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情遇巴塞隆納--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午夜巴塞罗那/情遇巴塞隆纳/情迷巴塞罗那

7.1 / 269,020人    96分鐘

導演: 伍迪艾倫
編劇: 伍迪艾倫
演員: 哈維爾巴登 派翠西亞克拉克森 潘妮洛普克魯茲 蕾貝卡霍爾 史嘉蕾喬韓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amus

2014-09-01 18:51:36

愛情無政府主義


昨天有個朋友突然問我,你寫過《午夜巴塞隆納》的影評嗎?我說,還沒。她問,想寫嗎?我說,一直都想。

我不是特別懂用諾獎評委的語調來評價一個作者,不過我發現伍迪•艾倫非常喜歡讓自己電影裡的人物在細緻處展開一種驚心動魄的冒險。他不是像上帝一樣把他們玩弄於鼓掌之中,而是像一個頑皮的小孩,把他們放在一個奇特的處境之下,然後捂上眼睛,讓他們自行碰撞,等過了好長一段時間再睜開雙眼收拾殘局。這種惡作劇心態在《愛在羅馬》里體現得最為明顯。

在《午夜巴塞隆納》,伍迪睜眼睜得特別晚,一直等到伊蓮娜的手槍把維琪的手掌射出一個大洞,他才點醒了維琪,讓她對著安東尼奧和伊蓮娜大喊,你們兩個都是神經病,然後跑回她丈夫身邊繼續過錦衣玉食的生活。

我想肯定有些人糾結過這個問題:安東尼奧究竟有沒有愛過維琪?畢竟對於大部份女觀眾來說,維琪是她們比較容易代入的一個角色,而維琪是真的愛過安東尼奧的,她有兩度差點為了他而放棄道格。如果要我說句肺腑之言,我還懷疑,片中維琪的這一段,是伍迪對《鐵達尼號》的惡搞:不安份的「蘿絲」小姐、直男癌的闊少未婚夫、不羈的型男藝術家,還有一個煽風點火的中年阿姨。可惜的是,安東尼奧並不是傑克,他並不愛維琪。有很多細節可以證明:他對她說的所有讚美,都是「你很有吸引力」、「你很美」,但從來不是「我愛你」;對於維琪拋過來的所有索求承諾的表示,他都用打太極應付過去,比如當維琪說,跟你做過愛後怎麼辦,假裝什麼事都沒發生過,還是終止婚姻?他笑著撫摸她的臉說,也許做過愛後,你會更了解自己的感受。安東尼奧說,他沒有說謊,其實有的。他和維琪聽完吉他演奏後談到伊蓮娜,維琪試探性地說,你還愛著她,他沉吟了一下說,不,不是的。他在戲中不止一次直接地或間接地表達過對伊蓮娜的愛意,也表達過對克里斯汀娜的愛意,但卻自始至終對維琪很有保留。如果不意氣用事地下結論,我們就應該承認,安東尼奧愛過伊蓮娜和克里斯汀娜(很多人想否認這點,因為,渣男無真愛),但「好姑娘」維琪只是他排遣寂寞的一個伴侶。

這裡面沒有任何深奧的理論,有的只是閱歷和常識。甚至,伍迪•艾倫一開始就把兩人的特質說得很清楚:儘管克里斯汀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是她至少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而維琪連這一點都不清楚,她只知道周圍人想要她做什麼。一位家境富裕的未婚夫、一場盛大豪華的婚禮、一種中規中矩的性愛,對於一個普通的美貌姑娘來說,這個已經是生活所能給她的最頂級的饋贈。她身上最不普通的地方,大概就是她的加泰羅尼亞文化研究的背景,還有她對高第建築的真摯熱愛。但這兩樣東西不像是出入於她的生命之中,倒像是她平淡生活的裝飾品。相比之下,克里斯汀娜和影像之間,就有一種相伴相生的關係:克里斯汀娜藉助電影和攝影,逃離於日常生活之外,影像就是她的嚮導,引領著她走向一個又一個神秘的境遇。安東尼奧一定很快地發現了她們兩人這方面的差別。

安東尼奧對維琪做的,基本上是「引誘」,而且用的技巧一點不復雜。但安東尼奧對克里斯汀娜,卻是實實在在地想「共同生活」:他讓她搬過去和他同居,把她介紹給他的朋友們,即使在伊蓮娜回來以後,他也沒打算讓其中一個離開(如果要讓一個走的話,那更有可能是克里斯汀娜而不是伊蓮娜)。他並不是一開始就自信三人能和諧共處,他只是兩個都不能放棄(我們看到他在克里斯汀娜和維琪之間多輕易就放棄了維琪)。每次他對伊蓮娜說「請講英語」的時候,我就特別佩服,這樣一種掩飾焦慮的辦法實在太有風度。

很多人相信真正的愛情只存在於相互奉獻的兩個人之間,這部片至少在概念上對此提出了挑戰。安東尼奧和伊蓮娜,不惟稱不上是「相互奉獻」,在缺少「潤滑劑」(片中說的是「調和劑」,但我覺得「潤滑劑」更符合他們的所作所為)的時候,他們還差點殺掉對方,但最苛刻的觀眾大概也沒辦法否認,他們是真心愛著彼此;同樣地,儘管克里斯汀娜最後選擇離開,我們也不能否認,他們三人之間是相愛著的,不僅是兩個女人愛著安東尼奧,而且兩個女人也愛上了對方。克里斯汀娜在維琪和道格面前大方地承認她們兩人上過床。

