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寂寞星圖--Maps to the Stars

星图/寂寞星图(台)/堕落星图(港)

6.2 / 37,516人    111分鐘

導演: 大衛柯能堡
編劇: 布魯斯華格納
演員: 茱莉安摩爾 蜜雅娃絲柯思卡 羅伯派汀森 約翰庫薩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黃燦燦

2014-07-01 06:08:37

<譯>大衛•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訪談:好萊塢行星(出自《電影手冊》)


大衛•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訪談:好萊塢行星

原文:電影手冊(Cahiers du Cinéma) 2014年6月刊 N°701

採訪者:史迪文·德羅摩(Stéphane Delorme)

採訪地點:巴黎

採訪時間:2014年4月23日

翻譯者:黃燦燦(法國)


1.《星圖》(Maps to the Stars)這部電影的強烈諷刺是對好萊塢的訣別

我不認為它僅僅是講好萊塢的片子。這是一部關於野心、成名、不朽和金錢的電影。它可能是《華爾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可能處於金融業或底特律的汽車業。電影講的是所有生產影像、製造產品、擁有巨大權利的工業。明星就這麼製造出來的。對我而言這不是一部反好萊塢的電影。我知道這麼說很奇怪,但與其說這是一個純粹關於好萊塢的,倒不如說是關於好萊塢投射下部份陰影的故事。另外,如果不是有布魯斯•華格納(Bruce Wagner)的劇本,我也不會拍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很多電影人尤其年輕人很喜歡拍關於電影的電影。對這一類自我註解的電影,就像作家寫關於如何寫作一樣,對此我興趣索然。但因為我覺得這個劇本、裡面的人物和對話都實在是太棒了。所以這歸根結底是布魯斯的錯!(笑)


2.好萊塢,更寬泛地來說,是我們時代的隱喻

絕對的。這是另一個理由支持我說這部電影並非是針對好萊塢的抨擊。《星圖》探討的不單是名人明星,而是我們所有人的困惑。劇本是在Facebook社交平台出現以前寫的,現在所有人在Facebook上都是明星。大家都邊吃飯邊自拍,發佈在Instagram上效仿名人的生活。這到底好還是不好?我不清楚。但總歸沒什麼生產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有害身心,因為它只製造了幻覺。而好萊塢當然是將符號化推到極致的最強版本。因為我們還經常縈繞著對詹姆斯•迪恩(詹姆士 Dean)、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eo)、亨弗萊·鮑嘉(Humphrey Bogart)這些人的回憶。人們還不斷嘗試著利用新的科技手段使他們的偶像重獲新生。這其中都伴隨著對「不朽」的渴望。《星圖》尤其深入探討了對死亡的恐懼和存在的焦慮:如果哈瓦娜(Havana)接不到經紀人的電話,如果她拍不了電影,她就沒法存在了。她是絕望的。這不單是野心,也是一種對被遺忘和毀滅的恐懼。我想如果觀眾明白這一點就不會把它當作針對好萊塢的影片看待,而是一部講述當今包羅萬象的人性慾望和創傷的電影。


3.從影片裡我們感受到無處不在的死亡。尤其是兒童的死亡:好萊塢彷彿是在兒童的屍體上建構的。

不僅是兒童的屍體。好萊塢就如同一個高密度的大行星,擁有巨大的引力磁場。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被吸引到它的軌道上,一旦進入這軌道,就休想再脫離好萊塢的牽引力。他們就這樣被套牢了。我們知道很多導演的職業生涯葬送在好萊塢,很多人都死在好萊塢。沒聽說過哪一年沒有某人死於嗑藥或車禍的。這是一種自殺行為。嚴格地說,菲利普•塞默•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的死或許不是自殺,但某種意義上來講,這就是自殺。好萊塢就是有這種腐蝕和致命性。


4.《星圖》與《穆赫蘭道》(Mulholland Drive)剛好相反:在大衛•林奇(David Lynch)的電影裡,即便洛杉磯後來變成一個夢靨,這座城市還是留有夢想的地方。主人公乘飛機抵達,見到這座城市是充滿希望;你的影片裡的主人公是卑賤地在滿滿一大巴士的乘客中抵達洛杉磯的。

每一天都有很多人乘坐大巴前來洛杉磯;對他們而言,這裡沒有榮耀。然而這也完全不像是去芝加哥那麼簡單,因為電影的世界始終在那兒。我在拍電影的時候發覺很多人都不想再居住在洛杉磯:比如約翰•庫薩克(John Cusack)就生活在芝加哥。因為只要在洛杉磯我們就沒法逃離電影業。哪怕是去洗個車。每個人都有很多份工作,所有人都想做電影。布魯斯•華格納(Bruce Wagner)對此甚為了然,他生活在洛杉磯很多年,其父親就是電影業人士。他不斷重複說:劇本不是在影射,而是道出了真實。他完全領會劇本裡的一句台詞都不是誇張或諷刺。跟演員講戲時我就要求他們,不要誇張,不要用極端的表演方式,我要人物之間的互動呈現出真實,符合慣常的人性。情境會自己說話,不需要強調,真實就是最有力量的。


5.朱麗安•摩爾(茱莉亞nne Moore)飾演的角色非常大膽,讓人印象深刻。她是如何擔當起這個人物的?

