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非法正義--The Road To Perdition

毁灭之路/末路骄阳/非法正义

7.7 / 284,674人    117分鐘

導演: 山姆曼德斯
編劇: Max Allan Collins Patrick Marber
演員: 湯姆漢克斯 泰勒賀啟林 保羅紐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好娃

2015-01-15 22:18:56

毀滅性創造(2006-07-31 )


昨天我聽了著名經濟學者胡鞍鋼的講座,題目包含一個詞叫「創造性摧毀」,今天我看了一部比較有名的電影《毀滅之路》,讓我覺得一個男人的人生實在是毀滅性創造的過程。

說一個演員是偉大的演員,並不是說他的人格有多麼偉大,而是說表演在他眼裡一定是門藝術,而且他有信心自己是能把握一些我們不太懂的東西。湯姆.漢克斯演繹了不少感人的角色,對於眾人,有一些可能更能代表他的成就,如阿甘,但對我來說,我願意全心全意地把自己當作他本人去感受他的作品,我想在他眼裡,每一個角色都是好的,我是說非常有意義。他體驗到的應該是一個個人的人生,最終歸於對一個完整的社會的人的理解,不管是成功的抑或是壞事做盡的又或是悲慘的還是什麼風味的,根本不重要,也許是平淡的可能更為準確。

這部電影講的是他主演的主人公和兒子逃亡並復仇的故事,因此恰好採取了兒子的視角,從親情的角度告訴我們對一個人進行價值判斷是多麼狹隘的一件事情,因為這個世界上本是沒有什麼絕對善惡標準的,在我看來,這就是藝術對於歷史學的終極諷刺,馬克思深沉地講:「只有一門科學,就是歷史學。」以前聽起來是多麼感人,現在似乎覺得也許很多研究的不必要性恰恰就是我們對現世的感觸不夠深的緣故,不由再次想起哈佛大學前校長的那句話:「所有大學的使命就是傳承人文精神。」

父親是個殺手,當兒子看到他們殺人以後,黑社會中有人要殺他孩子滅口,然而兒子倖免於難,殺手的妻子和另一個兒子卻悲慘地死掉,殺手很厲害,最終殺掉了該殺的人。這也讓我想到這個世界有太多厲害的人,只是他們選擇過著平靜的生活而不願意顯山露水罷了,當均衡被無情地打破時,系統的自由能便一瀉而出,不可抵擋。大概事情都結束了,而事實上我們都知道殺人要死了,這種對戲劇性的熟悉程度也經常讓影迷們無法徹底地融入故事的精彩,只好打個折扣欣賞——殺手死了,看到兒子手裡的槍,他最後說了幾個詞;「I』m sorry, I』m sorry.」兒子沒有殺人,他扣的扳機,但他不願意兒子手裡拿著槍這種玩火的東西,他不願意兒子是個殺手。

兒子結尾的話是用來首尾照應和畫龍點睛的,在海邊,兒子談到對父親的體驗:「when people ask me if Michael sullivan was a good man or if there was just no good in him at all, and I always give the same answer, I just tell them :』He was my father.』」我們還能說什麼呢,主人公無疑是個普通的有專業才華的人,他在社會這張大網中,沒什麼選擇,但對於家人,他可以把命搭上,我們對這樣一個人還有什麼要求?還能怎麼評價他?我們只能去感悟說男人都是走向毀滅的,所有的成功和失敗都是血與淚的混濁,這也是兒子年齡越大越能感受父親能量的原因,兒子也會老去,在做了很多不願意做的毀滅性的「壞事」後,也會無奈地將光榮與夢想拋開,乖乖走向毀滅,但最後,結果一定是一個男人的「誕生」,所以像我這樣一個好人其實大可不必擔憂一輩子做些違心的事情,死了以後,定是重生。從這種道理講,每個人都是耶穌,死而復生。

除了對男人的感悟和解除了一個一直困在腦中的陰霾(不能求得皆大歡喜的完滿而必須抉擇的辛苦)之外,另外,我想到83版射鵰裡面穆念慈對快死的楊康說的那句話,大體是這樣:不管你做過些什麼,你有多壞,你對我真的很好。這句話經常在我腦海出現,原因是我不知道對我來講,到底哪個價值觀更重重要?到底家人有多重要?到底愛人多重要?我想答案是在過程中的,選什麼就是什麼,關鍵是自己能在哪裡找到自己的安靜的小房間。每個人都不同,從另一個角度講,我是膽小的人,害怕面對選擇,於是往往斷了退路,喪失選擇的資格,這樣就沒得選,走得也踏實而瀟灑,比如我相信自己不是一個在家中找到「交流」的人,所以一定做的不如「楊康」好,不如不成立家庭也好。然而這樣的人生又是不完整的,也許這就是老天對我的懲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