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車神塞納--Senna

永远的车神/车神洗拿(台)/塞纳

8.5 / 75,730人    106分鐘 | Japan:162分鐘

導演: 阿西夫卡帕迪亞
編劇: Manish Pandey
演員: Ayrton Senna Alain Prost Frank Williams Ron Dennis Viviane Senna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Wayne.Senna

2015-01-02 08:00:02

直面人性的弱點——2014年最後一篇影評,雜談《永遠的車神》


寫在前面
      這是第一個在家外度過的元旦,也是第一個獨自一人將要跨過的年關。無月之夜,在電腦里翻出了2個月前下好的未刪減完整版《永遠的車神》 ,默默地盯著字幕,看著Ayrton生前的朋友、家人和宿敵在時過境遷後的2009、2010年緬懷斯人,唏噓,無奈164分鐘的影片還是太短,短得讓人無法來得及回憶Ayrton身前的點點滴滴,短得讓人來不及再次在腦海中浮現1994年那個黑色星期一發生的一切,短得讓人嘆息,嘆息這20年來車神之魂在賽場上庇佑著所有的新一代車手們,20年,無一人喪身賽道,只因一人在6秒內倉促離開了人世。
      我沒有看過Ayrton·Senna的任何一場直播,94年,他已經逝世,20年來,每年5月1日祖國的各處都沉浸在勞動節的歡樂中,可幾乎沒人記得1994年的那個黑色星期一,沒人記得那個被廢除的伊莫拉賽道,沒人記得那個名叫「坦布雷羅」的彎角。05年開始,我接觸到了F1,接觸到了舒馬赫,當然,從一群人的口中總是會聽到兩個人名:Ayrton·Senna,Alain·Prost。這兩個人總是被放在一起談論。「舒馬赫呢?」「舒馬赫那時還沒有開始職業生涯。」他們這樣給我解釋。05年,CCTV5還擁有F1的轉播權,也就是從那時開始,連電腦都還沒摸索清楚的我開始在網上搜索有關Ayrton和Prost的一切錄像、視訊,在模糊的攝影畫面中,我依稀記得解說員有西班牙人,有日本人,也有講英語的。那時的錄像沒有字幕,螢幕上出現頻率最多的兩個英語名字成為了我幼年時期最先學會的非常用英文名——Ayrton·Senna和Alain·Prost。
      《永遠的車神》摘得了2010年聖丹斯電影節的最佳影片獎,也成為了世界所有電影節唯一一部贏得最佳影片獎的紀錄片。有人說這是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把過去許多紀錄片用過的錄像再次拼湊在一起,組成了這樣一部平庸地再現Senna一生的影片。對這種評論許多比我更有發言權的、親眼目睹過Senna傳奇一生的老車迷們給出了否定的答案,164分鐘的完整版里,導演和攝製組花費了4年的時間,走訪了包括羅恩·丹尼斯(邁凱倫前總經理,經歷、見證了Prost和Senna所有恩怨的人之一)Niki·Lauda(上世紀最偉大的F1車手之一,三冠王) 甚至是Prost(法國著名F1車手,Senna的隊友,四冠王)本人在內的20餘人,並收錄了珍貴的採訪視訊。這些珍貴而獨一無二採訪視訊的價值,已經足以超過過去所有關於Ayrton·Senna的紀錄片和回憶視訊了,不得不說,是一部貨真價實的誠意之作。最關鍵的一點在於,《永遠的車神》一改過去紀錄片沉悶冗長的節奏,結合著安東尼奧·平托磅礴大氣的配樂,讓164分鐘的影片毫無尿點。故事不再是對Senna一生的簡單回顧,影片亦不再是一部單純的紀錄片,不再是一個對Senna表示崇敬的歌功頌德的影片,攝製組們客觀地再現還原了他傳奇的生涯,並且進一步對他的人格和品質進行了探討。一個關於速度、激情、競爭和勇氣的車手故事,最終歸結到了一個關鍵詞上——人性的弱點。