「三人行」的故事,這不是唯一一個,甚至不是第一個。一九九九年的《布達佩斯之戀》,講的是一個吉普賽女人(也叫伊蓮娜)同時愛上一個猶太商人和一個鋼琴師,三人很快相依為命。伍迪的故事卻帶有更強的挑釁意味:他不僅說,存在著三人之間的愛情,而且說,存在著一種情況,兩個相愛、卻原本無法和平相處的人,等到有了「第三者」,能神奇地化干戈為玉帛,並且迅速地轉化為一種對三方都有益的情感關係:克里斯汀娜成為安東尼奧和伊蓮娜之間的情感中介,而後兩者開掘她身上的藝術才能。如果說,《布達佩斯之戀》的規範性蘊含在於:三人的愛情關係應該「被允許」,那《午夜巴塞隆納》簡直是在說:有的時候,三人的愛情關係要「優越於」兩人的。伍迪不僅是一個電影大師,還是一位卓越的分析哲學家,他多麼擅長藉助影像故事來進行概念分析和規範性立論啊。

有一個細節非常值得注意,伊蓮娜把克里斯汀娜比喻為「調色盤」,但她和安東尼奧卻基本不用調色盤,他們的畫都是用刷子刷出來的,帶著一種抽象表現主義的率性和狂野。這或多或少已經昭示著這段關係遲早會結束。克里斯汀娜最後之所以離開,並不是因為三人關係在原則上有矛盾,或者在實際上行不通,而是因為克里斯汀娜本身。事實上,雖然安東尼奧在劇中的表現使他承擔了大部份觀眾的仇恨,但他並不是裡面最不安份的人。克里斯汀娜才是我一直所說的「承諾無能者」,而且比承諾無能更嚴重的是,她還對「情感關係」有著異乎尋常的敏感,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也沒辦法讓她長久地置身於一段關係之中。克里斯汀娜一直想避開的,就是祖祖輩輩向她例證的,「一成不變的生活」,這種生活在兩個人相處久了之後會出現,在三個人相處久了以後也會出現。一旦出現,她除了逃離,別無辦法,否則自己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終將枯竭。而安東尼奧和伊蓮娜並不是這樣,他們不循規蹈矩,但是並不害怕安定,事實上,他們的苦惱在於安定不下來,他們一直都想找一個能讓彼此和平共處的辦法,這個辦法就是克里斯汀娜這道:「潤滑劑」。現在這「潤滑劑」要走了,他們知道他們兩人短暫的相聚也將宣告結束。伊蓮娜歇斯底里地用西班牙語說,她把我們利用完了就要走人。這話說反了,真相是,一個他們拿在手中用的無形調色盤要走了。

這齣戲,是一部相當精巧的愛情現象學篇章。它告訴我們,承諾和愛情並不是一回事,承諾甚至不像著名的「愛情三角理論」里說的,是愛情的必要條件:維琪對道格,有承諾而無愛情,克里斯汀娜對安東尼奧和伊蓮娜二人,有愛情而無承諾;它讓我們知道,僅有愛情並不能維持一段關係,因為如安東尼奧所說,愛情「消失得很快」;它還區分了兩種不同的「離經叛道」:有的人無法長久地置身二人關係,是因為他不「適合」兩個人的關係,而有的人則是因為他對任何關係都無所適從,沒有放棄治療的朋友可以在這裡得到進一步的診斷。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在愛情里所關注的問題,這齣戲幾乎都談到了。幾天前我在翻一本儒家的會議記錄,看到其中的一些與會者談到上面的第二點。他們認為,現代人錯誤地相信,愛情是婚姻(作為一種穩定的關係)的基石,所以一旦感情破裂,就可以理直氣壯地離婚,但事實上,婚姻不是保衛愛情的制度,而是一種生育制度。我完全贊同他們關於這一點的論述。但是在結論上,我覺得他們和愛情心靈雞湯的作者也沒有什麼差別。他們都認定,或者暗示,想建立親密聯繫的一男一女之間,有且只有一種合法的、合理的、合乎人性的相處方式,那就是婚姻。他們為這一點辯護,都說,如果男女之間可以隨便來,那就天下大亂了。在戲中,道格也是這麼說的。我不知道現在人類整體的「韌性」是否能夠承擔得起一種多元的結合方式,但在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發生的事情讓我覺得,現有的婚姻制度無法長久適應人類社會的演化(更古老的婚姻制度也不可能)。我們需要一種新的「婚姻想像」。

    儘管我說了這麼多,還是會有人會站出來說,他們看到的僅僅是一團亂麻,不是「愛情」,也有「愛情三角理論」的捍衛者會跟我爭辯說,安東尼奧對克里斯汀娜和維琪,還有克里斯汀娜對安東尼奧,都只是激情,不是愛情,因為愛情里不可能沒有承諾。我不想糾結太多定義上的問題,畢竟本片的其中一個主題就是克里斯汀娜所說的「為何愛情如此難定義」,但是我認為,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愛」另一個人,旁人說了不算,甚至那個「被愛」的人說了也不算,只有他自己說了算。儘管這麼說和維根斯坦的「私人語言」理論有一點衝突,但是和我在《我們沒法永遠在一起》裡的說法還是能自洽:只有當事人自己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曾經把另一個人和自己「視為一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