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怒火特攻隊--Fury

狂怒/战逆豪情(港)/怒火特攻队(台)

7.6 / 547,849人    134分鐘

導演: 大衛艾亞
編劇: 大衛艾亞
演員: 布萊德彼特 西亞李畢福 羅根勒曼 史考特伊斯威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烏鴉火堂

2014-11-29 14:18:34

闖關RPG書寫戰火兄弟情


   《狂怒》這部電影放在今日,可以稱得上是稀有動物了。

商業市場中的稀有戰爭片

    二戰題材的電影如今的全球電影市場上比較罕見,早已失去了好萊塢黃金時期規模扛鼎的地位在1998年《拯救大兵瑞恩》幾乎重新定義了二戰電影之後,隨後的戰爭題材作品幾乎找不到自己發展的方向,加之商業化市場的迅速發展,有時候觀眾看戰爭片的主要目的在於視覺場面,如今單元注重視覺場面的電影實在太多了,致使二戰電影CG化難以表現,逐漸成為了邊緣題材。北美HBO的迷你劇《兄弟連》和《太平洋戰爭》耗資巨大,將觀眾的目光聚焦在小螢屏上,但在主流院線方面二戰電影子乎蹤跡不見,僅有的個例也只是《硫磺島家書》中的獨特角度和《無恥的混蛋》這類不走尋常路的戲說題材,倒是歐洲方面雖然二戰電影數量下降,但《兵臨城下》、《漫長的婚約》等片代表了歐洲派二戰片量少而精,尤其是俄羅斯,《決戰要塞》、《古墓迷途》、《邊疆》都是一流的戰爭片,只是去年的《史達林格勒》過於矯情,有失水準。


    然而作為一部描述坦克兵的電影,就更加少見了。一般來說,戰爭片中涉及到陸戰,就必然少不了陸戰霸王——坦克的出現,但坦克很少作為主角,考慮到其作戰功能,大多是作為本方的支援型力量或敵方的BOSS出現。試想一場陣地戰或巷戰中,當一輛坦克出現會瞬間扭轉雙方的局勢,因此坦克在戰爭電影中通常扮演了這樣的角色。縱觀影史,1965年由亨利•方達、查爾斯•布朗森 主演的《坦克大決戰》算是少見的描寫坦克大戰的電影,將近40分鐘的坦克大戰場面令人嘆為觀止。而1970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的《戰略大作戰》則別出心裁將目光聚焦在一小撮坦克兵身上,上演了一出戰爭中的黑色幽默喜劇。不得不提就是前蘇聯/俄羅斯的戰爭片,對於坦克大戰的描寫尤為突出,1985年那部《莫斯科保衛戰》,政府動用了數千職業軍人、坦克、飛機參與拍攝,氣勢恢宏,細節考究,若非前蘇聯意識形態濃重,本片絕對稱得上是影史數一數二的戰爭片。還有2012年那部《白色虎式》,用意象化的手法包裝戰爭片,片中幽靈一般的白色虎式坦克就像戰爭中罪惡的極端,在傳統戰爭電影中顯得尤為另類。



然而《狂怒》的出現,不僅是一部稀有的坦克戰爭片,更是一部在商業化市場中的戰爭電影,顯得極為可貴。

做任務,打通關

    本片稱得上是坦克版的《兄弟連》,何以見得?首先電影描述了一群坦克兵的戰爭日常,主角就是謝爾曼坦克的五人坦克乘員。跟《拯救大兵瑞恩》那樣的史詩作品其實無非相比,因為坦克這種陸上火力霸主在電影中的支援型角色的定位問題,使得該片的視角有些侷限性,因此無法像《拯救大兵瑞恩》那將一次行動作為任務從一而終,倒不如最大化發揮坦克在戰場上的作用,將多次坦克任務整合在一起,這就像劇集《兄弟連》那樣,分段式的任務行進,就像RPG遊戲一樣推進劇情。