Episode Ⅰ:入道
      影片的開頭,雜店密佈的鏡頭下,青澀的Senna一步步走進,畫外音是他那極具特色的帶有葡萄牙口音的蹩腳英文:」1978年,我來到歐洲,代表巴西參加卡丁車世錦賽……「片頭看似簡單,其實卻和結尾處形成迴環,這種在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手法,用在影片中卻產生了奇特的效果,暫且不談。標題顯過,正片開始,164分鐘內,他短暫的七年職業生涯被壓縮在了不到三個小時的影片中,許多知名且優秀的比賽自然而然地無法得到完整的呈現。不過,這部影片根本也就沒把重心放在再現他賽場上的英勇和偉大上,3個小時內,我們看見了一個熟悉的駕術一流的Senna,更看見了賽場外、他人眼中另一個不常見的Senna。
      Senna職業生涯的第一年十分順利,從托勒曼到蓮花,再從蓮花來到邁凱倫,三級跳十分順利。」塞納現象「,」雨戰之王「,稱號暗示著年輕的巴西人今後將會有怎樣的前程,但是暗示的只是強大和輝煌,卻沒有想到、提到這樣一名南美車手在未來歲月種可能遭遇的種種挫折,包括歧視、排擠、暗箱、賽場內外的爾虞我詐,以及他很晚才意識到的危險和死亡。Senna是一名有神論者,他相信真神,更相信某種超自然的力量會給予他獨特的力量和庇護,因而具有的是一種常人無法理解的勇氣和自信,這不是莽夫之勇,而是智慧之力。雨戰,上世紀車手們的夢魘,其退賽率和出事機率之高遠非現在所能比擬,最優秀的車手們也往往降低車速,保全自身,而Senna卻敢於藉助雨戰時眾人的畏懼而拉大自己和他人的差距,他往往能保持極高的速度,在入彎時保持垂角入網,很晚才點住剎車,讓車體甩尾過彎,車尾常常離防護欄只有幾英吋的距離。
      這份勇氣讓Senna不斷地贏得分站冠軍,而彷彿真如神助一般,他從未發生大型事故或者受傷,這種幸運再後來看來並不一定是件好事,因為在我看來,正是Senna早年的好運氣助長了他內心的自信和對於真神庇護的信仰,他越來越快,越來越渴望勝利,而這並非益事。當人求勝之心過切,必招致與勝相對之失敗乃至禍患。
      Senna進入F1的第二年,來到了當時如日中天的邁凱倫。邁凱倫擁有當時的」三個最佳「:最好的經理(羅恩·丹尼斯),最好的賽車(邁凱倫P180),最好的車手(Alain·Prost和Niki·Lauda) ,稱霸賽場6年有餘。作為新人,一個極快的新人,」一個極快而且不怕死「的新人,Senna的到來給邁凱倫帶來了獲得下一年冠軍的希望,同時也給全隊帶來了一份新的擔憂。兩年過去,Senna入道,走上成神之路。
Episode Ⅱ :鏖戰
      二十世紀時,每一個F1的傳奇故事都會由兩個人組成,這兩個人絕對是賽場上的宿敵,賽場下的好友,其中最著名的兩個對手便是」最勇敢車手「Niki·Lauda和他的好兄弟詹姆士·Hunt(還記得去年的影片《極速風流》麼……)。談及Senna的生涯,絕對不能避開Alain·Prost不談,在164分鐘的影片中,Prost出現在鏡頭中的時間只比Senna少了3分鐘。
      這種對抗組合中,兩名車手除了實力相當,性格和理念也往往存在巨大差異,甚至完全相對。Senna在他所謂的God的庇佑下,駕風凌厲,變線快速,再小的空隙他也敢超車,總之一個字——「快」,他和Hunt可以說是一個類型的車手,車迷們給他們這類人起了個別名——「激情流」。激情是F1這項運動的精髓之一,擁有激情的車手往往能夠創造奇蹟,贏得車迷的熱愛。那麼F1的另一個精髓是什麼呢?毋庸置疑,是理性以及極為精確的戰術制定、執行。Prost別名「教授」,簡直特麼地就是理性的化身,此人不但精通賽車各個構建,而且是不折不扣的「戰術帝」,賽場內他駕風穩健,賽場外他是社交名流,擅長於「走後門」和「拉關係」,而且總是遭到車迷的批評(甚至是法國本國車迷)。但是不管人們怎樣討厭Prost這類車手,他們確實是整個F1歷史中的一個特殊群體,車技一流,而且用理性和精確的計算來輔佐自己贏得比賽,不要忘了,普教授是四冠王,Senna是三冠王。