她也不願意生活在洛杉磯,而是住在紐約。她年齡近50歲,認識很多女演員在這個年紀消失在公眾視野。但她本人非常出色,也一直在拍戲,這是個特例。電影是門殘酷而粗暴的行業。她參考了一些熟悉的女演員的狀態來塑造這個角色,這些女演員是擁有過所謂「屬於她們的時刻」大概三四年時間,之後或因為缺少顯著才華或因為衰老而被行業淘汰。我們又回到了存在的創傷這個核心問題上:我是一個演員,卻不能演戲。那麼我是誰?我還存在嗎?


6.影片在年齡問題上的表達很驚人。有一場戲,在派對上幾個童星把25歲的女演員稱為「絕經了的女人」。

是這樣的。他們對自己的年紀絲毫沒有概念,他們不知道自己也會老,也會死。他們表現得很殘酷,是因為恐懼。恐懼把他們變成了怪物。這些童星完全沒有人生觀,沒有人教導他們,因為他們的父母是像哈瓦娜(Havana)或本傑(Benji)的母親這一類人,他們只顧推動孩子的演藝事業和貫穿童年的名人生活。父母變成怪物,孩子們相應地除了學著也變成怪物之外一無所知。他們都被陷入了這顆大行星的引力之中。


7. 13歲的演員伊萬•伯德(Evan Bird)非常出色。他有過類似於電影裡的童星所經歷的嗎?

完全沒有。我選他的時候他才12歲。他是加拿大人。我很滿意能找到他,這個角色很不好把握。我是在《謀殺》(The Killing)劇里發現的他。非常聰明的孩子。


8.影片中許多發生在浴室和廁所的戲格外粗俗露骨

對,這是個有趣的點。就是在那些場所,人的真實性才存在。我曾讀到過北韓人都認為金日成從不上廁所,就像達賴喇嘛。他們把這些人當成神了……


9.影片的一個美好之處是,它「為」了孩子而拍,為了拯救孩子。由米婭•華希科沃斯卡(Mia Wasikowska)扮演的角色稍年長一些,但也給人感覺是個孩子。

是,這個主要人物是最溫柔最天真最純粹的,即便她是瘋的。她在那兒不是為了成為明星而是為了化解一個家庭的創傷。由羅伯特•帕丁森(Robert Pattinson)扮演的傑羅姆(Jerome)一角同樣是個孩子。他不是出生在洛杉磯的,而是來自印第安納州或別處,只是相信自己可以演戲。可悲的是,他將被毀掉,因為他太易損,就像個孩子。他表現得很堅強,其實根本不。最終孩子們都會被怪物毀滅。這也是對詩歌《自由》(La Liberté)新的解讀,這首詩是保爾•艾呂雅(Paul Éluard)在二戰法國抵抗運動期間寫就的。在這裡,自由變成了死亡。


10.這些年你是和布魯斯•華格納(Bruce Wagner)一起完善劇本嗎?劇本有變化嗎?

我們一起為這個劇本工作了很多年。劇本是到最後一分鐘才成為如今的樣子的,因為在我們開始工作時,Facebook、智慧型手機、Twitter還尚未出現。而布魯斯很喜歡使用當代的參照物。我第一次跟朱麗安•摩爾(茱莉亞nne Moore)說這個角色的時候是八年前,所以我們要重新看待劇本里關於年齡設置的功能性。針對鬼魂的部份也做了一些修改。我是不信鬼的,也從來沒拍過。但是布魯斯信。原本有幾場很有力量的戲,是描寫孩子們的鬼魂遊蕩在夜裡的街道上。但是我自問:這些鬼魂有什麼意味呢?劇本里本來完全是另一種類型的鬼魂。對我而言只有回憶中的鬼魂是合理的。我們經常被父母或名人的亡魂縈繞。但劇本里原來也有真的鬼魂,這我就接受不了了,所以我刪掉了那些戲。只保留了人物自說自話的部份。


11.關於死去的母親所演的電影是參考哪部影片?其中的黑白影像,讓我們聯想到了《大衛與麗莎》(David and 麗莎)和《莉莉》(Lilith)。

布魯斯設置的是羅伯特•羅森(Robert Rossen)的《莉莉》(Lilith),我很多年前看過。可以把母親看作是珍•茜寶(Jean Seberg)。


12.這也是在說,好萊塢永遠在翻拍。

是的,這剛好帶給我們關於近親聯姻的主題。在埃及王朝為了保證血統的純正規定近親結合。好萊塢也同樣帶有這種亂倫性質。沒有新鮮的血液的注入,沒有新版本,沒完沒了地拍「蜘蛛人5」或「X戰警13」。這些電影都是亂倫的產物——變形的、發育遲緩的、殘缺的。


13.這些電影莫非都成了怪物?

