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大法官--The Judge

法官老爹/辩父律师(港)/大法官(台)

7.4 / 201,336人    141分鐘

導演: 大衛多布金
編劇: 尼克史堅克
演員: 小勞勃道尼 薇拉法蜜嘉 勞勃杜瓦 比利鮑伯松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woodchild

2015-01-07 09:43:22

差點成為經典


本來這個故事範本是極好的,可是為什麼反響不是極好的?那麼問題來了

以下是我的觀影心路歷程

影片一開始就明確的拋出兩個期待,但故事講著講著就...
1鏡頭開始於一場庭審的間歇,顯然主角眼下事業面臨一場挑戰,面對對方律師的緊逼,主角到底該做出怎樣的選擇呢?這位一打眼就是勝率超過95%的鑽石排位級律師,這一次,他會再次擊敗對手,順利五殺超神嗎?他將會以怎樣凌厲瀟灑,妙語連珠的方式將對方律師斬下馬?對於主角工作方面的懸而未決,這讓新老觀眾都能充滿期待

2鏡頭隨後有序地簡要介紹了主角標準中產生活的各種中年危機,包括他對女兒說,他當自己的父親已經死了,以及妻子對他因工作忽略家庭的各種抱怨。這個事業有成,為人父的男人,社會中堅力量,為何這般形容自己的父親?那麼是他父親的問題還是他的性格缺陷?童年不幸?..他面對都市白領們都會面臨的事業與家庭之間的平衡取捨,又有哪些一舉兩得的辦法呢?又會在故事結尾挖掘出哪些人生真諦呢?對於主角生活方面的懸而未決。也讓新老觀眾充滿期待。

換句話說,編劇的這番謀篇佈局本來是成功地令觀眾找到了感覺,找到了依託於通過這部影片來得到一次精神洗禮,心靈回歸,情感宣洩的感覺。(此時作為觀眾的我,表情中流露出終於盼來像《氣像人》《成為弗林》一樣親情加勵志加好片時的喜悅)

接下來故事就可以很順理成章的展開,通過一場事件來解決所有矛盾點,回到自己的生活,解決一切矛盾,化解父子之間的矛盾,化解處於邊緣的婚姻危機,找回作為一名律師的深刻意義。做出一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舉動,令開頭那場庭審畫上圓滿句號。觀畢,處於本階級的觀眾將為此感同身受,引起對自身的反思:在自己事業有成的人生中,為什麼還會冒出這樣那樣的losing control?為什麼總是太多關注贏?為什麼在追求贏的過程中會輸掉更多?之類的反思、觀眾每每看到這兒時,由於受美帝電影產生的思維慣性,觀眾心裡往往期待的其實是四個字:受益匪淺。

編劇的巧妙之處在於對父親角色的設定,從職業到性格,一個同行業的父親,更容易以身示範地幫助他找到身為律師的職業使命感,從如何看待法律引申到如何看待公正公義,從工作意義到人生意義。那麼這樣的結構中,編劇既可以設計二人在生活中的性格衝突,又可以設計二人在工作上的觀點衝突,矛盾越多,製造意義的機會越多,編劇可以說擁有了極大的發揮空間,可以說想不震撼死你都難。

更為巧妙的是核心故事的設計,身為大法官的父親背上了謀殺罪名,捍衛法律的人這次犯了法,坐在審判台上的人這次接受審判,這是多麼有戲劇性的故事題材,這是多麼難得的好故事,在展開兒子拯救父親的這一故事主線發展的過程中,對於法律,公正,道德等概念的深挖皆提供了充分的發揮空間和延伸方向,從而對於展開兒子讀懂父親的過程。


但是這部影片為什麼沒有體現出該有的張力呢?或者說,當你看到哪裡時,那份一開始對它充滿「受益匪淺」的期待落空了呢。總的來說,謀篇佈局,構思,立意上的功課已經做的很標準,並且在標準之上還有與時俱進的花樣-----當下無厘頭風格的支線亂倫任務。但是失敗的主要原因,我認為,最關鍵在於,

1編劇多線作戰導致最終爛尾(吾單三路,爾等打野)就像是dota里玩一個大前期類型的英雄,最忌諱的是過於自信,如果在前中期風光無限,各種浪,人頭雖多,但送的也不少,那麼越到後期各種問題各種暴露,越來越無力。在開始時給觀眾培養的期待感在故事展開的過程中一一散盡,開頭的主要大鋪墊在結尾都沒了下文或不了了之或草草收場,這都是自作聰明所導致的,比如開篇主角面臨的那場庭審結果不了了之,或許因為編劇自信的認為:「故事寫到這份,後來的這場庭審及結果才是爾等應該關心的,前面的事兒結果咋樣已經無關緊要」 ,而恰恰忽略了後來這場庭審的出現是為找回父子情,找回職業使命感而服務,從而給主角之前的工作和生活各種矛盾一個明確答覆,至少應該有這麼一個鏡頭。不然你鋪墊它幹嘛。

