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城市之光 City Lights

城市之光/CityLights:AComedyRomanceinPantomime/LichterderGroßstadt

8.5 / 198,599人    87分鐘

導演: 查理士卓別林
編劇: 查理士卓別林
演員: 查理士卓別林 Virginia Cherrill Florence Lee Harry Myers Al Ernest Garcia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後遺症

2014-11-10 19:26:44

一部笑中含淚的無聲喜劇:《城市之光》——王錦川


影片名稱:《城市之光》
 

 
影片年代:1931年
 
導演:查理·卓別林
 
國家:美國
 
影片背景:20年代的美國電影以喜劇片和西部片為主要代表,卓別林以他獨特的喜劇風格維持著自己在好萊塢默片時代的顯赫地位。1927年10月6日上映的一部古裝歌舞片《爵士歌王》,標誌著世界電影史從無聲片時代步入有聲電影時代。電影從無聲變為有聲,是新生事物發展的大勢所趨,如果說《爵士歌王》的出現,只是華納兄弟影片公司為擺脫當時的困境而拍出的一部其他公司因怕在商業上失敗而不敢問津的試驗影片的話,那麼,有聲電影的出現也有其必然的因素。所謂無聲片是指影片的人物沒有對白,靠表表情、動作、字幕說話。實際上,在早期的默片上映時就有聲響了,通常是由一台鋼琴或一支樂隊在螢幕下演奏音樂,配合放映。由此可見,聲音在電影中的出現不可避免。
  
《城市之光》是卓別林繼《淘金記》(1925)和《馬戲團》(1928)成功之後的又一力作,此後他於1936年拍攝了《摩登時代》——「有關工業和個人奮鬥的故事——人類為追求幸福而戰鬥」。《摩登時代》是卓別林在藝術上最大膽的一部作品。在片中,他運用了許多音響效果,在影片尾聲,他讓觀眾第一次聽到他唱的歌,一首國際聞名的流行曲《我在尋找蒂蒂納》。各國電台、報刊紛紛報導「夏爾洛終於開口」,「流浪漢第一次發出了聲音」,「卓別林以一首歌來告別他的無聲時代」。1940年《大獨裁者》上映後,轟動效應持續了幾年。觀眾如此喜愛這部影片,是和它蘊含的深刻的思想性與高超的藝術性分不開的。卓別林獨特的喜劇風格,在這部電影中又有充分的發展,富有新意。他用諧音法虛擬人名與國名,用巧合法設置兩個截然不同卻相貌相似的人物,用誤會法形成戲劇性的情節,用看似笑鬧似的插科打諢來畫龍點睛地揭示獨裁者野蠻可笑、粗陋的本質。他極出色地串演了一個悲劇角色和一個滑稽角色。他扮演的猶太理髮師使人笑中含淚,他扮演的獨裁者使人笑中帶恨。他那樣辛酸、尖刻、把玩於股掌之間式地諷刺、嘲笑、挖苦、抨擊獨裁者,簡直將生活中的希特勒揭露得體無完膚。這使盟軍戰士和全世界觀眾看了之後感覺大快人心。電影被評論者稱為「笑與怒的史詩」。
評價:大多數人看了影片之後都是肯定卓別林的創作才華的。
蕭伯納看了卓別林這部自編、自導、自演、自己作曲、自己指揮、自己製片的電影,稱讚他是「電影界獨一無二的才子」。
「這部影片之所以成為傑作,首先應歸功於卓別林天才的表演,其次是作為電影大師那種安排全片結構和處理細節的能力,一絲不苟、嚴謹縝密而又流暢自如。影片採用音樂式結構,我們看到的不是一連串合乎邏輯首尾呼應的故事,而是對一組主題的敘述。這組主題的展開和處理與音樂旋律的主題一致:清醒與迷惘、夢境與現實、貧窮與富裕、自私自利與自我犧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