲劇衝突,卻也留下了一個個問題,讓人思考,讓人深省。
黃飛鴻系列最為精彩的第一到第三部,拍攝於1991年至1993年之間,而那段時間,正是徐克才氣最為外露,也是創作慾望和藝術野心最為旺盛的時候,也是大陸和香港剛剛和即將迎來重大事件的時候,徐老怪在電影中加入了多少對現實的隱喻和期許,或許只有他自己才說得清楚。當然,我們也無法否認,整個系列都充斥著香港電影的一些通病——對歷史和地理細節的不尊重,刻意無厘頭情節的喧賓奪主和部份配角的過於扁平化。但那時的香港電影,卻比現在的華語大片多了些恣意揮灑的奔放,和不拘一格的氣象,孰優孰略,就見仁見智了。
現在徐克醉心於電影技術創新,意圖將華語電影特效水平向好萊塢靠攏。這樣的徐老怪自然也十分重要和值得敬重,但我們卻依然更懷念那個童心未泯、天馬行空、妙筆天成的他。
就像,我們更懷念那個白衣勝雪、翩若游龍的黃飛鴻。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