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夜鶯--The Nightingale

夜莺/TheNightingale

6.9 / 641人    100分鐘

導演: 菲利浦慕勒
編劇: 菲利浦慕勒
演員: 楊心儀 李保田 李小冉 秦昊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一隻麥麥

2014-10-19 05:39:43

對話《夜鶯》導演:中國像工地 巴黎像博物館


2002年,一部名叫《蝴蝶》的法國影片溫暖了無數人,它講述了一位老爺爺和一個淘氣的小女孩去山裡尋找蝴蝶的溫情故事。即便當時它並未在中國上映,卻還是成為國內影迷最耳熟能詳的法國電影之一。如今,《蝴蝶》導演菲利普·彌勒正在中國長住,並完成了他的首部華語電影作品《夜鶯》,該片同樣描寫了一段祖孫情。在很快到來的5月16日,國內影迷就可以走進電影院觀賞這部由李保田、楊心儀、秦昊、李小冉主演的《夜鶯》了。

有人訝然於這樣一部現實題材電影竟出自一位法國導演。在日前與新浪娛樂的對話中,導演菲利普·彌勒透露了他是怎樣做到「接地氣」的:搬到中國長住、學中文,多觀察,多提問。他看到很多中國獨有的現象,比如獨生子女的嬌慣、年輕人到大城市打拼、老年人的孤獨;還有很多有趣的人群,公園遛鳥的老大爺,坐在胡同裡的老太太……他把它們通通揉進電影中。而被問及對中國的總體印象時,彌勒稱像個「大工地」,到處都在建設,但他喜歡這樣的都市感和活力感。相比之下,巴黎更像博物館。


  受益於中法合拍協議 為拍片居中國學中文


  新浪娛樂:這是一部中法合拍片,合拍是怎麼達成的?

  菲利普·彌勒:2010年法國當時的總統薩科齊訪華期間,曾簽署了一份《中法電影合拍協議》。之後不久我到中國參加一個影展,遇到一中一法兩位製片人,我們一起聊,說為什麼不拍一部合拍片呢?

  新浪娛樂:為這部電影進行了哪些籌備?

  菲利普·彌勒:我最初的出發點就是講一個中國的故事。對我來說這是一次冒險,我從來沒在中國拍過電影。2000年我參加過中國的影展,但待的時間很短,對中國了解得不多。我就在巴黎開始學習中文,並決定要到中國生活很長一段時間。三年時間內我沒做任何事情,一心撲在這部電影上。

  新浪娛樂:拍電影為什麼要學中文?

  菲利普·彌勒:我覺得通過學習語言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種文化,而且要在一個地區生活很長一段時間,就必須對當地語言有所把握。這是一種禮貌和尊重。

  新浪娛樂:中國工作人員占團隊多大比重?

  菲利普·彌勒:百分之八十都是中國人,錄音師、化妝師、美術師是法國人,音樂來自法國一位頂級配樂師,後期也是在法國做的。我們的配合得很默契,我有一位非常好的攝影指導,整個團隊都非常年輕有活力。

  新浪娛樂:《蝴蝶》在法國的票房很好,藝術電影在中國票房一直很難有所突破,這次拍攝《夜鶯》有沒有過商業方面的考慮?

  菲利普·彌勒:我沒有特意植入商業元素,我覺得這個故事就很「接地氣」(用中文說),哈哈。中國觀眾的欣賞水平在逐漸提高,除了看娛樂大片以外,還是有很多人能靜下心的。而且我們也知道有很多電影,既有商業號召力,又能保持很高的藝術水準,《夜鶯》不完全是藝術片。

  中國獨生子女像小皇帝 想接地氣靠不停提問

  新浪娛樂:這部電影跟《蝴蝶》有很多共同元素,比如老爺爺和小女孩的設置,比如大自然和小動物,您是對這方面的題材很感興趣嗎?

  菲利普·彌勒:《夜鶯》並不是《蝴蝶》的翻拍,故事並不相同。一開始我們確實想過拍一個中國版《蝴蝶》,後來我們推翻了這種想法。我們還是決定拍攝一個原創的、更符合中國現狀的故事,只不過借鑑了《蝴蝶》中的一些元素。我聽說《蝴蝶》在中國口碑相傳,但我並不知道實際反響是什麼樣,因為它沒在中國正式公映過,觀眾應該是在一個小小的螢幕上看的。那個跟進電影院看不是同樣的感受。我應該再不會做這種題材的電影了,不然大家以為我只會拍這類故事呢。我最不擅長戰爭、暴力等題材,但我知道怎麼駕馭愛情片等等。

  新浪娛樂:從法國老爺爺到中國老爺爺,主人公在形象上有什麼變化?

