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鳴梁:怒海交鋒--The Admiral: Roaring Currents

鸣梁海战/鸣梁/海战鸣梁

7.2 / 8,205人    126分鐘 | 127分鐘 | Germany:110分鐘 (International Cut)

導演: 金韓旻
演員: 崔岷植 柳承龍 趙鎮雄 晉久 李貞賢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eva

2014-12-13 22:21:37

李舜臣的哀歌


我有一個很好的習慣,就是每當遇見歷史題材的電影,我總是先看電影后查史料,這麼做的好處就是,我在看電影的時候,不會對電影過份的苛求,當然,這也是我對藝術的態度。

韓國對於李舜臣題材的電影基本跟我們「橫店」題材(你們看我都不說抗日了哈哈哈)是一個概念,多而不精,不同的是,我們喜歡拍是出於社會需求,而他們拍則是除此之外,真的沒啥好拍的了,大韓民族幾百甚至上千年才出了這麼一個不僅被本國甚至被他國(主要是中日)都認可的大英雄,怎麼能不大書特書?而電影人對待這個人,基本就倆態度:胡編和亂造。

這是個不可避免的現象,我們翻一番李舜臣先生的簡歷就可以看到,這個人無論成名前還是成名後,甚至在他死後都被這種命運所籠罩著。首先拋開他的歷史功績不談,他在成名前大部份時間都花在了一件事上:造船,如果是太平年間,他干到死也許只能收穫一個「著名工匠」的頭銜,按照當時對手工藝人的態度,可能沒過幾年這個人就隨歷史而去,但他造的船卻是戰船,更巧的是當時正在打仗!所以命運第一次捉弄他就是在這個時候,現在我們眾所周知的「龜船」其實不是他發明的,首次提及龜船的紀錄來自於1413與1415年《朝鮮王朝實錄》中的記載。這些龜船被稱為「戈船」或「蒙沖」,主要被用來抵擋女真與日本人海盜,提到「蒙沖」可能有些五毛們就要激動,沒錯,這裡的「蒙沖」就是我們早在三國時期就有了的艨艟船,只不過中國從來就不是個「大洋國」,對艦船的興趣不大,但朝鮮就不一樣,他們三面環海,而且資源有限,對於艨艟這種船型小,用料少,機動好的船有極大需求,李舜臣就是看準了這一點,於是經過他的改良,「龜船」就誕生了,但除了幾個摳門的歷史學家,普通百姓誰會糾結「發明」與「改良」的區別,於是,「發明家」這第一頂大帽子就先扣在了李舜臣頭上。

李舜臣在閒山島海戰一戰成名之後,曾被革職了一段時間,這段情節也出現在了本片開頭背景介紹里,這裡面真實的歷史是一段極其搞笑又令人扼腕的故事,而大韓民族的「躺槍之王」李舜臣的人生觀也是在此時出現了極大的轉變。我們都知道,朝鮮這個王國,到了明朝時期,對中國的崇拜早就無以復加,以致於中國有什麼,他們就學什麼,也不管好壞,統統照搬,最後他們終於把大明亡國的徵兆「黨爭」也學去了,我仔細查了那段歷史,李舜臣就是因為陷入了黨爭,而被已經誰都不信任的朝鮮王隔的職,當然,更流行的說法是日本人行的「反間計」,更有人直接提出就是豐臣秀吉出的主意,其實猴子真沒那麼大能耐,稍微懂點歷史的都知道,只要一個朝代出現「黨爭」這個現象,再牛的人都會被玩死,李舜臣其實算幸運的了,他被玩的半死的時候覆出還打了一場驚天動地的「鳴梁海戰」,但他復出以後,就像我前文說,他對待生死,早就是另外一種看法了。

本片對考據黨最大的刺激,就是戰爭初期,李舜臣親率大將船單打獨鬥小日本的那幾場戲了,翻開史料,鳴梁海戰的初級階段,李舜臣是派了兩艘小船去誘敵的(就是後面他升旗招來的那兩艘船),但史料里沒說他是在軍中還是在船上,這就給了電影人極大的想像空間,我們看到電影裡所呈現的畫面,其實是經過了嚴謹的邏輯推理,最接近史實的故事,你想想,一個普通士兵,在面對數十倍於我軍的敵人時,恐懼肯定是唯一的心理活動,所以片中李舜臣那段「恐懼論」分析的是條條在理,他自己只有十二艘船,而且不是龜船,在沒有任何戰史,先例,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要面對300多艘船,他除了賣自己,事後的我們都想不出還有什麼辦法,所以我是相信他是跟著那兩艘船一起誘敵的,俗話說「兵慫慫一個,將慫慫一窩」如果他自己都沒辦法把恐懼轉化成鬥志的話,他拿什麼去轉化他的部下?然而,電影工作者把他這個行為更加藝術化的加工了一下,讓他和他的大將船先出去迎敵,引誘的其實不對對手,而是對他身後那些觀望的部下們,當然,這麼做還有一個解釋就是,他在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後,看到了他所效忠的朝廷患的是不治之症,他不想活了。

關於後面一個論點,最好的論據就是李舜臣戰死的那場「露梁海戰」,這場戰鬥發生在「鳴梁海戰」幾個月之後,是朝鮮抗倭的最後一場海戰,而這場本來屬於典型的「痛打落水狗」的追擊戰,居然造成了抗倭以來最大將領傷亡,明朝水師副提督鄧子龍和朝鮮水師提督李舜臣雙雙殉國,一場追擊戰死了一個正司令,一個副司令,居然都還是追擊方的,仔細想想,都不知道該跟人怎麼解釋,我們看看李舜臣是怎麼死的,史料上說,他是率領著龜船衝入敵陣,被包圍了,然後戰死,大家再看看他以前的戰史和戰績,這怎麼可能是一個正常的李舜臣乾的出來的事兒?忘了是誰說過,軍人最大的榮譽,就是死在最後一場戰鬥的最後一顆子彈上。李舜臣是真心做到了。

李舜臣死後,他得到的封號只有一級宣力功臣,而在他死後43年,才追封為現在人所皆知的「忠武公」,為什麼死了那麼多年才拿到這個最高級的諡號?因為人總是一步一步才變成神的,而李舜臣的故事也是經過了幾代人的加工和神話,人們才終於在歷史上找了一個無論從地位形象還是故事都跟他差不多的人,那就是:諸葛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