      」既生瑜,何生亮「,有人說這是用來形容Senna和普教授的最貼切語句,影片不可避免地運用大量的篇幅來記敘了兩人在賽場內外的競爭,因為兩人的爭鬥本來就在Senna整個職業生涯中佔據了多半的篇幅,競爭,是車手間永恆的主題,有時,甚至可以發展為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兩人又初始時的朋友,成為隊友,再成為賽場上的宿敵。」Prost to Senna,Senna to Prost.These two people always take the poll position from the other one……「在Senna來到邁凱倫的3年內,他和Prost的鬥爭愈演愈烈,最後發展成為了兩次著名的撞車事件:一次發生在鈴鹿,另一次還是發生在鈴鹿,只是第一次撞車使Prost成為了世界冠軍,第二次讓Senna得到了世界冠軍。有時候許多事情就是這麼巧,我們不能詢問為什麼,就像我們不能這樣問我們自己:如果當年命喪賽場的不是Senna而是Prost,現在我手敲的是不是應該是關於普教授的紀錄片的影評?如果Senna當年沒有死在賽道上,現在是否會有這麼多製作精良的紀錄片?如果沒有Prost和Senna的鏖戰,整個F1的歷史會不會有些許的黯淡?
Episode Ⅲ:弱點
      」塞納最大的弱點,在於他總要表現自己比別人更強。「普教授雖未他的宿敵,但是也只有宿敵兼好友才能對他做出如此中肯的評價。這種好勝之心和無畏之精神,恰恰成為了Senna內心最大的缺陷。車神?車神?片名打上「車神」,在我看來是這部影片最大的敗筆,影片的確再現了Senna在賽場上的勇猛和無人可比的成就,但是從本質上來說這部影片只是再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再現了Senna從輝煌走向死亡的過程,同時運用極為微小的細節甚至是暗示來展現著導向他最終結局的原因——那個不得不提的普教授所說的弱點。
      人往往自知自己的缺陷、弱點,卻總喜歡欺騙自己,掩飾弱點,迴避缺陷,將精力投入到別處,然後以為在別處的強大可以彌補此處的不足,Senna之所以不為神,正是由於他擁有弱點,而且同凡人一樣無法根除自己人性中最為嚴重的缺陷。Senna很強,而且他具有極強地展現慾望,加上他心中對於God的虔誠信仰,這種對於勝利和強大近乎於瘋狂的追求慾望讓他覺得自己不能畏懼,不能恐懼,不能放慢進步的腳步,必須永不退讓!他第一次受傷是在翻車後傷及頭部,依舊幸運,沒有大礙,但是, 「此時他才想到,他在F1中還是可能受傷的。」這對於一個不知退讓的人來說簡直就是死穴:在死神面前,人永遠都是弱小的,不知退讓,必死無疑。只可惜,「車神」永遠只能是凡人,即使所有人都明白了他人性之弱點,他自身也心知肚明,可卻永遠無法直面、無法克服、無法戰勝這個弱點,因為他是凡人。這往往來說便是宿命,強者欲強,可卻永遠無法強過命運的力量,打破宿命的詛咒。
Episode Ⅳ: 告別
