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的--Dearest

亲爱的/亲爱的小孩/打拐

7.6 / 2,484人    128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張冀
演員: 趙薇 黃渤 佟大為 郝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德小科

2014-10-04 08:55:27

他不是大師,卻比大師更聰明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連續兩年,陳可辛用兩部及其本土化的電影深深戳中了全國人民的各種點。縱觀陳可辛作為導演的歷程,這樣高產的節奏上一次出現還是在[金枝玉葉]和[甜蜜蜜]時期。這些年他作為導演,在內地只相繼放出了三部大作,[武俠]、[中國合夥人]以及[親愛的]。[武俠]之時,他用一個湯唯勾勒一個別緻的武俠故事,不管是詭異的故事脈絡、是精彩的打鬥場景或者是甄子丹金城武和湯唯俊男美女的組合,都讓內地觀眾十分買帳。現在想來,彼時他大概只是做了一個商業與藝術在21世紀再結合的試水,一次大規模進軍內地市場的小型試驗。沉寂兩年之後他攜[中國合夥人]歸來,這一部連名字都帶著民族氣息的電影果不其然在內地掀起了一場風暴。這場風暴的中心,不僅僅是原型俞敏洪的發跡史,也不僅僅是一夜之間有實力衝擊影帝的黃曉明,更重要的是這個有真實背景的故事帶著全國人民都渴望致富的心理所產生的奇妙化學反應。一時間,陳導成功成為了「不是大師、卻比大師還聰明」的導演典範。他謹慎地處理立場問題,把觀眾期待看到的衝突展示給觀眾,把審查所需要避諱的敏感點都一一恰當躲避,最後巧妙實現了雙贏。

而這一部[親愛的],更是體現了他聰明過人之處。作為一個學新聞專業的學生,我被影片中一個小小的細節所折服:當李紅琴想要去與福利院和魯曉娟打官司的時候,影片給了許多其他案件的簡單展示,罵罵咧咧因為財務糾紛吵起來的兄弟姊妹、破口大罵「你自己做的那些爛事你不知道嗎」的癲狂女人,每個人的狀態都是劍拔弩張、怒髮衝冠;鏡頭一轉,頭髮蒼白的法官眉頭緊鎖,不停催促各位當事人「時間有限,儘快結束」,還在佟大為飾演的律師陳述的時候去飲水機接水……如果我們拋開前面的一切都不論,只看法官最後對待當事人的態度,那麼輿論導向自然不言而喻,這是「司法機關的惡劣」、是「法律對百姓的無情」。然而加上前面這些簡單的鋪陳之後,你會忽然懂得,法官的疲勞和無奈,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如果一個人天天坐在那裡處理掰扯不清的民事訴訟,他難免疲勞、易怒、態度差。這一點可貴在於,電影體現了某種「公平」的原則,恰如柴靜在《看見》一書中所不停強調的,把事實和真相原封不動的攤開在公眾面前,孰是孰非自有所有人自己去任意評判,我們只要還原一個客觀的真實。在影片中,這樣的細節精準地體現了這種公平的原則,陳可辛沒有自帶感情的去片面展示有關部門的行政「暴力」,而是把他們的苦衷、他們的生存環境巧妙而簡潔地展示出來,雙方的委屈和痛苦都壓縮在一個平面內,真實而自然。這不僅對於過審有極大的幫助,更有利於幫助電影塑造一個絕對可信的「中國眾生相」。

這樣的「中國眾生相」,要求不偏頗、不造作、不刻意、不虛假,對於一般的導演來說,分寸是十分難拿捏的。然而陳可辛卻做到了。在田文軍尋子的過程中,對於河北火車站各種人物的速寫是一處;在李紅琴從深圳站門前走過,鏡頭掃過深圳站門前衣著各異的人物是一處;在尋子會裡,不時出現的「鼓勵鼓勵」的拍手聲以及「隱形的翅膀」的歌聲,又是一處。放眼望去,中國人普遍的精神面貌,都能在電影裡得到體現。農民工的侷促和窘迫、背井離鄉的謹慎與無奈、與生俱來的淳樸和善良都在李紅琴找來的證人兄弟身上得到體現。上流社會菁英人士的富裕隱藏在韓總的愛馬仕腰帶和山間小木屋裡,痛苦體現在「再多錢也買不回吾愛」的絕望里。而影片著力塑造的所有中國人在「親情」面前的無助感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田文軍的執著,魯曉娟的自責,李紅琴的努力,高夏的孝順……在「親愛的」面前人性的柔軟被無限放大,產生了天然的共鳴點和催淚點。