以及主角開篇時面臨的婚姻危機,也完全沒了下文,轉而發展了一段舊情復燃的新感情取而代之,讓開篇布下的包袱與之後的故事結果之間存在突兀。

另外本來為了迎合時代元素而設計出的一段啼笑皆非的亂倫支線劇情,也像本片的配樂師一樣,頻繁出現在錯誤的位置,當「親子鑑定」結果被安排在結尾時,恰恰打擾了結尾凝聚情感力度的感人效果,可以說這裡看得出,編劇是各方面元素都想來一點,結果是當它們撞到一起時又沒本事掰得開,導致誰也沒成全誰。

2導演對故事情感收放的把握力不夠,情緒點打得不准,衝擊力不強,稀鬆而分散,細節雕工不足。於是不但沒能彌補劇本的不足,反而讓劇本的失敗更明顯。最明顯的是結尾部份被拆分成了兩個場景,

第一個場景是陪父親垂釣,這個橋段對兒時父子釣魚經歷的呼應是很標準的套路,但情感帶入十分不強,讓觀眾看到這個場景以後沒有強烈的情感衝擊,潸然淚下。因為導演對兒時父子垂釣這個事件的內容設計不夠細緻和豐富,可以把這個垂釣情節在之前鋪墊得詳細一些,製造一點緊張度,比如把兒時父子垂釣的事件設計成一個並不十分圓滿的經歷,最終不歡而散,結果成了二人未圓滿完成的心願之一。現在兒子通過父親入獄的事件之後,情感得到回歸,二人有機會坐下來完成這個心願,但戲劇性的是,這件小事卻作為了能夠與父親彌補溝通的最後一件事。這種「子欲孝而親不在,表達親情不能等待」的情感張力將強烈轟擊觀眾的情緒,產生共鳴,關注淚目。

第二個場景是在葬禮後兄弟二人的話別,哥哥因為主角的錯誤而失去了成為球星的機會,這個事件在影片中以不同的角度反覆被提起,而弟弟一直對此持不表態、沒印象的表情,這仍然是埋下了包袱,而此時需要在這個場景中爆發出之前積蓄全部的情感力量,就是回歸主題的大立意,親情高過一切之類的詮釋,這份愧疚或許是由主角正面表達,或許是由哥哥的一句簡單的話來側面表達,比如這樣的對白
哥哥:「嘿,小子,我知道你又要開溜了...(幾秒沉默的對視)
    「聽著,我知道你一直為那次車禍,,」
    「不管什麼時候,你知道我沒責怪過你,你知道,這就是人生」(真實地流露影片中大哥憨厚平凡的人生觀)
而弟弟對此依然是那副玩世不恭,雅痞,冷酷范兒,只是敷衍地點點頭,瀟灑走了出去(鏡頭接主角帶著墨鏡在門外的場景),但主角應該突然駐足在公路上,做出百感交集、複雜、若有所思,成年男人的表情,不流露絲毫悔過與傷感,卻又勝過所有眼淚給觀眾帶來的情感衝擊,觀眾在想,浪子雖然沒有回頭,但他已經不再是那個浪子。
而不是如影片所示,肆無忌憚地邁著步走遠。


3倒霉的唐尼。如果這部電影的表達效果是如同期待的,那麼唐尼的演技反而顯得別具特色,現在,倒讓很多人把唐尼的演技歸結到了電影不足之處的一個關鍵點,什麼唐尼還是演鋼鐵人更合適之類的言論,這不太合適。

4有很多電影的編劇和導演是存在較大瑕疵的,但是由於配樂在情感上製造的效果過於催淚而讓電影同樣不明不白地成為了經典,顯然這種最敷衍的成功方式不屬於這部電影,配樂師這位最後的拯救者竟然也是個不爭氣的選手,終於選了一首獨立歌手的好作品holoence(這不是一首新歌),竟然兩次都用錯了地方,而這部勵志套路十分「復古」的影片在配樂上卻缺乏一個主題動機來貫穿整部影片(比如《當幸福來敲門》中時而浮現的配樂主題動機)


5老套的感人橋段的使用頻率令人髮指,齣戲感極強,甚至不時讓觀眾以為自己是楚門,比如這段對話
「是你」 ,
「什麼?」
 「你之前問我誰是我認識的最優秀的律師,是你」
其實類似於這樣的已經被許多電影用濫的親情橋段用一次還好。本片竟屢試不爽地使用。

6最牽動人心的是主線故事的結局,不是父親到底死沒死,而是到底是怎麼死的,是背負罪名而死,還是因為兇手另有其人洗脫了罪名,保持著正義的形象而死
眼前這個版本,和優秀作品相比存在差距,編劇處理得不夠高明和深刻,有些模稜兩可,委曲求全,明顯能感到編劇的進退維谷,敷衍了事。

我作為觀眾,則更期待兇手另有其人這樣的一種結局,電影反覆給死者母親的表情、反應一些特寫,而且對死者母親的行為設計上,留有較大的做文章的空間,或許編劇考慮到兇手另有其人的一種結局。比如死者死於醉酒的意外,自己滾落懸崖,而大法官當時恰好驅車在死者事發地點附近撞在樹上,被撞暈,死者的母親為了栽贓報復大法官,把血塗在大法官的車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