      離開邁凱倫去向威廉士或許也是Senna所命中注定的。影片從這裡開始變換了基調,歡愉彷彿是難得的假期。令人憂傷的是,人類永恆的主題——死亡,卻漸漸籠罩了Senna的生活。 去向威隊,Senna是為了追求更先進的賽車,去追尋更高的榮譽,而結果恰恰是事與願違的,FIA的規定讓威隊的火星車一夜之間變為了全聯盟最爛、最不穩定的賽車,事故頻發,Senna鬱悶的低潮期來臨,加上和戰術制定師、技師關係不和,一切一切都按示著一個不好結局的到來。
      這時影片中出現了Senna和女友愉快假期的畫面,違和感之強,那種透露著悲傷、黯淡氣息的溫馨畫面和Senna的境況形成了巨大反差,更加凸顯出了當時待在威隊的Senna內心的陰鬱和煎熬。
      死亡的凝重感莫名地漸漸佈滿了影片的最後半段, Senna在威隊的前兩場比賽均因事故而退賽。時間推後,1994年的五月一日最後還是來了。鏡頭拉向伊莫拉賽道的航拍,沒有背景音樂,沒有解說員的解說詞,凝重感到達極致。先是巴里切羅飛出賽道差三厘米就被鋼釺戳穿去見閻王,然後排位賽時羅蘭·拉岑伯格前鼻翼脫落卡住轉向柱導致斯密泰克賽車以320km/h的速度裝上了水泥牆,拉岑伯格脊椎直接斷裂然後命喪黃泉。那個下午,所有的工作人員和車手都在思考,思考他們所從事的這項運動有什麼意義?這時Senna和醫生那段最著名的談話出現了,Senna說他想退休,他想回去過過正常的生活,不要競爭,不要壓力,釣釣魚,結婚生子。醫生說,去吧。Senna沉思片刻:「Sorry Allen. I can't quit."
      」那天,他說,他夢見了上帝,上帝說,他生日所能得到的最美好的禮物,是上帝本身。「Senna的妹妹薇薇安日後回憶時說道。
      大獎賽開始,蓮花車隊的兩車便發生嚴重相撞,又一次事故,所幸無人受傷,隨後安全車出動,所有車輛跟隨著安全車走完了兩圈,安全車進入維修區,比賽再次開始。
      「 安全車進入了維修站,比賽再次開始!Senna位於第一位,舒馬赫緊隨其後,各車輛已基本達到全速狀態……現在Senna經過看臺,觀眾發出熱烈的歡呼……Senna過了第一彎,舒馬赫繼續加速,他正在對Senna施壓,估計想要在近幾個彎超車……Senna撞車了!!Senna撞車了!!在坦布雷羅彎……一次非常嚴重的事故!Senna在坦布雷羅彎撞上了水泥防護牆……我們看見醫護人員正在對他進行急救,直升機停下來了……他們抬走了Senna,上帝保佑……」
      影片中,Senna逝世的片段佔據了15分鐘,過去比賽錄像的每一刻都被展現了出來。「在那一刻,我相信,他的靈魂離開了他的身體。」逝世後,Senna成為了唯一一名由總統親自舉行國葬的F1車手,他的墓碑上刻著這樣一句話:沒有什麼能讓我遠離神的愛。
      隨後,葬禮舉行,真正煽情的只有這一小部份,有如《辛德勒的名單》最後的彩色部份一般:那些和他握手、親吻、擁抱、共事、對戰過的人,或敵或友,都出現在Senna的葬禮上。影片中之前的鏡頭,和葬禮上的鏡頭交疊。彷彿朝露須臾,蜉蝣一日般,所有的恩仇都歸寧靜。我常常再想,如果Senna在那個黑色的五月一日提前退賽,避開死亡,他還會拿多少個冠軍?他現在會怎麼樣?我記得,去年,嘉芙蓮躺在沙發上思考著我的問題,她最後笑了:「如果埃爾頓那時不死,你還指望現在會怎麼樣?我可不敢想像有天新聞告訴我說埃爾頓年老患癌去世……」是的,也許就像她說的一樣,Senna必然是歸屬於賽場的,如果說死亡不可避免,那麼他最好的歸宿只可能是賽場,是賽道。
      影片最後,迴環的鏡頭又出現了影片開頭時那個充滿了雜店的畫面,青澀的Senna來到歐洲,畫外音響起:「1978年,我來到歐洲,代表巴西參加卡丁車世錦賽……」人終歸是弱者,並不是神那樣無堅不摧,而是和嬰兒一樣,面對著週遭的愛與恨無能為力,希望變得強大而掩藏弱點,卻只能被弱點擊回。只有回到原初,才能消寂一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