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兩天一夜--Two Days One Night

两天一夜/公投饭票(港)/

7.3 / 44,570人    95分鐘

導演: 尚皮耶達頓 盧克達頓
編劇: 尚皮耶達頓 盧克達頓
演員: 瑪莉詠柯蒂亞 法布里奇奧羅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狄飛驚

2014-10-20 05:43:01

達內的失敗與偉大


相比此前無可比擬的驕人成績(兩次金棕櫚,一次評委會大獎,一次最佳劇本,一次影帝,一次影后),達內兄弟今年的坎城之行,意外地以顆粒無收而告終。《兩天一夜》為何遭遇滑鐵盧?要說清楚這個問題,不妨從一般意義上的形式和內容兩方面入手,對其作品做個簡單的回顧和梳理。形式上,最為觀眾津津樂道的達內標籤,大概就是手持攝影和配樂了,而內容也即劇本創作這一塊,根據他們電影的風格特點,姑且將其分為主題和結尾。

攝影
兄弟倆是拍紀錄片出身,對真實客觀的苛求想而易見,攝影選擇手持更可謂順理成章。及至拍故事長片,這一得心應手的技術得以延續,其特點主要有二:一是跟拍和搖晃,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羅爾娜」和「羅塞塔」的背影都曾讓人印象深刻,奧利弗·古爾邁更是被網友戲稱為「後腦勺影帝」。至於晃動,在《羅塞塔》《他人之子》兩部影片裡,運動鏡頭產生的眩暈感絕對和杜可風的攝影有得一拼,觀者要是處於微醺的狀態,怕是可以直接給晃吐。第二則是大量的特寫和近景,因為畫面逼仄帶來的幽閉恐懼感,則可以和阿布戴·柯西胥作個比較(簡單點說,柯西胥的色調似乎要偏暖一些)。但結合劇情,在表達生存狀態的未知性,不安定性和展現人物心理的矛盾糾結上,強烈的晃動和壓迫式逼視鏡頭無疑發揮了推波助瀾,錦上添花的作用。和婁燁比較,二者的區別則主要體現在鏡頭長度和情緒醞釀上,達內的手持要更加簡短乾脆,或者說,他們喜歡直接用鏡頭去參與敘事,而婁燁,卻更願意固執地分出部份來抒情。此外,現階段值得一提的手提攝影導演還有安德里亞·阿諾德和卡林·皮特·內策爾,整體而言此二人都應該劃到達內一脈,安德里亞·阿諾德甚至有青出於藍的跡象,《呼嘯山莊》是個人看過最好的手持作品,而去年斬獲金熊的《孩童姿勢》,則更像是內策爾向達內兄弟的致敬之作。

配樂
一句話概括他們電影配樂的特點,那就是幾乎沒有配樂。可能正是因為如此,人們也就更熱衷於拿它來說事,比如在《一諾千金》《羅塞塔》《他人之子》里,不用配樂約摸等同於拋棄修飾,還原現場,這種自然主義的表現手法,無疑極好地契合了影片尖銳沉重的主題和冷靜客觀的姿態。而用到了配樂的兩部影片,一是在《羅爾娜的沉默》的後段,突然飄出了《貝多芬C小調第32號鋼琴奏鳴曲》,另一部則是四次用了簡短配樂的《單車少年》。該如何看待這種變化呢?據導演的採訪交待,並沒有過多考慮用或不用的特別之處,覺得那個地方應該用,所以就用了。(大意如此)最新這部作品裡,達內兄弟在自然聲效之外,還利用車載音樂讓觀眾聽到了兩首歌,《La nuit n'en finit plus》是一首聽起來悲傷的歌,彼時Sandra的走訪求助之路並不順利,處境可謂喜憂參半,她要求丈夫把關掉的音樂重新打開,更甚至,還用一種哭著笑的表情跟著哼唱。而第二首搖滾樂較之前一首要更激昂振奮,跟唱人數也由二人增到三位,導演用遞進比較的方式將這兩首歌曲點綴其中,其用意不言而喻。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妙用有源音樂的技術未必就扯得上突破創新,因為此手法先前早有預演,它和《孩子》里放車載CD《藍色多瑙河》其實如出一轍。

