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公元1874

2015-01-12 18:45:19

父權的消解與存亡


文/公元1874

比起《亡命地中海》,我更喜歡這部電影的英文名《The Two Faces of January》。之前的譯名叫《一月迷情》,很有詩意,也很有逼格;亡命之後,讓我立刻想到的就是《亡命天涯》。但其實這部電影不是那種走爆裂路線的動作大片,濃郁的歐洲文藝氣質,讓這部電影的「亡命」,其實帶著浪漫而憂鬱的調調。

電影根據美國著名小說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同名小說改編,故事講述一對藝術家夫婦前往希臘旅遊,在一個小混混導遊的帶領下游歷希臘風光,但隨著酒店一具屍體的出現,夫婦的真面目也逐漸暴露……我所寫的這個劇情簡介本身沒有什麼錯,但觀眾如果看了電影,觀感可能截然不同。這也是影片有趣的地方:Two Faces真的是兩面,兩種角度看電影的故事,更是兩種角度去看電影裡的幾位主角。

影片聚焦在上世紀60年代,維果·莫騰森與克斯汀·鄧斯特飾演這對藝術家夫婦。維果·莫騰森那種憂鬱而迷人的氣質想必看過其作品的觀眾都會明白,飾演這個角色真是再合適不過。故事本身沒什麼太難猜測的,而且作為一部懸疑電影,劇透真相和結局顯得不那麼道德,因此我要說的,則是這個角色本身的意義。

60年代的中產階級應該是什麼樣子?可能就像電影裡的維果·莫騰森那樣。穿著米色的名牌西裝,提著皮質箱子,抽著捲菸,舉手投足優雅迷人,就連箱子裡也一直帶著海明威的書,教養良好,談吐不凡。最重要的是,似乎這樣的男人永遠不缺錢,他能拿到自己想拿到的一切東西,掌控自己想掌控的一切事情。

但是,這樣的人卻是「Two Face」,他有著兩面性,表面看到的這一切,只是精心偽裝後的產物;而真實的一面卻令人髮指——他偽造了一個油田的開發項目,欺騙了許多人來出錢,而後卷錢跑路,令很多人傾家蕩產。有受害者雇用私家偵探來找他,他竟然還把對方給殺掉了,沾血之後,他也就變得愈發的瘋狂,那層精心營造起來的中產階級模樣,也就開始漸漸分崩離析,直至徹底從Two Face變成 One Face。最後一幕,他終於誠懇地面對了自己,不過一切都已經晚了。

《亡命地中海》裡的感情線索是比較複雜的。維果·莫騰森與克斯汀·鄧斯特的確是有感情的,所以她才願意和他一起背井離鄉;克斯汀·鄧斯特與小導遊之間也有著一種曖昧情愫,不會是愛情,但卻是一種她內心想脫離這種擔驚受怕的現狀的投射,而小導遊則是給了她改變目前糟糕生活處境的一條路。而影片後半段著重體現的,則是維果·莫騰森和小導遊之間的感情。這種感情不是基情,更像是一種父子關係,這種包含著強烈反叛、不合作的父子情緒,在安檢那一場戲體現得尤為明顯。小導遊對著這位中產階級的中年男人有一種「父親」式的仰望,他優雅而精緻的生活是他所嚮往的,那也是「兒子」對父親的一種崇拜;但這種崇拜卻很快隨著他對其的了解而煙消雲散,這也是「兒子」成長過程里對父親的去神化過程。

至於最後那遺憾的結局,更像是人對於自己人生里所有缺失無法重來的一種愧疚與悔恨。他們在互相欺騙,彼此隱瞞,彼此傷害,這三個人最終有的失去了生命,有的失去了摯愛,而有的則失去了對「父親」的幻想。雖然未必主創團隊想得有那麼多,但我真的會把這部電影,看成是對於父權的消解。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