    一般而言,這種表現方式說穿了就是沒有故事主線,電影畢竟不是電視劇,這樣作很容易讓電影本身顯得七零八落,劇情散碎,那麼讓我們看看本片是如何將這些零散的故事整合在一起。

   本片中,「狂怒」的主任務大概為兩個,與一眾坦克連(其實只有5輛)去幫助盟軍拿下一個小鎮,到達小鎮後新任務是佔領十字路口要塞保護盟軍補給,而到達小鎮後又接了一個支線任務,救援一處被困的步兵小分隊;去往十字路口路上打副本,對方虎式坦克一挑四滅了仨,致使保衛要塞的任務升級成BOSS戰,不愧是網遊《坦克世界》贊助的電影。其實這樣的故事要是換做別的導演未必能夠駕馭好。可是導演大衛•阿耶就不同了。

奇葩導演的情義寫真

   大衛•阿耶是一個奇怪的導演,因為他的作品有一大特點,沒有故事。沒錯,從早期編劇的《反恐特警組》和《訓練日》,到後來自編自導的《街頭之王》、《警戒結束》,他的作品故事模式便是「做任務」,《反恐特警組》中團隊特警保護人質的任務,《訓練日》菜鳥第一次出任務的一夜各種是非,《警戒結束》中巡警搭檔的各種做任務,總而言之,大衛•阿耶的劇本均是一個套路,在有限的時間內,圍繞著主角的各種任務模式。

    這並不是說他的作品不好,而且在做任務的基礎上,發揮出他的另一大特長——刻畫人物,尤其是男性角色刻畫(其作品中很少出現女性)。《反恐特警組》中主角與昔日隊友的撕逼大戰,《街頭之王》中基努里維斯與幫派之間的糾葛,《訓練日》里伊森霍克和丹澤爾華盛頓的對立關係,《警戒結束》中兩位巡警的兄弟情。他的強大人物處理手法就是建立在劇本中看似很瑣碎的任務上,並且一點一點積累出鮮明的人物刻畫和角色之間的深刻關係,同時也讓角色反作用於故事,讓零碎的故事變得充實和緊張。這一點很像香港導演,比如林嶺東的《龍虎風雲》和《俠盜高飛》,還記得《警戒結束》催淚的兄弟情嗎,正是由此而來。

   同樣《狂怒》也是一樣,坦克兄弟班中不同角色之間的關係,以菜鳥小兵為視角經過了大小的任務和情節之後,角色的鮮明刻畫和人物之間的粘合度被一點一點建立起來,有了小兵羅根勒曼的成長,有了布拉德皮特與兄弟之間的友情刻畫,也有了戰爭中人性的寫照,乃至最後大戰的戲份顯得熱血賁張。這種獨特的故事模式敘事結構是導演大衛•阿耶特有的,換做旁人來執導並非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可以預見他2016年的新作,DC漫畫作品《自殺小隊》也會是如此模式)。

   而整部電影中最見導演功力的則是一出與戰爭無關的戲份,就是在小鎮中一隊人馬在德國女人家中那場戲。看似游離於電影整體故事之外,但故事張力卻為整部影片中最棒的一幕。最初是布拉特皮特與羅根勒曼兩人與德國姐妹之間的對手戲,對立的雙方共處一室未知的故事發展在平靜的外表下無時無刻不牽動著觀眾的心,隨後更多角色的加入,這一幕是完全的舞台劇模式,一個在極端環境中的獨立空間,多方勢力的對弈,導演對節奏的掌握和每個角色所處的地位進行了大量細緻的刻畫,令人緊張到極點。可以說正是經過了這一場戲之後,電影的人物關係完全確立,否則將大打折扣。

