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方聿南

2014-06-14 20:45:26

哥斯拉,萌萌噠,怪獸飛彈都不怕!


我不知道別人怎麼想,我看《哥斯拉》,看的是滿滿的情懷。小時候——大約是小學四、五年級——忘了是通過隔壁叔叔家的錄像機還是某個地方台的電視節目,我第一次接觸到哥斯拉,了解到這是一頭小腦袋、粗尾巴、胖身軀、男高音功力不凡、一生氣就喜歡噴火(後來才知道不是)的萌萌噠大怪獸。那時候斷斷續續看過若干集,心知不全,引為遺憾,後來在網咖翻找也無果,直到上了大學,唸唸不忘下,終於通過網際網路補齊了整個系列,一看嚇一跳,原來算上那部哥斯拉沒有露面的艾默里奇版,一共竟拍過29部之多。至今我仍懷念那段無憂無慮的歲月,每天晚飯後嚼著零食,看一部哥斯拉,為它的每一次現身興高采烈,不論故事幼稚還是嚴肅、乏味還是深刻,我盡情享受著目睹哥斯拉肆虐都市、童心被喚醒的美妙滋味。今年這部《哥斯拉》是系列第30部,又恰逢哥老誕生60週年,意義不可謂不重大。於是,儘管找不到小夥伴陪伴,又飽受熱傷風折磨,我還是毫不猶豫衝進了影院。

同樣是地球的守護神,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哥斯拉比奧特曼更偉大。一來,奧特曼一貫被尊為宇宙英雄,萬人敬仰,搏鬥怪獸時大增精神動力,而人們總是談哥斯拉色變,潛意識裡把它當成不受控制的破壞者;二來,奧特曼隔三差五總要換人,留下一個個空窗期,唯有哥斯拉六十年如一日,守護地球,一次次挫敗各路外星人和怪獸的攻擊,雖死亦無怨言,大不了涅槃,還能順便長身高。也難怪,哥斯拉畢竟是土生土長的地球之子,當然要比那些把地球當「第二故鄉」的外星乾兒子更親近地球母親。哥斯拉除了抗擊外侮,也不時暴走,把人類文明成果當四舊亂砸一氣,起初我對它的這一面印象很不好,後來才明白,並非哥老爺子生性殘暴,而是在扮演上帝使徒的角色。這一點在平成、千禧年兩大系列中已經變現得非常明顯,哥斯拉不啻為對人類科技發展誤入歧途的天譴式力量,促使人類反省自身的狂妄自大。在今年這部新版中,對此有很多鮮明的指涉,災難片般的洪水席捲全城,舊金山成為死城酷似地獄的駭人景觀,軍方主張核彈打擊、反而殃及平民的自打耳光行徑,而兩頭穆托怪獸幾乎就是人類自己的失誤孕育的。哥斯拉的生存哲學其實很簡單:地球是你們人類的,也是我的,但歸根到底是我的;我不給的,你們不能搶;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咱們井水不犯河水,你們有什麼擺不平的,不必客氣,開口就是,可你們要是膽敢塗炭家園,那就別怪我哥某大都市一日遊了。

人年紀大了,內心總會向善,花甲之年的哥斯拉更是如此,一出場就是花樣潛水規避航母,表明了和平意圖,戰鬥中也沒有造成間接傷害。畢竟人類經過它60年來的訓誡,已經收斂了許多,大衛•斯特雷澤恩演的那個強悍上將,也不像以往科幻片裡那種懷著虛妄的自信、執意用鐵血政策擺平一切、一意孤行搞到沒法收場的大蠢蛋,他對訴諸核子手段的決定,是充滿了躊躇和痛苦的,當然,這並未改變震撼教育的結局。該形象的變遷折射出,人類作為一個文明整體,已經比1954年瘋狂試驗核彈的那個歲月成熟了許多,對自然和科技也抱著更多敬畏的心態,不復萬物之靈的妄自尊大。所以這回哥斯拉只是像徵性地浮起軍艦,警示一下就成了,沒搞出半條人命。相反,它不遺餘力拯救每一條生命,當軍方炮火烏龍射向校車,哥大俠以身軀抵擋,並頂著猛烈攻擊硬是避免破壞大橋,僅此一個集黃繼光董存瑞邱少雲三位先烈的壯舉於一身的場景,就將這版哥斯拉的魅力詮釋得淋漓盡致。

