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以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因父之名/以父之名/以父亲的名义

8.1 / 187,246人    133分鐘

導演: 吉姆謝利登
編劇: 泰瑞喬治
演員: Alison Crosbie 丹尼爾戴路易斯 Philip King 艾瑪湯普遜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靈子

2014-07-11 05:39:49

因國家安全之名


20歲,他被作為致使五人死亡、多人受傷的爆炸案主犯,被判終生監禁;35歲,此案重新審理,他當庭無罪釋放;60歲,他因癌症去世,匆匆走完一生。

蓋瑞·康倫(Gerry Conlon)人生的四分之一在冤獄中度過,此後近半生則反覆被這段經歷折磨:兩次精神崩潰,多次自殺未遂,長期沉湎於酒精與毒品。

他的案子是英國法律史上最著名的冤案之一。所謂「吉爾福德四人組」(Guildford Four),即他與另三位嬉皮士夥伴(最年輕者當年17歲),被當作愛爾蘭共和軍(IRA)的危險分子,被控1974年10月5日在倫敦吉爾福德地區的酒吧放置兩枚炸彈,實施無預警恐怖襲擊。事實上,四人從未加入IRA,與爆炸案毫無關聯,甚至,爆炸當晚都有不在場證明。

如此荒唐的冤案是如何發生的?大的背景看,當時倫敦地區恐怖事件連連,均是IRA所為,人們對該組織早就痛恨不已。自上世紀60年代末起,隨著北愛爾蘭民權運動的發展,一度沉寂的IRA重新興起,要求南北愛爾蘭統一併獨立。共和軍內部份裂為兩派,其中臨時派堅決主張暴力,不斷製造恐怖事件,以此給英政府施加壓力。「吉爾福德爆炸案」後一個月,烏爾威奇爆炸案發生,2人死亡;11月21日,伯明罕爆炸案發生,21人死亡,180多人受傷。英倫三島顯然是IRA的主要襲擊目標,民眾恐慌不已,要求英國警方儘快破案。

從小的環境看,正是由於當時的局勢,英國法律更改了有關條例,規定如涉恐怖事件,警察可無理由關押嫌疑人七天,而不是此前的48小時。這為警察刑訊逼供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吉爾福德四人」後來都在法庭審訊時聲稱,自己受到了警方的恐嚇與毒打,被迫在假口供上畫押。他們甚至抱著嬉皮士的精神,供認自己的親密朋友為同案,好在法庭上讓陪審團看看這多麼荒謬,卻沒想到在龐大的、無限制的國家機器面前,一切荒謬都可以成真。

法庭上,警方刻意隱藏了他們的不在場證明,陪審團毫不猶豫判他們有罪,主審法官則義憤填膺地稱:「可惜你們的罪名不是叛國罪,不然我馬上判你們死刑。」(1964年英國基本廢除死刑,除了叛國罪於1998年廢除。)

更不可思議的是,蓋瑞·康倫的父親朱塞佩·康倫(Giuseppe Conlon),次年來倫敦為兒子奔走,與蓋瑞的姨媽安妮·馬奎爾在家中商議時,被警方一舉抓獲。當時在場的七人全被定罪,罪名是「負責製造和運輸炸藥」。他們被稱作「馬奎爾七人案」(Maguire seven),分別被判4年到15年徒刑,其中包括馬奎爾的兩個孩子,較小的只有14歲。

1980年,在服刑五年後,朱塞佩·康倫於獄中病逝,也是60歲。這成為蓋瑞·康倫終生的痛,他認為是自己害了父親,儘管他根本什麼都沒做。

蓋瑞·康倫1954年出生於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父親是當地的畫家。上世紀60年代起,北愛爾蘭問題發端,街頭暴力活動不斷,英國政府派軍直接鎮壓,社會秩序日趨混亂。1974年8月,康倫決定逃離那種暴力環境,到倫敦尋找工作,不料12月即遭抓捕。在2009年發表於《衛報》的一篇文章中,康倫寫道:「到現在我依然很難描述那種感覺:你什麼也沒做卻被判終生監禁。」

1989年出獄後他曾寫過一本自傳,《證實無罪》(Proved Innocent),1993年被愛爾蘭導演吉姆·謝爾丹拍成電影《因父之名》,由丹尼爾·戴·劉易斯飾演康倫。此片獲得當年奧斯卡電影節七項大獎提名,也令此案被全球所知。

康倫因此獲得12萬英鎊版權費,但一個半月就都揮霍光了。當年奧斯卡典禮期間,他飛去好萊塢,卻在酒店裡閉門不出,與朋友抽了三天古柯鹼。他也曾從英國政府處獲得20萬英鎊補償,結果仍是一樣。「我還沒準備好過一個名人的生活,事實上,我根本沒有準備好過一個正常人的生活。」他飽受牢獄生活回憶的折磨,常常從噩夢中驚醒。他譴責英國政府,沒有為冤假錯案的受害人提供必要的心理創傷諮詢與治療。

他的餘生致力於為無辜蒙冤者奔走呼號,為「馬奎爾七人案」和「伯明罕六青年案」鳴不平,為被囚於關塔那摩的英國人說話。前者在1991年,即康倫出獄兩年後,得以昭雪,此時七人都已服刑完畢。「吉爾福德爆炸案」的真兇始終未被起訴。儘管在康倫四人服刑期間,兇手便已被捕,警方為了維護面子,壓下了這一資訊。

因國家安全之名,多少人生被犧牲、斷送。此前有人問康倫,類似他們這樣的遭遇在今天是否還會發生,他毫不猶豫回答:「當然會。」他期待自己的經歷可以給人們一個提醒:不管案件性質如何,永遠不要著急下結論;不要忽略那些努力想傳達自己聲音的人。

【for 財新新世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