不是怪物,是先天不足。兩者是有區別的。這些電影就如同遺傳性畸形兒。他們的基因構造是不正常的。


14.你和好萊塢有哪些關聯?

我生活在多倫多,在洛杉磯有我的代理人、經紀人和律師。他們隨時給我訊息。我認識一些常往來的編劇。而我與電影製片廠的人會晤,是我經歷過的最富有荒誕性的喜劇。他們實際比電影裡表現得更滑稽。先是在我要拍《本能2》(Basic Instinct 2) 的時期,後來是拍改編自勞勃•勒德倫(Robert Ludlum)的間諜小說,由麥克美(MGM)製作,丹澤爾•華盛頓(Denzel 華盛頓)和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主演的《恐怖黑手》(The Matarese Circle) 期間經歷的。我在那段時間碰過好多怪異的人。我簡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所聞所見!但我不能跟你說更多了。我甚至有意識告訴一些演員去飾演「製片廠執行官」那樣的角色吧!


15.為什麼在拍《星圖》期間會有那麼多困難?

我的電影都是跨國合拍,加拿大-英國合拍,加拿大-法國合拍,加拿大-德國合拍。但《星圖》這部片子需要在洛杉磯拍攝至少五天。由於我們沒法在多倫多再建好萊塢的景,就必須到現場實拍,這情況很特別。我們在多倫多拍了25天,洛杉磯拍了5天。問題之一就是必須找到一個美國合拍方才能允許在美國進行拍攝,所以製作支出要花在美國。 大部份合拍是不允許有一個非來自合拍方國家的聯合編劇…也有演員的問題:我們只有權給一個美國演員,約翰•庫薩克(John Cusack)和朱麗安•摩爾(茱莉亞nne Moore)有英國護照,米婭•華希科沃斯卡(Mia Wasikowska)是持波蘭護照的澳洲人,羅伯特•帕丁森(Robert Pattinson)是英國人。我們8年沒有成功達成合拍了。跟德國合拍才允許我們啟用美國的編劇。之後製片人Saïd Ben Saïd加入了我們。這就是做獨立導演要經受的現實啊!


16.你喜歡在洛杉磯拍攝嗎?

很喜歡。很有宣洩意味。我在《倫敦場地》(London Fields)里拍出了一個神秘的、讓任何人都認不出來的倫敦。這次《星圖》我想拍一些標誌性的場所:好萊塢標牌,好萊塢星光大道,馬蒙特城堡飯店,比佛利山莊,甚至明星們購物的羅迪歐大道。這也是我第一次在美國拍攝,挺刺激的。《暴力史》(A History of Violence)是我唯一導的一部製片廠電影,由New Line全額投資。我可以指定想要的美國演員,但是製片方想在加拿大拍攝,因為省錢!他們甚至不讓在自己的國家取景。


17.在《星圖》里,我們可以感受到洛杉磯的陽光。最後在醫院的平台,佈景很奇特,後面就是山丘。

你真信了?這個場景是用CG技術合成的!我們拍了山丘然後把它移過來做背景,其實在多倫多拍攝時周圍什麼都沒有。我只知道在洛杉磯我們會看到山丘,就是這個原因把它拿來做背景。同樣的方法也用於米婭在片場發現羅伯特的那場戲裡,後面的好萊塢山是合成的。當人們問我是否喜歡用CG技術,我表示肯定:不是為了造怪物,而是為了生成這種讓別人察覺不出的氛圍。它雖是隱形的,但幫你構建了一定的真實。


18.為什麼不完全在多倫多構建一個別樣的真實場景?

沒有辦法:多倫多沒有棕櫚樹!我一再開玩笑說:「到洛杉磯拍攝必須每個鏡頭裡都有棕櫚樹!」(笑)


19.在《大都會》(Cosmopolis)之後讓羅伯特•帕丁森(Robert Pattinson)演一個開豪華轎車的司機,這也是你開的一個玩笑嗎?

不,當然我想過這個問題,但他還是喜歡作為整體的一部份而不是一個主要人物。這是個巧合…其實在影片裡這個司機是布魯斯•華格納(Bruce Wagner),因為他以前做過豪華轎車司機很多年,他的第一部小說《Force majeure》裡的主人公就是一個司機。不過沒有太多人看《大都會》(Cosmopolis)所以人們都不知道。希望《星圖》會有更多人來觀看吧!(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