  菲利普·彌勒:法國和中國的爺爺都很慈祥,對兒孫都很好。但是在中國這種特點可能更顯著一點,因為中國有獨生子女政策,老人對獨生子女的關愛會加倍。

  新浪娛樂:中國老人在照顧孫子孫女時,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義務感」?

  菲利普·彌勒:你說的這點非常對。在法國,老人對小孩好,大多是出於內心的喜愛,但是在中國他們確實有義務感和責任感。法國老人在孩子面前會有一種威嚴,孩子稍微一鬧,老人就會阻止。而中國的小孩像小皇帝一樣,老人對他們會格外有耐心,甚至整個生活就是在圍繞小孩子轉。

  新浪娛樂:這些人情世故在片中體現得很到位,許多觀眾都驚訝於根本看不出是法國導演導的。您是怎麼接上中國的「地氣」的?

  菲利普·彌勒: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整個團隊的努力結果,拍攝期間演員也給我提供了很多幫助。我很虛心地學習,花了很長時間問很多細節問題。當我走在街上,看到任何使我產生疑慮的事情,我都會問,為什麼他會做出這樣的舉動?一個導演到一個陌生的國度拍電影,首先要做的是您的職業,也就是一個記者,不停地提問。我覺得我最大的優點就是善於傾聽。

  新浪娛樂:這個「傾聽」的工作進行了多久?是在劇本開寫之前嗎?

  菲利普·彌勒:貫穿了我的整個創作過程,其間不停地調整修改。


  公園遇遛鳥觸發靈感 小鳥戲份靠訓練無特效


  新浪娛樂:您最初是怎麼關注到遛鳥人群的?

  菲利普·彌勒:我09年來到中國,住處離日壇公園不遠。有一次我去公園散步,看見幾個老人把鳥籠掛在樹上,老人們一起聊天,鳥兒一起唱歌。這種景像是法國沒有的,沒有人把鳥當成寵物,所以我很感興趣。然後我就想出這個故事雛形,老人為了支持子女發展,跟隨孩子來到大城市。等他們老了時,想帶著鳥回到他們的故鄉看一看。

  新浪娛樂:片中的夜鶯象徵著什麼?

  菲利普·彌勒:我在幾部電影裡都有動物元素,我覺得動物是連通人和大自然的使者。我在創作《蝴蝶》時對蝴蝶一無所知,我看了大量資料,請教相關專家。這回創作,《夜鶯》我也逛了很多北京的鳥市,跟養鳥的人交談。影片開頭李保田餵鳥吃麵條是真實拍攝的鏡頭,沒有運用特效,我們前期做了準備,鳥是經過訓練的。拍攝時訓鳥師的太太也在,她笑著說在她丈夫眼裡,這兩隻畫眉比她重要。這兩隻鳥可以從籠子裡放出去,然後自己會飛回來。

  新浪娛樂:電影最後也是這樣表現的,籠子打開了,鳥飛了一圈又回來了。以您的了解,鳥為什麼還回來?

  菲利普·彌勒:因為主人喜歡它,愛它,它才會回來。以前我也無法想像,鳥出了籠子還會自己飛回來!


  對中國的印象:像個大工地 三十年內變化快


  新浪娛樂:在中國這麼久,對中國有什麼總體印象?

  菲利普·彌勒:我總覺得中國像一個大工地一樣,到處都在施工。隔兩三年再來,就會發現蓋起了一座新的大樓。在法國,想蓋一座大樓首先要討論很多年,中國建設非常地快。我很喜歡中國這種現代都市感,北京和上海都是非常現代化的大都市。而且不會坐很長時間的飛機或火車,就能來到一片截然不同的天地裡,比如新疆和廣西。我的製片人已經在中國待十年了,很喜歡北京。當我回到巴黎時,覺得就像進了博物館,那是適合老年人居住的地方,太平靜了。

  新浪娛樂:我個人感覺,您在片中傳達出一種城市和鄉村的對比意味,尤其是北京菁英居住的高檔社區,被您刻畫得很冰冷。

  菲利普·彌勒:是的。我想傳達一種生態觀念,告訴人們中國不但有壯觀的工程建築,還有很多美好的鄉村景緻,需要珍愛和保護。我最早是學畫畫的,美學至上,想尋找更多的好風景,放進這部或其他電影作品裡。這次去廣西,就是走了很遠的路,經過當地人推薦,找到了很好的取景地。可惜篇幅有限,有的地方只能用一兩個鏡頭。之前我也看過雲南香格里拉,但那裡被其他電影用過了,而且氣候條件也不是很適宜。

  新浪娛樂:除了城鄉對比,片中也有很多傳統和現代的對比,比如爺爺喜歡遛鳥,而孫女整天玩ipad。

  菲利普·彌勒:對。中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且這些變化是在短短三十年內完成的。有一次我在胡同里觀察一個老太太,她就坐在板凳上看風景。我難以想像她看著中國發生巨大變化時的心理感受。

  (何小沁/文)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