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少年H--A Boy Called H

少年H/ABoyCalledH/ShônenH

6.8 / 211人    n/A

導演: 降旗康男
編劇: 古澤良太
演員: 水谷豐 伊藤蘭 小栗旬 國村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船問魚

2014-07-08 18:04:22

少年H:日式反戰的真誠與狡辯


電影記述了在戰爭中長大的妹尾河童的少年時代,雖然沒有直接描繪戰爭的場面,但整部作品貫穿了二戰及戰後初期的日本社會。以兒童視角來回顧戰爭,既契合了戰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對戰爭的記憶,又剛好迎合了當下日本對於那場戰爭的最標準的「政治正確」。

電影中的父親,是一個能夠在狂熱年代中保持清醒頭腦的洋服裁縫,他似乎看透了日本發動戰爭的不義與必然失敗,卻只能甘心服從於國家的戰爭需要;他既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在戰爭結束後讓自己變成一個可恥的人」,卻又在孩子對戰爭的質問面前啞口無言。母親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信奉付出比獲得幸福、愛可以化解一切的教義。父親的求真與母親的向善確立了影片的反戰基調。「捲入戰爭激流的普通人家,憑藉勇氣、信念與愛頑強地活下去」。這是電影的宣傳語,也是它想要達到的教諭效果。

作為一部由自傳體小說改編的電影,這種設計難免讓人產生一種詭異的一廂情願的感覺。如果說父親超越時代的對於戰爭的認知尚且可以接受的話,那麼出自H之口的反戰話語,更像是作者經歷歲月洗禮後對於戰爭的反思。藉由少年時代的自己來說出,若不是記憶出現偏差,就只能是下意識的神經錯覺了。事實上,在當下的日本社會,已經很難容下《野火》、《春婦傳》這樣深刻剖析人性本質的反戰電影,更別說《人間的條件》、《戰爭與人》這樣直面軍國主義罪惡的作品了。在歷史與現實因素的制約下,當下的日本電影更願意用戰爭對人,尤其是對本國國民的傷害,來置換髮動戰爭的罪惡。在日本人看來,經受戰敗以及作為唯一受到過原子彈傷害的日本人,同樣是戰爭的受害者,甚至是最大的受害者。這種狡辯在近些年的日本戰爭電影中成為主流,《男人們的大和》、《太平洋的奇蹟》等莫不如此,而在最近大熱的《永遠的零》裡則被渲染到極致。

《少年H》因為遠離戰爭現場,且主要刻畫的不是戰爭中的軍人,因而更容易讓觀眾關注電影中隨戰爭起伏的普通人的命運,而避開對戰爭本質的追問。本片繼承了日本最重要的電影類型——「家族電影」的優良傳統,以樸實細膩的手法講述了一個普通的四口之家在戰爭中所承受的磨難,以及糾結於國家與個體之間的心靈創傷,並最終憑藉愛與信仰走出陰霾、重獲新生的家族物語。這個角度來看,這部電影很好地詮釋了戰爭對人的戕害,以及在受到戕害時所能堅守的人的尊嚴。時代細節的考究與鏡頭語言的不煽情,更是給電影幪上了一層理想化的色彩。

回到電影的主旨,正如本片的另一句宣傳語所寫的那樣,「那個失去了一切的夏天,是我的家的未來的開始。」日本人就這樣輕而易舉地邁向了新的開始,雖然也一再宣揚自己經歷了生離死別與靈魂拷問,但事實果真如此嗎?即便是在戰爭已經過去60多年的今天。這或許也是我們在觀看當下的日本反戰電影,或者是涉及到那場戰爭的日本電影時,無法評價其藝術優劣,且無法不為之搖頭的原因。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