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鳴梁:怒海交鋒--The Admiral: Roaring Currents

鸣梁海战/鸣梁/海战鸣梁

7.2 / 8,205人    126分鐘 | 127分鐘 | Germany:110分鐘 (International Cut)

導演: 金韓旻
演員: 崔岷植 柳承龍 趙鎮雄 晉久 李貞賢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雕禪師

2014-12-02 22:13:43

《鳴梁海戰》:非歷史、特效和故事,而是絕地反擊、電影態度


《鳴梁海戰》講的是公元1597年9月16日,朝鮮抗倭名將李舜臣率領十幾條戰船和日本侵略者的三百多條戰船在孟揚(即鳴梁)海峽進行了的著名海戰,最後大獲全勝。洛杉磯時報的影評稱讚:海戰場面絕對是經典,比2008年吳宇森的《赤壁》、甚至2003年彼得威爾的《怒海爭鋒》更真實,也更刺激。(The sea battles are absolutely epic, more realistic and thrilling than John Woo's 2008 "Red Cliff" or even Peter Weir's 2003 "Master and Commander: The Far Side of the World.")

 

那,如果說去年的最強「韓流」是《來自星星的你》,那麼今年非史詩電影《鳴梁海戰》莫屬。目前為止已有三分之一的韓國人觀看過該影片,票房記錄超過了《阿凡達》,觀影人次將近1800萬人。更有意思的是,這部電影韓國總統朴槿惠親去觀影,百名韓星聯名力薦,就連在中國上映前,劉天王也為《鳴梁海戰》首開金口。

 

問題來了,我們看《鳴梁海戰》,看的是什麼呢?是歷史(其實整場戰爭是大明與日本之爭,鳴梁海戰是很小很小一部份),是特效(的確是亞洲頂級特效,但這樣頂級的特效每年很多,何況好萊塢的特效更是驚艷絕倫),是故事(在中國觀眾來看,未免是抗日神片,有說教意味)……其實都不是,而是看逆境裡如何絕地反擊,看韓國心目中的人民士氣,看的是韓國電影工業為何越走越好。

 

用導演金漢珉的話來說,民族抗倭情節(也就是咱們說的抗日)對於電影的成功作用沒那麼大,被侵略過的事件觀眾通過電影可以對歷史進行回顧,但海上宏觀的戰爭場面,以及當人們面對一個極端的、困難的、經受挫折的情況下憑藉自己的精神可以克服艱難的困境,體現人的本性,人可以戰勝自己,戰勝惡劣條件的精神給予了觀眾很多感動和共鳴(劉德華也在推薦這些方面)。《鳴梁海戰》韓國上映時候正好是「沉船事件」的時候,世越號沉船事故(船上有325名中學生,15名教師,30名船務人員,以及89名其他乘客)的處理不當,人們對於政府領導層表現出不滿和失望,《鳴梁》在韓國人情緒最低點時上映,大家都這是讓本來低迷的韓國人的士氣有了一次鼓舞,而韓國人最喜歡的台詞,就是片中名將李舜臣一直強調「百姓才是成功的關鍵」那些句子。

 

李舜臣海戰抗日,其實中國這樣的民族英雄枚不勝舉,《甲午大海戰》去年也才剛剛上映結束,同樣都是一段不該遺忘的歷史,韓國人幹掉了阿凡達,中國人的東西卻淪為炮灰,這些結果不收偶然,而是必然,因為大家對待電影的態度實在差距太大,你想想,現在的觀眾誰還能忍受製作和特效都粗糙到爆的《甲午大海戰》居然爛過《楊門女將》這樣的垃圾呢?

 

《鳴梁海戰》總的製作成本韓元200億,1.2億人民幣,其中最大的資金投入是61分鐘無喘息的海戰場面,包括真船製作和後期的電腦特效,次重要的資金投入是前期特殊效果佈置和戶外影棚的搭建,再下來是劇中人物服裝等道具,最後僅有10%是演員的酬勞,還是導演說的:其實一部電影並不是只要投入資金越多就一定可以做出一部優秀的電影,在資金大量投入的同時,如何高效的利用昂貴的設備、設施,把這些錢用到最合理的位置,同時藉助這些高科技手段的同時,可以在劇情上完美的融合,這才是可以做出好作品的基本要素,《鳴梁海戰》作品在某種程度上在這方面做的還是不錯的,正因為如此,才得到觀眾的認可和喜愛。

 

何止不錯,看完《鳴梁》的中國觀眾可以感受一下,人家也是國寶級演員出演,1.2億人民幣就搞定了 ,而同樣為水上大戰的吳宇森《赤壁》,上下兩部投資號稱6億人民幣……到底有些中國電影人是如何燒錢的?倘若是中國1.2億投資,香港班底的話六千萬演員費,內地班底的話最少四千萬(高群書原話),大家認識的演員報價都在一千萬左右,大牌甚至兩千萬以上,還稅後。

 

我能感受到,當記者問金漢珉,續集打算找劉德華,但劉德華片酬高出韓國國寶級演員崔岷植上千萬不止的時候,金漢珉為什麼下巴都快掉地上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