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鳴梁:怒海交鋒--The Admiral: Roaring Currents

鸣梁海战/鸣梁/海战鸣梁

7.2 / 8,205人    126分鐘 | 127分鐘 | Germany:110分鐘 (International Cut)

導演: 金韓旻
演員: 崔岷植 柳承龍 趙鎮雄 晉久 李貞賢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方聿南

2014-12-16 03:10:59

最終兵器:龜船


韓國電影人憑著嫻熟的回爐再造和舉一反三,糅合本土特色,近年佳片井噴,拎著了亞洲電影的牛耳朵。但他們也有束手無策的時候,例如遇上「大片之殤」。好萊塢很早就嘗過同樣的境遇,中小製作儘可以恣意妄為,萬花齊放,頂級大片卻多有雷同。巨額投資之下,商業回報成了重點考量,一切萬全為上。《鳴梁》一片更為特殊,比追逐商業利益更重要的,是奠祭民族情懷。作為朝鮮最著名甚至是唯一拿得出手的民族英雄,李舜臣的傳記電影是絕不能砸鍋的。導演金韓民(好愛國的名字!)前作《最終兵器:弓》,題材冷門,拍得雷厲風行,張力萬鈞。一旦執掌浩大的愛國曆史題材,塑造萬世敬仰的千秋偶像,便不能再冒風險,或加載個人風格,唯有按部就班,中規中矩。《鳴梁》里能找到《弓》餘韻的,是日方「狙擊手」射旗與刺李的插曲,排除對當時槍械射程和精準的質疑,這一節拍出了高手對決的驚心。

拍《鳴梁》這樣的題材,不必有任何新奇招式,四平八穩打完一個套路,已是最大勝利。李舜臣擊潰倭寇,對於韓國觀眾來說,就好比咱們看到陳真踢了虹口道場,葉問揍翻了英國拳王,霍元甲擊敗了俄國大力士,那是不問邏輯不求真實的情感宣洩。只不過他們沒有那麼多抗擊外侮的偶像可以膜拜,舉國熱情傾注於一個李舜臣,爆發出空前的票房能量,秒殺《阿凡達》,奪回了本土冠軍。全片場面到氣氛俱佳,動作和特效毫不含糊,足以使韓國之外的觀眾也熱血沸騰,然而隔著一層文化落差,總感覺故事略生硬,硬傷略礙眼。然而在韓國觀眾眼裡,所有硬傷非但不妨礙好評,倒能自動融入傳奇本身,被當做神蹟的一部份來解釋,更添英雄魅力與戰場傳奇,最後化作擠壓淚腺留下的皮肉傷。

既然煽情是唯一目的,製作上也只需要求大,將一切推向極致——最多的戰船,最猛的爆炸,最大的漩渦,最野蠻的白刃戰,最強弱懸殊的對比,最匪夷所思的敗中求勝,向死而生。配樂的音量也要最滔天,有個搞宣發的朋友極度鄙視漢斯•季默的配樂,說遮蓋了對白和音效,我很想聽聽他對《鳴梁》的看法,那音樂比炮火齊鳴、巨船相撞更震耳欲聾,希望隔壁影廳放的不是安靜的文藝片。相對的,人物弧光、演員表演則簡化到近乎蒼白,這大概是崔岷植近年來最沒有藝術挑戰的角色,他最累人的不是揣摩和再現李舜臣的智謀與勇氣,而是穿著幾十公斤的盔甲聲嘶力竭、揮刀砍殺,甚至在片場數次暈倒。日方統帥來島通總,冠了個海賊王的易笑場名號,看不出與李舜臣相當的實力,編劇生硬改寫歷史,加強他英勇捐軀的悲壯,大概是為了打入日本市場所特製。啞女揮舞衣衫,老人高呼龜船復活,固然很燃,卻也單調,而且潛藏詭計笑點。場面調度也是簡單粗暴,一再重複長鏡頭和特寫,炫技和技窮各佔一半。每次戰局逆轉,便插入李舜臣之子一臉的驚異,這演員頗為省事,整部片只需兩個表情即可。

據說為了照顧中國市場,從原版刪去了20分鐘,改用片頭的一分鐘「幻燈片」匆匆帶過。真是失策之舉。且不說如此大的資訊量很難在熱身入戲之際一舉消化,韓外觀眾本來就對李舜臣其人並不熟悉,刪掉了他所向披靡的戰神偉業,少了他蒙冤入獄,受盡折磨,白衣從軍的屈辱史,略去他在舉國存亡下臨危領命的講述,他在鳴梁一戰的選擇便缺了水到渠成的自然,只船進擊、誘敵深入的懸念鋪排,「恐懼論」的合乎情理和情感張力,也都大打折扣。

結尾彩蛋一般駛出的大明戰船,據說也是中國特供的,效果也很不好。第一、沒有旗幟鮮明幫大明吆喝一嗓子,戳不著爽點還令人嘀咕,哪來的船,跟李舜臣有啥關係?屬於拍馬屁拍到了腳後跟;第二、就算辨明國籍,要是不了解歷史,還真容易被誤導,1592年大明水師就讓日軍聞風喪膽了,怎麼1597年還需要朝鮮軍孤軍奮戰,豈不是暗示大明見死不救嗎?放在陰謀論者眼裡,真要給韓國電影高級黑我大中華加上一條論據了。(文/方聿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