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怒火特攻隊--Fury

狂怒/战逆豪情(港)/怒火特攻队(台)

7.6 / 547,849人    134分鐘

導演: 大衛艾亞
編劇: 大衛艾亞
演員: 布萊德彼特 西亞李畢福 羅根勒曼 史考特伊斯威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月黑風高

2014-11-25 18:55:19

導演,請放開那個打字員!


多年不進影院看戰爭影片了,這次看狂怒,真還有那麼點小震撼。不知道美國導演和編劇,是不是對軍隊中的文職人員總有那麼點酸溜溜的不待見,類似於我們看那些文職將軍們。於是在狂怒中,懵懂無知的新兵蛋子是打字員;在黑鷹墜落里剛剛給人泡過咖啡輸入過新兵簡歷就扛著槍登上黑鷹哆哆嗦嗦打仗的,也是打字員;在拯救大兵瑞恩中單純得有點傻的新兵蛋子還是打字員。
說到拯救大兵瑞恩,回頭再和狂怒比較,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兩撥小隊,都是1942年從北非一直打到歐陸的老兵,小隊中都有一個看起來繃硬繃硬其實把自己憋出了病的老兵頭。米勒中尉把自己的手憋得喝個水都抖,皮特憋得自己沒事就找個沒人的地方體驗什麼叫窩心之痛。兩撥小隊裡都有個打字員新兵蛋子。兩撥小隊裡都有個神神叨叨沒事念叨聖經基督耶和華之類的神棍。甚至連一路打殺血漿四射都是那麼的似曾相識。
儘管有如此多的相似之處,但兩部影片還是有高下之別。
先說場面。狂怒中能開的加上被打殘的坦克攏共才十多輛,再加幾輛卡車若干步兵就齊活了,外加一個開闊地拯救,一個小鎮進攻和路口防禦,這麼大點規模,支撐一個兩個小時的戰爭片,屬實有點捉襟見肘。和拯救大兵開場那洋洋灑灑的諾曼第大登陸比,狂怒,狂得有點小氣。但說到這,不得不佩服好萊塢導演的場面調度和剪輯能力,一個坦克排加若干步兵,這麼點小規模,也能讓人看得熱血沸騰。
再說考據。狂怒中與坦克排協同作戰的美軍什麼戰鬥部隊都有,從服裝中能看出除了步兵,還有空降兵混同其中,要知道,這已經是經歷過諾曼第登陸和突出部之戰的1945年,休整後準備直搗黃龍的美軍還如同當年天空降之後那樣各兵種混編亂七八糟地打仗嗎?開闊地之戰的美軍戰士們,無論拿著的是加蘭德還是湯姆遜亦或是白朗寧,都是端著突突,這樣不科學啊親,請告訴我加蘭德這麼打能打到人嗎,啊?
還有十字路口之戰,那一整營齊裝滿員士氣滿滿唱著日落西山紅霞飛的黨衛軍是從哪冒粗來的?那已經是1945年了啊,西線能打敢拚的德軍都被吃掉了好嗎,東線跟戰鬥民族死磕了好幾年的德軍都不會這麼軍容整肅士氣高昂好嗎。這麼一大坨黨衛軍,每隔四五個人就有一個扛鐵拳火箭彈的德軍精銳真讓我眼紅心熱啊,戰爭打到這個份上,德軍居然還能保持這樣的裝備水平和士氣,窩窩囊囊的盟軍是怎麼在1945年搞定元首的?不科學嘛。當然,更腦殘的是就這麼一個營的黨衛軍,滿腔熱血滿箱鐵拳,居然跟一輛動都動不了的謝爾曼死磕成這樣。難不成火箭彈戰鬥部里填充的都是沙子不成?戰爭,是如此兒戲。
另外皮特對黨衛軍的那股子切齒仇恨,我實在難以理解。他是從1942年就參戰的老戰士,打得最多的是德國國防軍,跟黨衛軍交手才幾次呢?像這麼個隨隨便便就能殺個戰俘都不眨一下眼睛的老兵,如何又對殺自己同胞的黨衛軍仇恨成這樣呢?這恨,來得毫無緣由。二戰中對黨衛軍最恨之入骨的,應該是蘇軍才對。在東線戰場無差別的游擊戰讓黨衛軍和蘇聯紅軍以及平民游擊隊結下了樑子。蘇軍遇到黨衛軍一律槍斃和德軍俘虜蘇軍政工人員、游擊隊員一律處以極刑,這是人所共知的事,這樣毫無交戰原則的殺戮造成深仇大恨是有情可原的,在西線,整的這麼怨恨,那就真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意味了。狂怒,怒得有點摸不到頭腦。