主題
達內兄弟向來關注比利時底層人民的生活,其電影主角也總離不開那些身處社會邊緣的年輕人(移民者、失業者、寄居在收容所裡的人),「良知的覺醒」差不多算是他們作品的母題,其拿手好戲是拿個人良知去和殘酷現實作一碰撞式較量,以達到用一絲熠熠生輝的人性之光來照亮這個冷漠現實世界的目的:《一諾千金》里少年伊戈為了照料租住在自己家裡的勞工妻兒,不惜選擇與父親為敵;《羅爾娜的沉默》裡的羅爾娜則因為良心上的不安,執拗地選擇了一條與預期南轅北轍的路逆風飛翔;《羅塞塔》裡的羅塞塔最終走投無路,其原因既有生活上的困境(一再失業),也有精神上的壓力(愧對朋友),而唯一的朋友卻在關鍵時刻以德報怨,來到她的家門前;《孩子》裡的布魯諾為自己的鋌而走險付出了鋃鐺入獄的代價,但最後時刻的天性未泯,也是他重新贏得女友的關鍵;《他人之子》僅用一個形式上的假像,就將一場似乎無法收場的復仇心路歷程頃刻化為無形;《單車少年》里澄澈純淨的少年心思,更是反襯出成人世界的庸俗和滑稽。從這個角度考量《兩天一夜》,Sandra求助同事的同時,其實也是一次直指對方良心的拷問,更是一場回照自身內心的修煉,可惜,因為單調重複的造訪過程,影片在故事的飽滿度上,無法做到繁複豐饒,這也是《兩天一夜》較之此前作品的一大不足。

結尾
相比於當今影壇愈演愈烈的裹腳布式「史詩情懷」,達內兄弟偏偏反其道而行之,這大概也是坎城對其看重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樸素自然的藝術追求之外,尤其值得一提的還有他們劇本的轉折。每每劇中人物做出決定的關鍵時刻,達內兄弟的慣用手法是從不閃回,也不鋪墊,不同於一般影像醞釀前因後果的常用之規(其實當然又有,只是已早早溶入到細節當中),他們更著力於當下瞬間的把握和呈現。所以這樣的決定往往既突兀,又驚艷,個人眼中,這才是達內兄弟區別於一般導演的根本所在。而這樣的轉折,在電影的結尾處出現居多,這也導致他們的作品總是漸入佳境,總是手起刀落,總是戛然而止,總有一個好結尾。比如《他人之子》和《羅爾娜的沉默》的結尾,輕盈如一道閃電,卻足以劃破長空,體現了極具智慧的巧勁,又兼有文學性。反觀《兩天一夜》,Sandra自殺那場戲差不多算是整部電影裡面最具戲劇性的轉折,在做決定之前,有她在車上和一對兒女打電話的一幕,整個過程瑪麗昂臉上的表情不悲不喜,接下來鏡頭一轉,Sandra細心地幫兩個孩子把床鋪鋪好,然後下樓跟丈夫說出去買他們明天野餐要吃的三明治,再下來,是一個追隨鏡頭,拍她從遠處走向鏡頭近處,然後繼續走向另一端的遠處商店。很難想像,在這一過程中,她其實已經做好了自殺的決定。而此後,同事及時登門造訪帶來的喜訊,將其夾在了絕望與希望的兩難境地,但影片沒有就此停留於這個類似《羅塞塔》的發揮點上,而繼續前行的結果,再如何呈現光明與黑暗的對立,終是沒有超過這一幕,這也使得影片的格調和意義,模糊定格在了「心若在,夢就在,大不了從頭再來」的勵志上,不能不說是又一大遺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