片中最點睛的台詞,由渡邊謙飾演的日本科學家說出,人類輕視大自然的力量,必將遭到懲罰。唯有這個日本角色從頭到尾通哥斯拉心思,與他相比,其他人都太過傲慢和自以為是,包括特攻聯盟演的美國大兵,一開始也只把哥斯拉當成「一頭怪獸」,這一切都在昭示著「日本人更懂哥斯拉」,值得注意的是,影片通篇用的是哥斯拉的日本發音Gojira,而不是更常見的美國單詞Godzilla。但同時影片也表明,並不是只有日本人才能與哥斯拉愉快地玩耍,特攻聯盟中尉擔任最佳助攻後,與哥斯拉有一個意味深長的隔空對望,從後者的眼神裡我們讀得出感激,讀得出無畏戰士間的惺惺相惜,以及一個神對一個凡人意志與智慧的肯定與讚賞。影片的這番設置,不是沒有意義的,歷史上哥斯拉發源於日本,又逐漸被大洋彼岸納入流行文化,它這一次從日本到美國的跨海之旅,正如它作為一個文化偶像,影響力傳播全球的縮影,為六十歲慶生,再合適不過了。

導演加雷斯•愛德華斯和我一樣,年少時就對哥斯拉痴迷不已。他宣稱本片就是拍給粉絲的,絲毫沒有誇大其詞。影片盡顯哥斯拉作為怪獸王者的兇悍、高貴,獨行騎士般的不群氣質,甚至賦予它一種充滿神性的光芒。哥斯拉的全身亮相,是一片濃霧中倏然現身,隨後步態自若行走在大廈間,宛如一尊力挽人間狂瀾的天神下凡;它的謝幕是招牌式嚎叫一聲,縱身躍入海洋,那份出世的灑脫無羈,令所有西部片大俠除暴安良後的離開,令深藏功與名之類詞彙,都顯得蒼白無力。片中的戰鬥風格充分連綴起童年的記憶,與飛翔穆托的搏鬥,令人想起與三頭金龍的經典較量,大尾巴精確的掃蕩擊殺,足以激起任何粉絲的喝彩,當它背脊片片亮起,口中噴出熱射線那一刻,我禁不住歡呼鼓掌。前任幾代哥斯拉就屢屢把我萌翻在螢幕前,如今本尊暴漲到107米,脖子縮短變粗,腦袋的造型借鑑了灰熊而變得更小,整個身軀更加寬厚粗壯,簡直萌得不像話,越看越有種把它縮小抱回家當寵物的慾望。

既然把哥斯拉當神來塑造,敘事就不能從它出發,因為那會沖刷它的高貴,動搖嚴肅的基調。觀察老版電影,哥斯拉的視點越多(比如描寫家庭溫情的《哥斯拉之子》),越具卡通味;而那幾部相對深刻之作,都是緊緊圍繞人類展開,將哥斯拉描述為大自然的一份子。所以本片採用人類視角,從一群群線索人物的視點拼貼出哥斯拉的無畏之舉,是十分貼切的。不過你若期待另一部《環太平洋》,必然會覺得不過癮,好幾次都是眼看要打起來了,鏡頭就切掉了。但在我這個哥斯拉粉絲看來,這是最大的優點,與穆托的較量,宛如神與魔鬼的聖戰,我們這些凡人目睹一次足矣,怎敢奢望。換個角度,從製作看,這也是上上之策,試想,哥斯拉手短又不能高踢,招式有限,像老版那樣動輒違反物理定律飛來跳去,花樣倒是豐富,卻顯得滑稽,而且對手沒變,多場打鬥難免雷同,故之前鬥得遮遮掩掩,放在最後一場真容全露,迎合層層遞進的觀眾心理。這場大戰和影院內一樣處於黑暗,意外給了3D發揮的餘地,好幾次我都錯覺得士兵是從影院中翻滾爬起,跳到螢幕上,以前老是詬病3D電影光線太暗,沒曾想還有這等好處。總的來說,這部《哥斯拉》主打的不是規模宏大的破壞(雖然我對此不能更滿意),而是以懸念、驚悚、親情以及對哥斯拉幾十年來的情懷裝滿兩個小時。導演上一部作品《怪獸》,怪獸直到最後才現身,他對這種怪獸主題下公路片格局已經駕輕就熟,將《哥斯拉》演繹成了一場同樣的人性徵程。對於普通觀眾,本片打動人的是面對巨獸末日時的人類眾生態,其中包含著對勇氣的褒揚,對家庭的珍視,對善良品質的首肯,如果你是美國青少年的話,可能還會對徵兵的主旋律產生共鳴;對於我等哥斯拉的腦殘粉來說,這是一場頂禮膜拜哥大神的壯觀儀式,一次目睹神蹟的瘋狂而樂趣無窮的終極體驗。(文/方聿南)
評論