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怒火特攻隊--Fury

狂怒/战逆豪情(港)/怒火特攻队(台)

7.6 / 546,575人    134分鐘

導演: 大衛艾亞
編劇: 大衛艾亞
演員: 布萊德彼特 西亞李畢福 羅根勒曼 史考特伊斯威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perceptor

2014-10-30 02:13:17

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古希臘詩人Pindar曾經吐槽過:戰爭只有對於沒有經歷過它的人而言才會顯得有趣。這句名言不太出名的後半句是:經歷過的人在戰爭逼近時都會心驚膽顫。Fury的編劇導演似乎秉承了同樣的反戰理念,並決定用電影來儘量還原戰爭真實的苦痛,即便不至於造成戰後創傷,也起碼也要對著遠離硝煙與死亡,捧著爆米花半躺在軟椅上的各位抽上一耳光。

個人對於影片的感受其實很矛盾,其中主要原因之一來自於同樣顯得矛盾的影片前後兩部份。當然,整體上製作水準很高(有不接爛片的皮特叔做質量保證),有大牌們精彩的個人演出和群戲,細節的忠實還原,以及令人驚嘆的視覺效果。情節上以新兵Norman成長教育為主線,將不同類型的坦克作戰自然地穿插其中,輕重緩急控制得當。在Fury號(怒火號)坦克出發執行保護盟軍補給站的任務後,無可奈何地走向了終點站。結局似乎有些神化和神劇化的處理方式多少令影片有些失色,但也算是完成了點題,讓怒火最後一次噴發。

從片頭灰藍的天空開始,伴隨著鋼琴的寒意和大提琴的低吟,整個浸在冷色裡的世界便帶上了愁雲慘霧般的情緒。如果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破壞給你看,本片的手法就是不帶一絲情感把幾乎所有的東西都破壞掉給你看。盟軍,納粹,戰友,樓房,少年的初心,萍水相逢的愛情,馬匹,統統放在坦克的履帶下碾成渣。相比同樣二戰題材的很多作品,這部電影在展示殘酷方面更為決絕:遍地屍骸,被彈片削掉的頭顱,燃燒著的戰士,轟上半空的殘肢,還有被擊斃的娃娃兵,死亡出現之後迅速切換,幾乎不留感情停滯的空間。即便戰場之外的幾場文戲,都一定要撕破臉皮溫情全無。其中的每一個人,戰死或是倖存,士兵或平民,都擺脫不了被戰爭肆意蹂躪的命運。

1 英雄們

新兵Norman,一個被塞入坦克的文員,是帶領觀眾進入這個殘酷世界的視角人物。這是戰爭片中經常出現的形象,《拯救大兵瑞恩》中的翻譯,《兄弟連》中的補充兵和年輕軍官,他們正直,單純,拘泥於教條和俗世的是非觀念,卻與戰爭的信條格格不入。自然這些人最後會在鮮血中成長或扭曲變成一個真正的戰士。而眾人愛戴的皮特叔扮演的Collier下士是怒火號坦克的車長,這是他繼《無恥混蛋》後再次出演一個對納粹深惡痛絕的角色,以致於開頭擊殺納粹軍官一幕後很自然地猜想他接下來是否又要抽刀割頭皮。Collier是個久經沙場的老兵,從綽號Wardaddy就可窺豹一斑,機智冷酷果敢,外帶一絲玩世不恭,是戰場上最可靠的指揮官。於是Collier和Norman,老手和菜鳥,導師與學生,領導與下屬,憑藉著這種經典的關係構成了戲劇張力十足的矛盾統一體。

怒火號的其他乘員包括:喜歡引用聖經段落的基督教徒Bible,經常蹦西班牙語的Gordo,一臉痞相的Grady "Coon-Ass"。這些和Collier一道出生入死的老兵個性迥異,作戰分工明確,構成了怒火號吵鬧卻默契的獨特生態。他們極大地豐富了人物關係,但在實質上和Collier更像是一體兩面,也都是被戰爭變成戰爭所需要的人罷了。正是因為見慣生死洞悉無常,戰場上奮勇前行的英雄氣概在戰鬥的短暫間歇便投影成了醉臥沙場君莫笑的末日狂歡,心理適應機制將麻木變為常態。道德同斷壁殘垣般崩塌,紀律和條約也早被鮮血模糊,所以處決該死的法西斯,縱情酒精與女人,殺掉受傷的馬匹,理由或出於仇恨或憤怒,或只是為了取樂。

Norman和觀眾代表的俗世人格,以及Fury號老兵們代表的戰爭人格糾纏碰撞,其激盪在小鎮民居逼仄的餐桌上達到頂點。Collier和Norman在搜查民居時見到了避難的姐妹,文藝小清新Norman和清麗的Emma金風玉露,導師Collier也順水推舟。本來是難得的溫情場面,老兵們卻偏偏進來攪局。明明是一起手起刀落,一起放浪形骸的至親戰友,怎麼偏偏就讓這個小子享福不帶弟兄們了呢。Gordo講了個令人不寒而慄的故事,一次伏擊後,他們一路上殺掉了德軍所有的馬匹,最後意味深長的總結:發生的已經發生了,該發生的還是要發生。這一段對峙沒有槍炮拳腳,卻緊張到空氣鬱結,Grady的輕浮挑釁,Collier威信的失效,女孩的啜泣,Norman的一觸即發,似乎比之後的坦克大戰都更加攝人心魄。