飛火流星的曳光彈

   電影的戰爭場面可以說是達到了好萊塢戰爭戲的標準,煙霧和火焰效果頗為養眼。格外突出的是兩處:其一是音效,一次突如其來的伏擊和遭遇戰,炮彈飛過的聲音和坦克內部嗡嗡的回音,電影音響效果的運用出類拔萃,其二便是曳光彈效果,很多觀眾不理解曳光彈,這裡普及一下。在二戰中由於沒有雷達和夜視儀,在黑夜或者陰暗的場所里難以辨認敵軍方向,因此曳光彈便派上用場。用尾部裝有能發光的化學藥劑的炮彈或槍彈,通常裝備於坦克炮塔的同軸機槍,為了修正彈道和指示敵軍,黑夜中一束閃光的子彈,夠協助射手於光源不足或黑暗中修正瞄準目標,當然自己的目標也暴露了,萬事不能兩全其美嘛。但造成一流的視覺效果這個方面確實值得肯定。
 
   然而遺憾之處也是有的,畢竟作為一部描寫坦克兵的電影,沒有火爆的坦克大戰是說不過去的,可《狂怒》偏偏這方面畢竟欠缺。其實早已預料到,不是故事的問題,而是無法為電影中的坦克安排一個對手的原因。片中幾輛謝爾曼打副本的場景想必觀眾印象深刻。

超級BOSS虎式坦克

   不得不提的就是德國二戰陸戰之王虎式坦克的威力,當年幾乎是打遍歐洲無對手,是歐洲戰場上的神話。1944年諾曼第登岸今後,盟軍惶恐地發覺,本身設備的坦克沒有一樣是虎式坦克的對手,當年能跟虎式坦克交手的坦克,有的說是蘇聯的T34,但也只是以量取勝,T34以量產為傲,虎式曾經與T34完成了擊毀34輛,損失兩輛的戰績。當蘇聯人研製出能夠抗衡虎式的T10「史達林坦克」時,德國那邊又出現了更加兇猛的虎王重型坦克。「虎式恐懼症」便是被神話的坦克傳說,如果你在牆上畫它,會把二戰的盟軍新兵給嚇跑,足以見他在人們心中的「高大地位」。當時有人傳言虎式甚至能夠自動修復,那部《白色虎式》就是以此為原型打造。

   至於《狂怒》中的主角M4謝爾曼,就更不值一提了,美軍曾戲稱其為「鐵罐頭」,就是說其機動性差,裝甲薄。用本片戰爭顧問的一句話來形容:謝爾曼跟虎式比起來,就是紙糊的。平均5輛謝爾曼才能擊毀一輛虎式,唯一的機會還是活動到其面前近間隔攻擊,而虎式一炮就可以將謝爾曼的炮塔掀掉,盟軍也戲稱其為「像虎式坦克脫帽敬禮」。電影那段圍剿虎式的戰鬥完全還原了以上場景,近距離擊毀虎式才是謝爾曼唯一的機會,足以看出該片在細節方面的考究。更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的虎式坦克,是從英國Bovington坦克博物館借出來的,也是世界上唯一一輛能夠開動的虎式坦克,這一點尤為可貴,因為大部份同類坦克都在戰爭中被擊毀了,當年《坦克大決戰》中虎式坦克還是由M47巴頓坦克改裝的。

與眾不同的視角

  《狂怒》這部電影所敘述的主題,依然是戰爭電影的常態,殘酷狀態下的人性與情義,本片側重於後者,導演發揮自己的長處將電影打造成為充滿雄性荷爾蒙的鐵血大片,兄弟情義在電影中得到很天空間的描述。而至於人性方面,電影的劇本很討巧,選取了一個新兵為主視角,從側面來反映極端環境下的人性光輝以及戰爭的罪惡,比如開場與結尾前後呼應的德國少年兵,一死一生的差別凸顯戰爭的殘酷。

   或許也想到了《後會無期》中那句著名台詞:小孩才分利弊,成年人只看對錯。本片也一樣,在戰爭中,只要你是一名士兵,你看到的只有勝負關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