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最長的一日--The Longest Day

最长的一天/碧血长天/最长的一日

7.7 / 59,088人    178分鐘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NS1900

2014-09-13 19:15:40

《最長的一天》:與眾不同的戰爭電影


難以想像,1962年的一部黑白戰爭片拍得如此之棒。

《最長的一天》(The Longest Day)拍攝的是諾曼第登陸戰役。從登陸前一天士兵的猜測,納粹德國的兵棋推演,再到艾森豪最終決定,登陸作戰開始,最後以盟軍成功登錄完結。《最長的一天》不是紀錄片,卻有著紀錄片的真實。同時作為一段世人皆知的史實,卻又能拍出絕妙的戲劇衝突,讓三小時的觀影時刻繃緊神經。

《最長的一天》與其他戰爭電影有諸多不同。戰爭電影多有主角主線,注重烘托英雄角色,乃至歌頌一下主旋律——《最》這些都沒有。它的敘事角度是不斷地在盟軍與納粹德國之間切換的。影片沒有一處描寫德軍的邪惡,也沒有明顯的歌頌盟軍的正義,而是讓觀眾以第三者的身份,觀摩作戰雙方在戰略及戰術層面上的對弈。戰爭片拍得如此中立,讓我這個後人肅然起敬。

看得出當時電影特效還很原始,部份場景如戰鬥機駕駛、艦船甲板等情節處會看到摳像留下的光邊,人物光照與背景光線方向也有些偏差。不過這些偶爾的瑕疵絲毫不影響整部影片的觀影感受——事實上這部半世紀前的電影有著極為出色的特技特效。精緻的室內外佈景、出色的煙火效果、高度還原的車輛坦克、以及令人讚嘆的鏡頭調度,將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登陸戰役還原在觀影者眼前。

看完《最長的一天》,最大的感受便是真實。這種真實不是靠CG特效打造的。影片個別處穿插了一些當年的實拍影像。都是黑白片的緣故,除了濃密的噪點外,插在電影中倒也不那麼突兀。細看會發現,那些記錄影像中的場面與電影拍攝的畫面並沒有多少差別,覺得影片已經將戰爭場面還原得足夠真實了。戰鬥場景當中不少音效都沒有添加,士兵中彈時無聲地倒下,還有攀登懸崖時跌落在地,完全沒有任何聲效表現。這些聲響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本來就聽不見,只見其人不聞其聲的處理方法反而突顯出戰爭的殘酷。我們從來只關心戰局的勝負,不會過多關注參戰的一顆顆棋子,攀崖士兵重重地摔在地上,身體抽動了兩下,面朝下,不再有動靜。

大家都知道結局了,電影的懸念該怎麼製造呢?《最長的一天》做到了。《最》對大場面的描寫甚少,更多的時間放在了各個細節劇情與人物上。法國抵抗組織、德軍前線指揮官、空降師、盟軍指揮部,每個地方每個人身上發生的故事串聯在一起,組成了整部史詩。讓我印象最深的是F空降連片段。F連全軍覆沒,因為他們錯過了降落地點,降落在了鎮中心,完完全全暴露在鎮守此地的德軍眼皮底下,於是在半空中慘遭虐殺。影片前半段,空降師指揮官說過不止一次:如果錯過了降落地點,就等死吧,為F連之後不幸言中加了不少籌碼。之後整個F連覆滅的情節描寫更是一絕,它是透過一個倖存士兵的視角來描寫的。這個士兵的降落傘掛在了修道院鐘樓窗戶上,讓他動彈不得。鏡頭在他的特寫與他戰友被德軍虐殺的畫面之間切換:他眼睜睜看著戰友送死,自己卻什麼也幫不上。他拿出一把刀,打算隔斷繩索,刀卻掉在了地上。聲響驚動了地上一個德軍士兵,德軍士兵瞄準了他,他閉上眼睛正準備接受命運,那個德軍士兵被一個剛降落的戰友一梭子打倒。依然沒有過多音效,有的只是士兵臉上的表情和閃著銀光的眼睛,5分鐘的片段看得人步步驚心,爾後感慨萬千。

大場面雖少,但絕對可與當代好萊塢戰爭片媲美。影片高潮部份,一支法國突擊隊攻取德軍控制區的段落最為典型。開頭一段俯拍長鏡頭就讓人佩服連連:一群法國士兵從街角發動突襲,一路奔向當地德軍總部。鏡頭從半空俯拍跟進,拍攝角度之困難、演員之眾多、調度之複雜堪比《歷劫佳人》開頭。之後是本片唯一的裝甲作戰場面:法國突擊隊遭遇德軍重兵反擊,緊急調派來一輛謝爾曼坦克。與特效片之流不同,《最》沒有頻繁的剪輯,沒有炮彈的慢鏡頭,沒有血肉橫飛。《最》是慢節奏戰爭片,鏡頭分別給德軍反坦克炮的炮管和謝爾曼的炮管特寫,兩根炮管緩緩轉動,炮口制退器在透視之下顯得巨大無比。謝爾曼率先開火,兩炮將小樓轟倒。慢節奏鏡頭中感受到的張力比CG特效更持久。

相比同類型電影,前輩《最》顯得那麼與眾不同。當代電影大多有著無與倫比的視聽效果,快速流暢的劇情展開,以及絕對政治正確的主旋律,卻往往忽視了影片的內涵塑造。我的好電影標準:好電影不麻醉觀影者,不取悅觀影者,但一定要能引發觀影者思考。正如《最》的結尾,戰爭是什麼?He’s dead. I』m crippled. You』re lost. I suppose it’s always like that. I mean war.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