新下達的指令很合時宜將這場無形衝突化解。之後的一場轟炸更是直接將Norman短暫的幸福抹殺。也算終於將這位新兵的怒氣槽加滿,將其毫無掛念地推上最後的修羅場。到了最後的決戰,之前所有對抗的人格和情緒在以寡敵眾,面對黨衛軍青年團時終於凝為一體。血脈賁張突破了之前的壓抑,在浴血中Norman也終於正式融入了怒火號的群體,完成了最後一步的成長並在Collier的保護下倖存,坦克老兵們也用悲壯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2 平民與敵人

興亦苦亡亦苦的老百姓每次都是最慘重的。即便作為侵略者的德國一方,狂熱的主戰分子之外還有更多的是隨波逐流小市民,他們沒能做出選擇,卻要承擔選擇的後果。本片背景是二戰後期,德國已經強弩之末,從進攻轉為防守,因為兵源不足甚至要動用老弱婦孺。在這種狀況下防守軍隊無處不在甚至混於市民之間,讓攻防戰變成了盟軍和普通市民的噩夢。

電影在這方面的刻畫相當刻意,過於注重對殘酷性的表現。盟軍進駐小鎮的時候老大爺不回家躲著,卻要當指路黨,結果被自己人一槍爆頭。德軍在火炮轟炸時也置友方和平民於不顧,炮彈卻偏偏戲劇性地繞開盟軍坦克夷平了和Norman有萍水之緣的女孩所居住的房屋。而和電影無關,這些犧牲其實和戰爭一樣真實,卻比起戰死的士兵更快地被遺忘。

而擔當防守的德軍方面,負隅頑抗的和納粹黨徒基本都是必死的命運,但居然連兒童都作為戰力被派上了戰場。用火箭筒襲擊盟軍坦克被擊斃的幾個稚氣未消的納粹童子軍,只是整個帝國陰影中的一部份。在德國阿登反擊戰中,就有很多十一二歲的孩子被培養成士兵,執行偵察破壞暗殺任務,甚至裝成向盟軍士兵要糖吃而趁其不備拔槍射擊。

影片最後的三百入黨衛軍,根據其作戰表現來說更像是青年團的補充兵員。戰鬥經驗不足,指揮無力,不知退縮地衝鋒,面對一架坦克構成的孤堡居然沒有任何能體現出受過訓練的作戰,只好把屍體在坦克周圍擺成一圈。固然是主角光環威力全開,直接殺傷了敵人的作戰能力和智商。但從這場戰鬥上看來,第三帝國也的確日薄西山,這些忠於元首的人也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了。

3 Sherman

Sherman坦克是二戰的明星,在盟軍方面大批量裝備,出現在各大主要戰場上。雖然作為非軍迷不能對各坦克性能指標戰功戰績信手拈來,但也大概知道Sherman在坦克作戰中的戰損率的確很高。可能是因為產量大,主要用途是支援步兵,在火炮攻擊力和裝甲方面也都做了一定的妥協,經常在中彈後起火爆炸,所以在二戰題材的各影視作品和遊戲中經常看到開路的Sherman坦克變成靶子。二戰盟軍士兵對Sherman坦克起了「朗森打火機」的外號,因為「一打就著」,還有「燃燒的墳墓」、「五人焚化爐」,可見Sherman坦克兵命運之慘痛。

本片的Sherman坦克可以算是絕對主角,尤其是Collier指揮下的怒火號,從北非一路殺到德國,黃沙百戰穿金甲,閃避率和幸運值都加到了頂級。在本片中的幾場戰鬥也都到位地展示了各種作戰方式,聯合步兵,城市攻防,坦克對戰。片中的Sherman坦克,一輛被反坦克火箭擊毀,三輛則是被德國虎式擊毀,多少還是很遺憾地還原了Sherman脆皮的設定。相比虎式的重炮重甲,Sherman作為中型坦克劣勢更顯,二者對戰中一般戰損比是1:5或1:6。除去被偷襲損失的一架,Sherman以三對一的場景嘆為觀止。最終血戰險勝,折了三分之二的戰力。沒能有效利用虎式的炮塔旋轉較慢的特點進行包抄,Collier的這個戰術可能略有問題,卻也頗為不易。而最後一戰中Sherman非典型地作為堡壘進行陣地防守,在服役生命的最後一刻充當了戰士們的銅牆鐵壁。

只要想像一下坦克內部人類的活動之侷限,陰暗封閉的空間內凝聚的血腥汗臭汽油火藥味道的混雜,以及隨時來臨的不可知的死亡,而這個鋼鐵的怪獸又同時作為堡壘庇護著同行的步兵,便不由得對於Sherman坦克和其中的駕駛員們感到發自內心的欽佩。

*

對於玩使命召喚都會想要躲在掩體後不出來的本人而言,這部電影再度強化了對戰爭的畏懼。無論是侵略者,反擊者,或是捲入其中的無辜平民,本來的人格都在被嘲弄侮辱,平靜的生命被歷史戰車無情碾壓。仍然,要感謝那些其中站出來捍衛美好世界的人,畢竟是他們在被折磨被扭曲的命運中阻止了這一切的繼續蔓延。這很痛苦也很偉大,但希望世界不再需要這樣的方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