因此我駁斥一切關於影片「刻意煽情」的言論,所有能讓人落淚的點,幾乎都是真實的情感。陳可辛成功的攫住了所有角色的靈魂,出現在鏡頭裡的演員都幾近豐滿,這是非常非常難以做到的。這不僅僅是編劇的功勞,也是演技精湛的演員的功勞。可以說,這樣的電影,除非帝后級別的演員,是很難駕馭這樣複雜而龐大的情感的。近幾年轉型最自然而成功的趙薇,將安徽農村婦女塑造得淋漓盡致,本土方言的台詞念白更是沖淡了表演痕跡,舉手投足渾然天成,自影片50分鐘左右出場之後,當之無愧稱為本片唯一女主角。較少出演正劇的黃渤,對於田文軍這一父親角色的掌控,也非常驚艷,樓梯上的哭戲讓人萬分動容。郝蕾角色的難度甚至大於趙薇,作為一個與前夫共同尋子的女人,她的堅強脆弱矛盾敏感自責如同洋蔥一樣一層一層鋪陳開展現在螢幕上,依然對得起她文藝片女王的頭銜、對得起婁燁對她的一往情深。張譯戲份不多,但生日宴上的深情一吻依然看哭了大批觀眾,那一段破碎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道盡了一個尋子父親的悲慟。

但是眾多的人物塑造,也暴露了陳可辛的短板——對多線敘事較弱的把握力,過多的人物分裂了電影的主線,因此給不少觀眾「情節斷裂」的感覺,認為前面的內容和後面的內容反差太大。最後會有一些「情節渙散」「故事不緊湊」「節奏把握不好」的負面評價。後半段的內容所呈現出來的效果,證明了陳可辛確實還距離「大師」稱號有一段距離。他是目前香港電影界中最聰明、最靈活的導演,他的野心越來越明朗,他的技巧也越來越純熟,他選取的故事更加投靠內地本土,他啟用的演員越來越讓人驚喜和期待。他懂得,如何在體制和創作中尋求最微妙的平衡,這一點,當眾多內地一線導演都無法實現的時候,他作為一個香港導演做到了,這是值得所有大陸電影人關注並反思的。

我並不認為這是一部「打拐」電影,因為在看完全片過後,我認為李紅琴的丈夫並不是一個實際意義上的「拐賣犯」,因為拐賣的定義中明確說明,拐賣要以「買賣」為目的並且牟取了經濟利益。然而拐走鵬鵬的人只是單純帶回安徽老家讓妻子撫養,結合「吉芳是作為棄嬰在工地上撿來的」這一事實,並且看當初鵬鵬在路邊被人領走的狀況,極有可能楊姓嫌疑人是把鵬鵬當作了被遺棄沒人要的小孩。所以我認為楊某只是一個想要孩子的法盲。之所以最後尋子會裡面只有田文軍一家找到了自己的孩子,也許與這樣的性質有一定的關聯。缺乏了買賣程序,也許會讓尋親過程一定程度上變得簡單。

所以從情感上來說,影片深深刻畫了一個主題:人人都需要一個「親愛的」。孩子幾乎是中國每一個家庭最為關鍵的紐帶,失去了孩子的家庭,都是痛苦和破碎的。田文軍和魯曉娟需要找回他們血緣上的「親愛的」,李紅琴要找回她情感上押下了全部寄託的「親愛的」,生養關係的探討,永遠是一個無止盡的倫理問題。倫理問題和法理問題糾纏在一起,又令電影的話題深度加深了一層。陳可辛的聰明之處在於,處理情感問題時,就濃墨重彩的展示人物的內心;處理法理問題時,就客觀攤開事實,一邊是「我們這是人之常情」,一邊是「我們只是按照正常程序辦事」,讓其自然衝突。他沒有批判機關的作為,而是把這個思考的權利拋給大眾——很多時候,並不是他們的錯,而是我們需要更完美的體制。每個人都在社會裡身不由己,不論你扮演何種角色,同情和職責並非時刻都能兼得。

接連[中國合夥人]和[親愛的]兩部電影,陳可辛都選擇了在電影的結尾展示現實原形。[中國合夥人]中粗糙的PPT放映的蒙太奇一直為人詬病,而[親愛的]中放出的彭家的真實資料,令無數即將離場的觀眾流下最後的淚水。其實對於一部基於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是否放出原版資料各有利弊。很多情況都是選擇不處理,譬如[熔爐]、[素媛]等韓國現實主義題材犯罪電影;也有很多是展示了原始材料並且產生了極大的震撼效果的,除了[親愛的]之外,最著名的大概就是[那傢伙的聲音]在片尾播放了當年犯罪嫌疑人的真是錄音。因此這樣的手法並非一定不好,有的時候也會產生良好的效果,對於[親愛的]這樣以情動人的電影,正面作用依然是主導的。

時隔十八年,陳可辛再次有了一部得分8.6的電影。只是他再也不是[甜蜜蜜]時期,那個文藝片導演了。他已經有了足夠的經驗去繼續佔領內地市場。且靜待他下一次華麗地呈現。不是大師的他,又能如何給我們超越大師的驚艷感受。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