最後說說兩個片子的風格。在我心目中,美國電影有個非常明顯的分野,那就是911。在911之前的美國電影,大部份無論是什麼題材,都保有一份希望,無論在影片中主人公或者整個人類面臨怎樣的困境,最終總能柳暗花明。當然一片灰暗的片子也有,但不是主流。911之後的電影,更灰、更暗、更無助,彷彿一夜之間整個國家都失掉了人類難得的天真與理想主義。911之前的拯救大兵,開局是碧草藍天星條旗,結局還是碧草藍天星條旗。911之後的狂怒,開局是一片泥濘中白馬目睹兩個人類自相殘殺,結局是一片泥濘中白馬跑過一片人類自相殘殺後的殘局。兩個電影的氣質,不言自明。而且狂怒中多處出現了壓抑的,機械式運動的鏡頭,模擬著坦克的觀察鏡,這樣的鏡頭用在本就殘酷戰爭片裡,幾乎讓人喘不過來氣,與拯救大兵中舒緩的,大視野的,開闊的鏡頭語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另外說一句,在啟示錄中,出現的第一位騎士,騎的正是白馬,在電影首尾出現白馬,不知是有意為之,還是事出有典。但戰爭中的狂暴、憤怒和野蠻,的確如瘟疫,四處傳播,無人倖免。
在拯救大兵中,美軍小隊整體上是自律的,而且他們的目的也是偉大而崇高的。這是一個英雄的群像。在狂怒中,美軍小隊已經不再是一支軍隊,而是一個以征服另一個蠻族部落為目的的蠻族部落,在整部電影裡,沒有一個英雄。
在拯救大兵中,新兵與老兵,是互動的,之所以互動,那是因為他們都還是人類,能進行正常的感情交流。打字員卡彭最終變成了一名戰士,那些老兵們也從麻木的、漠視生命的戰士,變回了人。在冷酷無情的戰爭中,保存下善良的人性,這才是比拯救瑞恩更難完成的「不可能完成任務」,但是他們都完成了,並非事實如此,而是他們所一貫秉持的理想主義信念。
在狂怒中,新兵與老兵,是單向交流。打字員最終變成了殺人機器,或者說他又變回了一個懦弱的打字員,而老兵們依然是那些麻木的老兵。四個老兵為殺戮而生,為殺戮而死,當皮特最終要死掉的時候,還不忘囑咐一下打字員,不要投降,他們會折磨你致死。但最終打字員是投降了才生存下來的,對於人性的不信任,在那一刻體現的淋漓盡致。在這部片子的主創看來,人性不是能夠救贖一切的上帝,只是上帝手中那顆變幻無常的骰子。
說到人性的拯救,就要說一說狂怒中最讓我嘆為觀止的一齣戲,那頓小鎮的晚餐。戰爭與和平的切換,人性的救贖與毀滅,都在那一場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我多希望這個電影的兩個小時都會在這個小鎮上發生,不過導演並不屑於在殘酷的槍彈與暴血漿中上演一出兩個小時的室內戲,一出真正探討人與戰爭的戲,多麼可惜!這場戲中最終德國姑娘的死,與最終打字員的投降,一脈相承。
如今的美國足球,遠比美國電影要好看,因為美國的足球隊員們還保有著那份理想主義傻大姐似的天真,可美國電影裡,卻已經很難見到這些了,更多的是敵我不分的糾結與窩心,布拉德皮特那張飽經滄桑,不知是被艱難世道所損害還是被不省心媳婦所折磨摧殘得不成樣子的臉,是如今美國電影的真實寫照。
最後我想說,看著碩大無比的德國虎式蹂躪皮薄餡大十八個摺的美國小謝爾曼,實在是太爽了。
最後我還想說,請上蒼拯救吃飽了飯的美軍打字員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