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江湖浪子--The Hustler

江湖浪子/RobertRossen'sTheHustler/江湖浪子

8 / 86,924人    134分鐘

導演: 羅伯‧羅森
編劇: Sidney Carroll 羅伯‧羅森
演員: 保羅紐曼 傑基葛里森 琵琶羅莉 喬治史考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花園虎

2014-10-26 05:58:39

十則感興趣的背景資料


1.羅森拍攝《江湖浪子》一共花了六個星期時間,完全是在紐約市進行。大部份鏡頭都是在兩個之後均已廢棄的撞球室拍攝的。其它拍攝地點包括東82街的一幢連排別墅,這裡拍攝的是片中芬德利一角位於路易維爾的家;還有曼哈頓的灰狗汽車終點站。劇組在這裡建了一個小餐廳用於拍攝,但由於太過真實以致許多旅客都已經這裡真是餐館,於是坐在那裡等著點餐。
2.撞球世界冠軍威利·莫斯考尼擔任電影的技術顧問,並作為替身拍攝了多個技術性鏡頭,只有格黎森的這類鏡頭是親自上陣,並且還使用了廣角鏡頭,可以看到演員親自打球後球的運動軌跡。
3.羅森為了追求自己所謂的「新新現實主義」(neo-neo-realistic)風格而聘請了現實生活中真正的街頭混混,招收他們進入螢幕演員工會並用作臨時演員。
4.一些包含在拍攝劇本中但之後被剪去,沒有出現在上映電影裡的鏡頭包括:「明尼蘇達胖子」的主場撞球室於艾迪正在進城的路上時建成(這本是電影的第一個鏡頭),一個牧師與伯特在酒吧交談的長鏡頭,顯示這位牧師是個癮君子。
5.電影的早期拍攝更多注重於打撞球的鏡頭,但拍攝期間羅森決定要給紐曼和勞瑞角色之間的愛情故事增加更多的色彩。雖然在拍攝重點上做出了調整,但羅森還是使用了多段撞球比賽鏡頭來突出表現艾迪的個性,並通過鏡頭中角色的位置來暗示他與伯特和莎拉之間關係的演變。例如當艾迪和芬德利打球時的一個雙人鏡頭中,艾迪的位置在伯特下方,之後一個三人鏡頭裡,他處在芬德利上方,但還是低於伯特。而莎拉進來時,她的鏡頭位置低於艾迪,之後的三人鏡頭中艾迪仍然低於伯特。當艾迪跪在莎拉的屍體旁時,伯特再次出現,鏡頭位置高於艾迪,但艾迪攻擊了他,最後也處在了比伯特更高的鏡頭位置上。最後再找胖子決戰時,艾迪又一次在雙人鏡頭中出現在高於伯特的位置。
6.《江湖浪子》表面上呈現的是輸和贏,但從根本上卻是一個有關作為一個人意義所在的故事。羅伯特·羅森曾就這部影片表示:「我的主角快槍手艾迪希望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撞球選手,但這部電影真正講述的是他在試圖實現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這一目標過程中所遇到的障礙。他在自己一手造成了慘重的個人悲劇後才有了這樣的自我意識,然後他才打贏了自己的撞球賽。」羅傑·艾伯特也有著同樣的看法,稱《江湖浪子》是「為數不多的幾部英雄夢被放棄,以接受現實而不是追尋夢想來獲得勝利的美國電影之一。」
7.電影和戲劇歷史學家伊桑·莫登曾指出,《江湖浪子》是1960年代初屈指可數的幾部重新界定了電影與觀眾間關聯的作品。他寫道,這是種「挑戰而非阿諛,懷疑而非確信」的新關係。莫登斷言,沒有任何一部1950年代的電影「對一對一比賽的自我肯定有一個如此殘酷和清晰的認識,無論是贏家非人性的一面,還是輸家被閹割般的脆弱」。雖然有些人認為本片和經典黑色電影存在類似之處,但莫登基於羅森的超現實主義風格而駁斥了這樣的比較,還指出本片與黑色電影相比,缺少了「奸詐的女人,對發現資產階級犯罪行為的津津樂道,貪婪的銀行櫃號和永遠都精力充沛感到不滿足的夫人們」。莫登並不覺得快槍手艾迪有什麼「快50歲的精神面貌 」,這個角色與反叛時期那些感覺非凡的硬漢相比有著決定性的突破。
8.上映數十年來,《江湖浪子》作為一部螢幕經典的地位已經得到鞏固。羅傑·埃伯特於2002年重新對本片進行了評價,他再度稱讚了電影的導演和攝影,並表揚了剪輯師戴迪·艾倫,稱讚這是一部精神上很有深度,能夠伴隨觀眾的記憶共同成長的電影。他還進一步稱讚快槍手艾迪·費爾森是「屈指可數的幾個真實到觀眾會用來作為檢驗標準的電影角色之一」。
9.《電視指南》雜誌稱本片是「黑暗的尤物」,展現出「一個其唯一的亮點就是撞球桌面的嚴酷世界,其中的角色又保持著一種簡陋的貴族氣息和風範」。
10.保羅·紐曼在1986年的電影《金錢本色》中再次出演了快槍手艾迪·費爾森一角,並因此拿下第59屆奧斯卡男主角獎。一些觀察家和影評人認為,這座小金人是對他在《江湖浪子》中精彩表演的一份遲來的承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